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军
新闻的人文关怀,主要指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个性、人的生存状况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它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对人的关心、爱护和尊重。所以,我们在做新闻报道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新闻的人文关怀,与其他媒介相比,电视新闻报道,一定要考虑画面的运用得当。很多年轻记者在这个问题上容易犯错,因为他们只记得要把画面拍得真实,拍得美观,甚至是极具冲击力,却忘了其他人的感受。
一、对被报道对象的人文关怀
1.对未成年人的人文关怀
未成年人因为心智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差,所以我们在报道他们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寸,好事或是表扬的时候当然不用避讳,然而报道他们犯错的时候或者是牵涉到什么复杂的、不好的事的时候,却一定要注意不要把他们的脸暴露出来,这是为了保护他们的成长。体现新闻的真实性,我们可以拍摄他们的背影、侧后方,实在忘记了,剪辑的时候也要打上马赛克。
几年前,记者采访了一个遭遇不幸的小女孩。这个孩子的亲生父母不要她,几经辗转有人收养,却在一年后被送回,送回来的时候她的姥姥发现孩子的下体有异物,且出现炎症。就医后,医生联系了记者,希望通过新闻媒体给孩子找个公道。当时记者听说这个事情后简直义愤填膺,拎着机器和话筒就去采访了,然而拍摄的时候却没有注意到要保护未成年人,拍了很多孩子的面部特写,甚至在写稿子的时候也没有用化名,而是把孩子的真实姓名写了上去。好在当班的主任及时发现,才没有出错。
还有一种情况,即使是好事,也要注意画面的拍摄运用,例如对残疾儿童的报道。前不久记者报道了营口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成立,虽然这是一件喜事,能在里面得到免费康复训练,对于残疾儿童来说是难得的机会,可是我们在拍摄的时候也要尽量不给孩子正脸,我们可以拍大全景,可以拍背影,拍看不清是谁的局部特写。
比如拍听障儿童做口舌操的时候,记者用了一个上课的全景之后,用老师的近景做垫场,接了一个孩子嘴部的特写,一样能体现真实性,画面构图、成组也都不受影响。
2.对成年人的人文关怀
备受关注的北京井底人事件在最初的沸腾之后,网友把对井底人的同情转为对记者的指责,指责记者报道之后让这些人连井底都住不了了。网友的指责全无道理吗?不见得,在那样恶劣的生存状态下生活的人也是有尊严的,他们并不希望他们窘迫的状况被大白天下,所以,我们的镜头并不是什么都可以拍摄的,人文关怀不能被新闻忘在脑后,这是我们对生存状态差的人的尊重和保护。如果想帮助他们,我们可以做成内参转给有关部门,或者是私底下提供帮助,这样的帮助更人性化,更容易被人接受。和这种情况相同的还有所谓的“爱心救助”,到年底了,不少单位组织献爱心,有的被救助对象家庭生活条件特别差,记者在报道这样的新闻时,要注意不要把被救助对象的困难放大到所有观众的面前,这是对弱势群体的尊重。
二、对观众的人文关怀
1.注意血腥、恶心的画面的运用
血腥、恶心的画面谁都不爱看,会给观众带去不愉快的心理,所以我们在报道这样的新闻时,要避免这些画面的运用。近年来经常有凶杀案的报道,大部分电视节目在报道这些案件的时候都会避免极度血腥的画面出现就是这个道理。还有些画面虽然与案子无关,也不血腥,但也不能出现在观众面前。比如报道化粪池堵塞的事,如果观众正在吃东西,你却把大小便等恶心的画面呈现出来,那岂不是太恶心人了?
2.一些无需过分渲染、过分详细的画面
对于犯罪手法的报道,一些法制节目在报道时,为了渲染气氛,哗众取宠,甚至把犯罪手法详细报道出来,并辅之以画面的解说,岂不知这是在教人犯罪,大部分观众还好说,如果别有用心的人看了,那岂不是一教就会,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犯罪类型在经过新闻报道之后普遍出现的原因。还有一些极其残忍的犯罪手段无需描写,要考虑到观众的心理承受力,不报道这样的画面是对全体观众的关怀和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