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人物报道的目标

2014-04-10 19:48刘战芳
记者摇篮 2014年4期
关键词:新闻人物距离感易中天

刘战芳

人物报道最难,新闻人提到这一点都会有同感。新闻人物报道要求我们要“逼近真实”。尽管我们怀着客观的心态去报道,有些时候难免因为各色原因尽显主观,甚至会出现新闻人物也对人物报道提出质疑。客观地报道人物,不仅要求记者要有一定的采访技巧、阅历和经验,也对现场采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没有大量的新闻采访经历和经验的积累,对新闻人物没有深刻细致的了解和理解,对生活没有深刻的思考,在有限的时间写出人物报道,几乎是不现实的。十多年来,笔者一直从事以人物为主的新闻报道工作,每年采访的人物大概在20人左右。现将这些人物进行简单梳理,总结出几点体会,供同行参考。

不要让人物陷进“英雄”的框架中

有些人物接受采访的时候,会自觉不自觉地提供给你一些素材。比如说,接到某项任务领导如何重视,都有什么相关的人关注等等。当然,我们在报道时不能否认部门领导在其中的作用。可是,我们按照这个思路收集素材,落笔成文的时候就会不知不觉把人物写“丢”了。这样的新闻人物不食人间烟火,没有生命,没有色彩,最关键的是新闻人物失去了灵魂。为了避免这个情况出现,需要记者驾驭现场,不能被人物牵着鼻子走,在采访前应该做足功课,对人物的工作状态和生活情况有必要的了解。在采访中,要善于掌握现场,挖掘人物本身能够体现出的特质。最佳方式是要让人物动起来,让人物去做他们熟悉的工作,捕捉到更多的现场,让他们自然地表现自己。

不要让新闻人物产生距离感、生疏感

很多新闻人物在面对采访的时候都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潜意识当中和记者保持距离感。这种距离感表现在接受采访时记者问一句,新闻人物回答一句,几乎每一句回答都存有戒心。新闻人物张不开嘴,不能让他们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受时间的限制,记者被迫仓促完成采访任务,稿件只能使用一些评论性文字,甚至为凑字数靠想象完成稿件。如此下来的人物报道没有深度可言,语言干瘪,人物流于一般。笔者在采访白塔乡老边村党委书记马国静的时候,老书记任职24年来尽职尽责为乡亲做了很多实事、好事,面对镜头他紧张地背了几句政策,接下来就再也张不开嘴。其实他曾接受过媒体的采访,看到这样的情况,笔者从向他请教农业知识入手,以到农户家中现场学习为名,让他逐渐消除紧张情绪。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记者要尽可能学些心理学。要在短时间内让新闻人物心理放松,最好能找到和人物的共同点,寻求感知共鸣,才能更好地和人物沟通和交流。

几年前,国内某知名电视媒体曾采访著名教授易中天,在节目录制过程中,现场采访的主持人提出的问题让易中天教授和现场的观众有种不知不觉坠入云里雾里的感觉。不难看出记者对易中天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和性格特点缺少简单的了解。最后,个性较强的易中天教授面对主持人的提问,无所适从,荧屏内外尴尬满地。一个成功的采访要求记者对采访对象的背景要有充分的学习和研究,记者的采访任务才不会因为新闻人物内心的抵触而宣告失败。

挖掘小名人身上普通人的情愫

有些地方小名人已经被媒体多次报道了,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媒体意识,记者还没有提问,有些心急的名人会提醒你某大媒体曾经对他有怎样的报道,言语之中透露着对那篇报道的满意。作为一个准备写报道的你可能会受到一个不大不小的刺激。如果采访因此中断,这样的人物采访不但没有意义,同时也失去了报道名人的绝佳机会。大多数的名人在成名前都有一段普通人的历史,今天他们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几乎用几句话就可以概括。事实上,他们最骄傲的并不仅仅是眼下的辉煌,还包括他们难以忘怀的奋斗史。挖掘名人身上的创业经历不但有励志的社会效应,也会让我们身边的名人变得更加自然更加真实。在采访当地蘑菇大王马世宇的时候,他习惯性地向记者介绍自己,明确表示马上可以结束采访了。就在他准备起身的时候,记者将事先设计好的问题抛了出来。“您还记得第一次发出的蘑菇是怎么卖出去的吗?”他马上回到座位上,愉快地打开了话匣子,采访任务顺利完成。

人物不能孤立要更多反映时代特色

在采访过程中,随着话题的展开和深入,会发现我们需要的新闻人物与时代背景契合的一系列素材,在现场要善于发现新的值得挖掘的话题,这样,才可能引导受访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在表现人物时候,要让我们的报道不只是简单的记录。要让我们记录的内容自然融入宏大的社会背景,反映时代特色。不但告诉观众,在新闻人物的身上发生了什么,还要让观众知道为什么发生。对于缺少镜头的问题,可以通过外围人物和新闻人物的同期声进行弥补。只有这样,新闻报道才会有深度。笔者在采访一位资深检察官时了解到,检察官20多年的工作经历也折射着我们国家法制不断完善的进程。因此,在这个人物报道中,笔者以时间为主线展开人物报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倡导以人为本的时代,新闻人物报道已经成为新闻宣传的重头戏,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新闻人物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让观众难以忘怀。人物报道应该避免千人一面,流于一般、任意拔高的问题,面对新闻人物要挖掘深度,让我们的人物报道尽可能逼近真实,否则会让受众不相信,不感兴趣,当然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社会效果。因此,如何把握新闻人物报道的客观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创新人物报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猜你喜欢
新闻人物距离感易中天
格斗距离感漫谈
易中天的“育女经” :无为而治
朋友当如是
朋友当如是
格斗中距离感之管见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four Sudan dyes in rat blood by UFLC-MS/M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 pharmacokinetic study in rats☆
回忆我的留学时光
易中天《中华史》在争议中热销
本期新闻人物
本期新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