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
体育大赛中,混合区和赛场一样硝烟弥漫,这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它是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必经之处,是媒体第一时间采访运动员的首选场所,是离运动员最近、记录他们赛后最真实状态的采访区域,是记者们寻找新闻资源的“兵家必争之地”。
现在的体育赛报道,有一个明显趋势,就是越来越靠近赛场,极限化追求同步实时。与体育比赛中的其他采访方式相比,混合区采访具有三个突出优势:一是时效性最强,媒体能够在此赛后第一时间采访运动员,二是离赛场最近,尤其是对电视媒体来说,以竞赛场地为背景采访运动员画面效果更有现场感,三是最具感染力,运动员刚结束激烈的比赛,无论胜负,所有情绪都写在脸上,他们生动出彩、张扬个性的话语会为报道增色不少。
赛场上最紧张的是运动员,赛场外最忙碌的肯定就是媒体记者了。媒体大战的最激烈处,莫过于经常发生“肉搏战”的混合采访区。每当各个单项的决赛接近结束的时候,混合采访区内就聚满了等待采访的记者,他们手持长枪短炮,严阵以待,使本就不算太宽敞的混合采访区瞬间拥挤起来。
2005年和2009年两届全运会,最火爆的混合区都在田径赛场。十运会和十一运会时,刘翔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他甚至曾抱怨:“这条媒体通道好长啊,而且每跑完一次都要走,好累。”刘翔所说的媒体通道就是混合区,后来发展成,有刘翔的比赛,媒体要进入混合采访区,必须事先排队领号。
这个情况在本届全运会上也出现了,游泳馆中的孙杨成了最大牌的明星。要进入混合采访区,必须要排队登记,平面媒体的名额只有20个,先到先得,还得将全运会采访证押上,换上混合采访区媒体证。后来,在记者们的一再要求下,平面媒体的名额增加到30个,电视和广播各6家。尽管孙杨参加的决赛都是在晚上6点半打响,但是记者们往往下午2点半就来排队登记,其火爆可见一般,竞争也可谓“残酷”。
混合区是媒体抢新闻的不可替代的信息源,在近几届全运会场馆媒体运行中其重要性不断提升。本届全运会,先期进行的跳水决赛就因为未设置混合采访区而受到了多家媒体的诟病,这是因为混合采访区的采访对赛事报道非常重要。甚至在奥运会这样的世界顶级赛事中,重要媒体都要提前到场馆踏勘混采区,持权转播商甚至要在混合区订购固定摄像机位。
不同的竞赛场馆硬件条件存在差别,混合区的设置和运行方式因此也不一样。一般说来,竞赛场馆的混合区可划分为多种类型:一种是不间断运行的常设混合区,比如田径、游泳、场地自行车、柔道/跆拳道、射击、赛艇/皮划艇、马术、举重等项目;一种是与比赛终点有一定距离的混合区,如公路自行车、赛艇等项目,运动员高速骑行后需减速、放松,工作人员会把他们引领回混合区;还有一种是每场比赛结束后才临时搭建的混合区,如网球、棒/垒球等项目,记者可以在比赛结束前到达混合区等候区,工作人员搭建好混合区之后会安排记者进入,采访结束后,混合区会被迅速拆除。
对媒体记者来说,在大赛中采访活动最为密切相关的,恐怕就是混合区了。混合区,是记者们惟一可以接触到运动员的地方。每到一个场馆,首先都要弄清楚哪儿是混合区,并预先把从记者席位到混合区的路线摸个熟,这样才不至于临时抓瞎。要知道,赛后运动员经过混合区只有短短一两分钟的时间,这还是在他们正常走路的情况下。
如果按照奥运会的规定,混合采访区被分为三部分:第一是奥运会转播商,理所当然地排在首位;第二是持权转播商,因为他们也是花钱购买了机位,也属于特别照顾的行列;第三才是媒体文字及摄影记者。全运会上也是一样,运动员下场之后,必须按规定首先接受央视采访,各家电视台的机位也在虚席以待。
混合区有自己的规则,那就是电视优先,广播和报纸媒体只能排在后面干着急,往往是你想要采访的人从通道口出来就被电视记者堵住,先轮流接受电视专访,一家家往下排,最后才流水线似的流到平面媒体面前。相比之下,文字媒体在混合区的采访要比持权转播商困难。大部分运动员,特别是大牌明星,往往很重视电视采访,不太重视报纸采访,虽然运动员在比赛结束后必须经过混合区,但这里面没有强制性的规定,他们没有义务必须回答记者的提问;而且,热门赛事的混合区一般都设置得比较长,运动员在混合区广播电视段已被不少话筒、摄像机轮番包围过了,当他们终于进入文字摄影媒体段时,已经相当疲倦。所以,文字媒体记者更要在问题设计上多费心思,重复的问题很难引起运动员的兴趣。
作为一名体育记者,人物采访是经常要面对的一项工作。在混合区内对运动员进行采访,提问显得尤为重要。高质量的提问离不开采访前的充分准备,对刚刚走下赛场的运动员,这些问题要尤其避免,“你在比赛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的感受是什么?”“你的愿望是什么?”“你的打算是什么?”这些问题就像简单的公式,缺乏个性。泛泛的提问,往往得到的是泛泛的回答。混合区内采访时间有限,要想避免泛泛提问,一定要做到问题具体,善于运用层层追问的办法来挖掘细节。比如,全运会上获得男子标枪冠军的辽宁选手赵庆刚,他投出了83.14米的好成绩,与他三个星期前世界田径锦标赛上77.61米相比,有了实质性的飞跃。由于记者提前掌握了他的成绩,所以在混合区里,提问就直入主题,赵庆刚则回答说“这次调整到位”。抓住这一细节,记者继续追问下去,赵庆刚于是透露了“世锦赛时出发过早,提前了差不多十天就从国内出发了,抵达赛地后一直在调整状态,可真正到了比赛时,状态反而没了”的小故事,令采访增色不少。
混合区内的采访,还要注意避实击虚。全运会上,没有刘翔的田径赛场,张培萌俨然成为了最耀眼的明星。张培萌在预赛被分在第四小组,而混合采访区在赛前的景象已然令人发蒙:不算狭小的通道里,媒体记者的队伍竟然拖了好几十米长,拿着各种长枪短炮的记者们百十人,而此时距离张培萌的比赛还有20多分钟。在这种情况下,对平面媒体来说,不用追求画面素材,再去混合区围追堵截,实际上意义不大,不如观察比赛现场状况,再去新闻发布会以逸待劳。
在这种情况下,身处混合采访区现场,记者也要有策划思路。这是因为,体育赛事信息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公共信息,如果还是沿用传统手段报道,经过一天出版周期的延迟,见报新闻大部分成为旧闻和“垃圾”新闻。所以,必须在平面信息的基础上随时保持策划意识,编辑要有策划,记者也要策划,记者不能有闻必录。通俗地说,最热闹的地方不能去,那种信息通过电视直播网络传递,转眼就变成了公共信息。比如田径男子十项全能结束时,新科冠军祝衡军成为现场焦点,但我在现场另辟蹊径,将视线投向全运三冠王、这次只获得铜牌的齐海峰,我用十几年的采访积累写成《铁人已老,终到退时》,充满了对中国第一铁人老兵的敬意,翻看第二天的报纸,这篇稿件竟是对这位行将退役老将的惟一报道,这等于收获了一篇独家。全运会比赛中,有挤破头皮的混合区,也就有异常冷清的混合区,在艺术体操的混合区,我就因为当时没有其他同行在场而享受到了两次“独家专访”的待遇,人家不仅极其配合,还欢迎我们下次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