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展飞
新闻媒介舆论监督的实质是将国家事务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将党和政府的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将从事国家管理的公民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它是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有效形式。
“以正确舆论引导人”,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新闻工作者肩负的神圣而光荣的使命。舆论监督有其强烈的政治性、权威性、公众性,又是一项运作复杂的系统工程。受众对舆论监督既予以肯定性,也给予了尖锐的批评。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应该提高舆论监督水平,要在提高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方面下功夫。
一、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加强对权力运用的监督
舆论监督的范围包括整个社会,但首先应该是对重大决策、领导干部权力运用的高层监督,然后才是对一般公务员的低层监督。执政党主动开展舆论监督是最有效的自我完善手段之一。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对权力的监督,主动抓住舆论监督这把利刃,割除自身机体中的毒瘤病变,进行自我完善,自我保护。
二、树立大局意识,提高思想修养
实施舆论监督,首先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为全党大局服务,通过有效的舆论监督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从业人员在舆论监督时,心要热,头脑要冷。所谓心要热就是要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敢于碰硬,反映事实真相,为群众说话,捍卫党和国家的利益;所谓头脑要冷就是要善于思考,在任何复杂的形势面前,在任何扑朔迷离的事物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审时度势,从大局出发,把握事物的主流和本质,有效地实施舆论监督。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地提高思想修养,履行好舆论监督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三、法律意识要强,角色定位要准
舆论监督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新闻媒介在监督公民和法人的言行时负有法律责任。新闻从业人员要坚守职责,平时要注意学法、懂法、用法,善于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同时因为舆论监督涉及的面广、人多,因此要具有极强的法律意识,尊重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严格自律,做遵纪守法的模范。
在进行舆论监督时,有些新闻舆论监督人员角色定位失偏。在搞舆论监督报道时意气用事,以舆论监督超越组织监督、行政监督和法制监督;有的采访作风不严谨,报道存在严重片面性;有少数人甚至以笔谋私,滥用权利,这不仅失去了媒介的尊严和公正,也使从业人员失去威信,严重的会对他人权利发生侵犯,引发法律诉讼。但是,不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诉讼,对不熟悉在法律环境下从事舆论监督操作的中国新闻媒介都带来一定的压力,导致一部分新闻从业人员对舆论监督存在畏难情绪。解决这种问题,要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在承担起舆论监督的职业责任的同时,也应该提高舆论监督的专业水平。媒体对报道的要求是客观、公正,从业人员的角色也应该是独立公正的,最佳定位就是树立距离意识,保持足够的冷静,不要充当法官、裁判员,不要急于做评判、下结论。新闻媒介应该更多地依靠高度的专业水平和优良的职业操守获得社会的公信和公认。
四、要用事实说话,讲究监督技巧
从事舆论监督工作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凭空想象、莫须有的做法是非常危险的。新闻从业人员不仅要对事实本身负责,而且要对事实使用的准确性负责。真实准确是新闻的生命,更是舆论监督的生命,新闻从业人员在采访中一定要大胆细心,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把问题搞清,把事实搞准,做到事事有出处、零出入,客观真实,维护舆论监督的尊严。
舆论监督要增强质量意识,讲究监督技巧,提高监督水平。舆论监督要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段,可公开曝光,可写内参,也可就有关问题转交相关部门解决,只要目的达到了,采取哪种手段方便就用哪种手段。善意的批评,要警示世人,揭示反映问题不仅内容要丰富充实可信,而且态度上、遣词造句上也要注意运用好语言的艺术、情感的艺术,这样就可以使批评的人心悦诚服,而且受众也乐意接受,教育效果好。
近年来,在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报道中,包括隐瞒记者身份和实施偷录偷拍在内的隐性采访方式有增加的趋势。目前,在批评报道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新闻舆论监督采用隐性采访较多——它是获取新闻事实的重要手段,在电视中还是反驳抵赖的关键证据。
当前,社会心态对媒介的隐性采访还是宽容的。这主要因为,公众痛恨新闻媒介所揭露的不法行为,也痛恨各种权力部门对舆论监督的抵制和干扰。社会各界普遍承认,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揭露不法行为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但隐性采访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主要是,隐性采访容易侵犯隐私权等公民权利,从长远效果看是不利于新闻舆论监督的。
五、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对权力的限制机制
在媒体实施舆论监督遭遇的诸多难题中,地方保护主义是最大阻力。某些掌握权力的领导“以言待法”支配监督权利的舆论。当舆论监督涉及到与自己有关,或与自己所管的地区以及分管的工作有关,他们千方百计地“捂盖子”。舆论监督的广泛性、尖锐性和权威性,使被批评者威信扫地,名誉受到毁灭性打击,或敦促政府机关或司法部门作出严肃处理,所以,那些恶势力的代表人物都惧怕舆论监督。
《焦点访谈》总制片人梁建增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表示:“一般来说,我们有100个选题,最后能够播出的只有70%。”社会弊病仅仅靠新闻媒介一家的监督是不够的,扫除障碍仅仅靠新闻媒介一家的努力也是不够的。监督机制的形成和改善需要全社会的综合治理,需要法制的保障。
因此,建立对权力的制衡体系,完善舆论监督机制,在科学与民主的基础上,建立适合国情和民主的舆论监督制度,将是当务之急。新闻从业人员强烈呼唤新闻法律、法规出台,为舆论监督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