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应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的效果分析

2014-04-09 06:54胡涛王来斌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3期

胡涛 王来斌

[摘要] 目的 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将2010年6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83例按不同治疗术式分为试验组(47例,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治疗)和对照组(36例,行前路内固定融合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围术期情况进行综合比较。 结果 (1)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3.62%,明显高于对照组(75.0%)(P<0.05);(2)试验组手术耗时、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4项围术期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患者经手术治疗的Cobb角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效果显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预后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后路内固定融合;前路内固定融合;脊柱胸腰段骨折

[中图分类号] R68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3-190-03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2013年9月通过采取后路内固定融合和前路内固定融合治疗的共计83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及手术创伤、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等指标,为后路内固定融合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探讨其用于临床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83例,均经CT检查后确诊。83例患者包括男52例、女31例;年龄18~59岁、平均(34.2±11.0)岁;致伤原因:37例交通意外伤、25例高处坠落伤、11例跌倒伤、7例重物压砸伤、3例为其他原因损伤。按照不同治疗手术方法分为试验组(47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该组患者均行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全身静脉麻醉,患者取仰卧位,手术采取左侧入路,待彻底暴露出伤椎及邻椎后,切除伤椎中后2/3骨质部分,同时切除上、下椎间盘组织,然后再对椎管前侧进行减压,彻底清除后纵韧带前方的致压物,随后再进行骨折复位、固定,最后再进行植骨融合,术毕应用生理盐水冲洗,逐层关闭切口。

1.2.2 试验组 该组患者均行后路内固定融合,均行全身麻醉,术中取俯卧位,腹部、下胸部悬掉,定位伤椎做切口,暴露伤椎及邻椎,椎弓根钉置入;在C型臂X线透视仪监视下沿轴向缓慢撑开伤椎,复位直到伤椎及椎间隙高度,随后锁紧固定钉,再根据椎体损伤具体程度考虑行自体髂骨横突间及关节突间植骨融合。术毕用生理盐水冲洗,置入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两组患者术后24~48h可拔除引流管,嘱患者卧硬板床2个月以上,术后7d可考虑开始康复训练。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

(1)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患者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分别在患者入院时及术后根据X线片记录患者Cobb角情况。(2)疗效判断[1-2]。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X线片显示伤椎恢复正常高度的90%以上,无脊柱畸形,骨折愈合良好,Cobb角<3°,功能恢复良好;有效:患者仍有轻度腰痛症状,X线片显示伤椎恢复正常高度的60%~90%,轻度脊柱后凸,Cobb角在3°~8°,能进行轻体力活动;无效:患者腰痛等症状较治疗前无减轻,仍有脊柱畸形,X线片显示伤椎恢复正常高度的60%以下,Cobb角>8°,腰部活动完全受限,无法进行体力活动。总有效=治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62%,对照组为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129,P<0.05)。见表1。

2.2 围手术期指标

试验组手术耗时、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4项围术期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治疗前后Cobb角变化情况

两组术前Cobb角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经有效治疗后,两组Cobb角均有明显改善,但试验组较对照组改善幅度更大(P<0.05)。见表3。

3 讨论

脊柱胸腰段骨折是骨科常见脊柱损伤之一,近几年来其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脊柱胸腰段骨折通常导致脊柱发生生物力学改变,并且多压迫脊髓神经,患者出现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症状[3],重者会因此丧失运动能力,病情严重者会有生命危险。目前临床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以外科手术治疗手段为主,其手术目的在于消除占位压迫、稳定脊柱、纠正脊柱畸形、恢复损伤神经的功能[4]。现阶段主要有前路手术、后路手术两种术式。前路手术对术者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手术风险性较大[5],但对于压迫物的清除较为彻底;相对前路手术,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具有花费开销少、手术风险小、疼痛较轻等优势[6]。在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多数医生往往忽视了植骨融合的重要性,仅加强恢复了患者脊柱生理形态以及椎管的内固定,结果大部分患者在随访中都出现了复位严重丢失[7],甚至形成后凸畸形,导致内固定治疗失败等严重后果,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未进行植骨融合或者是植骨不适引起[8]。本研究通过分别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和前路内固定融合对共计83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发现后路手术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前路手术组,且手术切口更小、术中出血量更少,提示后路手术对患者创伤更小,通过对比观察两组术后Cobb角矫正情况发现后路手术组患者伤椎恢复较前路手术组更好,分析其原因: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可有效恢复伤椎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解除占位压迫,尽可能地恢复神经功能,本研究后路手术中均采用AF钉进行内固定[9],并可在移动X线透视仪监视下进行伤椎的轴向撑开,因此可充分恢复伤椎及椎间隙的高度,撑开力可传导至脊柱三柱,获得伤椎多平面稳定,维持脊柱正常生理弯曲,总结起来就后路手术具有短节段度固定、解剖复位、三维固定3个优点[10]。

综上所述,经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显著,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操作简便、恢复快、预后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纯,姚聪,贺西京,等.胸腰段脊柱骨折不同节段固定对手术疗效的影响[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 28(3):207-209.

[2] 周先虎,冯世庆.胸腰段骨折的分型与治疗进展[J].脊柱外科杂志,2012,10(2):125-128.

[3] 王广辉,游嵌,郭坤营,等.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18): 106-107.

[4] 曾忠友,张建乔,金才益,等.胸腰段脊柱骨折不同固定方式疗效对比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2012,28(2): 149-154.

[5] 俞海亮,胡优威,谭益云.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6): 103-104.

[6] 彭礼林.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3):495.

[7] 宁凯,张浩沙强,李坤,等.AF 内固定系统和 TSRH 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J].中华创伤杂志,2013, 29(3):267-268.

[8] 曹衍玉.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9):21-22.

[9] 印飞,张绍东,吴小涛,等.影响 Denis B 型胸腰椎爆裂骨折内固定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12):1177-1180.

[10] 何仁高,胡军祖,邹国耀,等.后路手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观察[J].实用骨科杂志,2013, 19(3):241-243.

(收稿日期:201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