本刊记者 杨培举
“海洋强国”、“海运强国”、“造船强国”建设需要中国航运业、造船业及CCS继续携手并肩,共同谱写美好新篇章。
继9月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后,上海亚洲船级社中心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该机构将落户浦东陆家嘴地区;10月23日,中国船级社(CCS)和法国工程公司(GTT)在北京联合举办“CCS液化气体运输产业链相关技术暨GTT多气种运输薄膜舱技术发布会”;同月30~31日,由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和中国船东协会主办,中国船级社承办的“2014年造船、船检、航运国际三方会议”在上海召开。随着国家将海运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相关业界积极行动,而在这些大动作的背后,我们都会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中国船级社。
2014年9月18日,距离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刚刚半个月,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翁孟勇莅临CCS总部进行工作调研。他在听取汇报指出,“十三五”期间是国家海洋强国建设和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时期,CCS要紧扣海运强国战略,配合好国家整体战略的有效实施,继续加大科研力度,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在规范标准制订上的引领者,增强国际话语权。显然,这是对CCS50多年发展的高度认可,同时也深含期许和信任。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航运强国”、“造船强国”建设逐渐加速,在国际海事舞台上也更加活跃。2002年7月22日至26日,国际海事组织在英国伦敦召开了稳性、载重线与渔船安全分委会第45次会议。会议决定,中国代表的提案“船艏高度推导公式”将写进“1966年国际船舶载重线公约”。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结果。而其背后是CCS的艰辛付出和专业研究。
一直以来,CCS都是中国参与国际海事事务的重要力量。特别是2008年交通部改革IMO工作机制以来,参与力度空前提升。2009~2012年,CCS平均每年派出参会人数约30人,全系统直接和间接参与IMO工作的专家超过百人,而在中国向IMO提交的提案中,有一半以上来自CCS。在IMO大会(Assembly)、海安会(MSC)、环保会(MEPC)以及各个分委会上,都有CCS活跃的身影。CCS的积极参与,很好地维护了国家和产业利益。特别是,在能效设计指数(EEDI)、氮氧化物(NOX)排放、噪声规则、极地规则、第二代稳性、消防要求、舱室试验、救生艇安全等重要议题上,中国代表团更是积极作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海事新形势,CCS一方面利用自身在国际海事舞台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把中国业界的声音反映到相关会议上,争取在规则、标准制定中发挥更大作用,维护业界的利益和权利。另一方面,也将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反馈给我国工业界,转化为相关行业继续前进的动力。近十年来,CCS开展了大量转化工作,仅2013年就完成188项IMO新技术决议、221项IACS新技术决议和356项船旗国要求的转化,重点组织策划了GBS、EEDI/EEOI/SEEMP、香港公约、压载水公约、噪声规则、无石棉要求、PSPC和耐蚀钢等标准规范的实施,全面促进了技术标准的实施和新服务产品的研发。同时,CCS多次召开国际海事动态和我国业界高层研讨会,与来自政府机构、航运企业、造船企业、钢铁企业以及船舶配套企业的代表围绕海事新要求对我国相关业界的影响和应对策略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同时组织联合攻关,对我国航运和造船业顺利实施新要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面对航运市场的持续低迷、各种海事规则不断出台以及绿色减排风暴的来袭,CCS不断加强与业界联系与合作,在携手共渡难关的同时,也在寻找共同发展的契机。
首先,CCS及时启动了“用资本纽带整合产业链抗击经济危机”的战略决策,积极推动产业链的战略合作和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加快“绿色船舶计划”的实施,为航运业应对市场低迷背景下高油价导致的成本冲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向,受到了企业的热烈欢迎和积极追捧。2011年8月,中国第二大航运企业中海集团就与CCS签署了涵盖七大领域的战略合作协议。协议特别明确,在新造船和营运船舶领域,CCS检验优先和高新技术船舶双重船级锁定等原则;在节能环保领域,由CCS为中海集团提供能效认证服务,并优先开展能效设计指数(EEDI)实船验证合作。同年10月,CCS与大连远洋运输公司签署了《船舶能效管理认证试点合作协议》,CCS与大远公司合作成立了“大远公司船舶能效管理认证项目组”,共同推进船舶节能减排和能效管理。2012年5月,大连远洋运输公司的船舶能效管理被列入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示范项目。该项目是大连远洋运输公司根据CCS发布的《船舶能效管理认证规范》,率先编制了《公司能效管理计划》(CEEMP)和《船舶能效管理计划》(SEEMP),并取得了CCS颁发的能效管理证书,成为国内第一家取得CCS能效管理体系认证的航运公司。目前,公司建立的能效管理体系已实施一年有余,改进了公司对整个船队的能效管理,节能减排效益显著。2012年4月10日,中散集团与CCS在北京签署能效管理合作服务协议,进一步加强双方在船舶能效管理方面的战略性合作。5月18日,中外运长航集团与CCS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双方在高能效船型开发、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研发与应用、船舶能效管理认证、履行国际海事劳工公约和国际拆船公约等方面的全面合作。另外,CCS还不断加强LNG动力船舶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订,全力推动并支持相关船东和国内船厂对现有营运船舶进行LNG或柴油/LNG双燃料动力改造,为内河航运的节能减排夯实了基础。
目前,成本压力和严峻的市场形势让航运公司不得不节省燃油开支。所有这些的解决之道都需要新的技术创新和科学化的管理手段作为支撑。最佳纵倾是IMO推荐的船舶节能减排技术手段之一。为了帮助业界实施船舶节能减排工作,2013年12月4日,在第十七届国际上海海事展期间,CCS向业界推出了最佳纵倾解决方案OTA(Optimal Trim Assistant) 。该解决方案适用于新造船也适用于已经投入营运的老旧船舶,无需对船舶硬件和设备做任何改动,投资小、实施方便,后期经济效益显著。目前,该系统已在中海集运4100TEU、4250TEU共25艘集装箱船上得到了应用,并开展了台湾万海4250TEU集装箱船、河北远洋、山东海运18万吨散货船最佳纵倾应用的前期准备和研发。
针对当前复杂多变的海事形势,CCS还积极推广个性化增值服务。针对重点客户开展船体结构维护保养系统市场推广,如今维护保养系统在中海散货公司23万吨矿砂船“中海吉祥”等4艘船舶上已安装运行,并承接了不少散货船的建模服务。优化了船舶应急响应服务管理,现已为“恒晖17”轮爆炸事故、“LE SHENG”轮西班牙海损事故等船舶提供应急响应服务。积极推进客户培训工作,成功举办“大型渔政船建造检验”、质检员、船舶/海工指示、化学品船监造等多项定制化培训。与工银租赁签署了《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实物资产技术风险监测评估与咨询服务协议》;与中石化华北分公司协调船舶检查合作事项;召开“压载水公约对外服务产品策划会”。通过一系列增值服务,赢得了客户信赖,促进了市场拓展。
继航运节能减排热潮之后,智能化船舶又成为了当下航运业和造船业发展的新热点。对此,CCS总裁孙立成表示,目前,CCS已经启动开展了智能化船舶相关设计指标、规范标准、验证模式及相关数据库与应用平台的研究开发工作,努力为产业技术升级做好技术储备。未来,CCS还将继续与业界密切合作,加快船舶智能化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广,为航运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中国船舶工业大发展中,CCS与船舶工业界携手合作,共同成长,谱写了中国船舶工业跨越发展的壮美篇章。
近几年,国家对于航运、造船以及海洋的重视进一步提升。从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将建设海洋强国列为国家战略,到去年国务院发布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再到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海运业提升为国家战略,“海洋强国”、“航运强国”、“造船强国”建设空前提速。
在迈向航运强国和海洋强国的征程中,船舶工业是很重要的一环,是“航运强国”和“海洋强国”建设的物质基础。目前,中国船舶工业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项指标迅速提升,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造船大国。在常规船型以及海工领域,已具相当的竞争优势,为发力向“造船强国”冲击夯实了根基。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船舶工业大发展中,CCS与船舶工业界携手合作,共同成长,谱写了中国船舶工业跨越发展的壮美篇章。
对于CCS而言,中国船舶工业的不断成长,为其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同时,CCS实力的日益提升,也为中国船舶工业的升级提供了更强大的技术支持。新世纪以来,伴随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质量和产能过剩问题也凸显出来。在低质量船舶专项治理活动中,受国家工信部委托,中国船级社联合业内几家单位编制了《CB/T3000 2007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方法》,并由工信部发布,对加强和规范船舶生产管理和提升造船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方法》也因此获得国家标准化委员颁布的2009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产能过剩问题也是近几年制约中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突出问题,为此工信部委托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和CCS一起组织专家编写了《船舶行业规范条件》和《船舶行业规范条件评审细则》。如今,随着符合《船舶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第一批)的发布,其连锁效应已逐渐显现。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船舶工业近年来在传统领域和海工领域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也是业界相关各方以及CCS携手努力的结果。多年来,CCS坚持技术是核心的理念,将科研、规范和信息技术视作发展的重中之重。承担了工信部“基于目标型标准的共同结构规范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联合工业界验证了多种船型,为我国满足协调共同规范的新船型开发和市场竞争奠定了基础。积极参与国际船级社协会协调共同规范(HCSR)研发工作,率先发布了配套计算软件,支持了我国造船界掌握、验证新规范要求和新船型开发。深入开展前沿共性技术研究,包括波浪载荷、超大型船舶波激振动/颤振、结构高级屈曲、极限强度等关键技术,形成技术应用成果,满足市场发展需求;继续开展安全水平法、综合安全评估、二代稳性等先进技术和方法研究,制定相关规范、指南和评估工具,提升技术标准的国际竞争能力。深化超大型、高新技术船舶关键技术研究,加强船型认可和船型研发力度,为中国船舶工业在超大型油轮(VLCC)、系列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大型矿砂船(VLOC)、大型集装箱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领域提升竞争力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完成了LNG运输船技术标准与配套软件开发,大型LNG运输船入级服务能力达到独立自主,C型独立舱LNG船入级服务能力达到国际领先。
助力中国海工产业发展,是CCS为“海洋强国”建设保驾护航的重要体现。CCS海工规范标准体系发展迄今已走过了30余个春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法定入级检验到竞争第三方发证检验,从浅海迈向深海的成长过程。目前,CCS与中海油有限公司在固定式生产设施方面,与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在移动平台方面,与中石油集团海洋工程公司在移动平台方面,与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固定生产式生产设施和移动平台等方面,都有着良好的合作,深得客户的信赖和好评。像中海油的2009年工程年会上CCS被中海油有限公司授予“2009年度5000万吨工程建设突出贡献最佳承包商奖”,名列五名“最佳承包商”之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随着“海洋石油981”海上钻井平台的建造检验项目、7000米“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等一个又一个重大项目的安全落地,CCS正在以中国海洋工程建设第三方发证检验领域主力军的姿态为中国海工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