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成诚
什么是“职业学校”?归纳“职业学校”的校名,主要有以下几类:某某职业学校(学院),例如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某某职业技术学校(学院),例如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某某专业学校,例如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某某职业高级中学,例如江苏省张家港第三“职业高级中学”;某某职教中心,某某职业教育中心校,例如淮安市淮阴区“职教中心”,江苏省如东第一“职业教育中心校”;某某技术学校,例如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其他,例如南京财经学校,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泰兴市农干校等。(以上名称案例截至发稿时)
这么多种校名,如果加上“学校”和“学院”的区别,以及“中等”和“高等”的区别,又可以分出更多的类别。这里就存在问题:为什么总是把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混在一起对待呢?另外,名为“技校”“技工学校”、“技师学校(学院)”之类的学校,是否和上文“某某技术学校”一样呢?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这样的“技术学校”是大家认可的职业学校,然而,有的“技术学校”却没有被作为通常的“职业学校”看待,某些地方的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就不接纳这些“技校”,似乎“技校”和“职校”又不属于一个体系。此外,人们常常说“高职高专”,那么“(高等)专科学校”是否和高职一样属于“职校”体系呢?我用这些问题问身边的职教工作者,没人能给出明确答案,连职教工作者都不能解释自己所处系统的名称,这是否反映出职校体系结构存在问题?
有人会说,把它们都纳入职业学校范畴就行了。但笔者认为,名称直观而直接地反映了体系结构的根本性问题。前些年,在教育主管部门规划下,不少“职教中心”“职业高级中学”换成“专业学校”的字样,而同样是地处江苏省的职校能否在校名前冠以“江苏省”也要严格区别,这提示我们要注意名称的重要性和严谨性。
第一,我们要分清职业学校是“职业学校”,还是“专业学校”,或者是“技术学校”,抑或是“职业技术学校”等。笔者思考,职业学校是否可以分为“职前教育”学校和“职后教育”学校,前者要侧重于面向岗位群和人文素养的发展性,后者要侧重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实用性。现有“专业学校”的提法似有不妥。因为普通高校也是分专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也是要就业的,职教系统以“专业学校”来命名职校,没有体现职业教育自身的“职业性”。同时,“专业”一般相对于“职业”而言范畴更大,更加注重知识体系的完备性,而“职业”更加符合职业学校毕业生面向数个职业岗位谋求就业的针对性。笔者倾向于将一般职前职业学校定为“职业技术学校”,一来用“职业”彰显职业性,二来强调有别于普通学科知识的技术性。将职后教育学校定为“技术学校”,侧重于实用技术的在职培训与终身教育。
第二,在现阶段职业学校是和普通学校并列的学校,职业学校应该有清晰完整的体系结构。目前职业学校的各层次之间清晰度、衔接性很不好,往往把“中职” “高职”“学校”“学院”混谈。中、高职关系不清、衔接性不好还体现在,学生在初中毕业后可以直接上中职也可以直接上某些高职,还可以读完中职后通过对口单招或注册入学再上某些高职。我们应该将职业学校分成中等层次的学校和高等层次的学校,做好中、高层次的衔接工作,服务于职校生的发展。
第三,在职校生的受教育之路上,我们不希望职校生的教育是“断头教育”。来看看这个现象:中职生通过对口单招可以上高校,然而,参加对口单招招生的本科高校全是普通高校。笔者曾对同事笑称:我国科学技术“顶峰”有“两院”——科学院和工程院,科学院是普教系统的,工程院是职教系统的。为什么在“顶峰”有两院,我们的职校体系却还没有自己的本科院校呢?现实情况是:职校生要想深造只能脱离职教体系走入普教体系,有技术欠学历的高级技工们怀揣一身技艺却凭空比人“矮”了一截,也难怪职业学校的吸引力不强。
本文提出的问题,有人觉得尖锐,有人觉得重要,有人觉得幼稚,而笔者只是希望能引起人们对职业学校校名和体系结构的再认识、再思考。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