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农村环境问题成因及治理原则的思考

2014-04-09 10:10储小曼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环境问题成因农村

储小曼

摘 要:农村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农村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严峻的农村环境形势,最终阻碍新农村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针对中国农村环境,综合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以及农村环境问题治理的原则,以期为地方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提供一些参考,从而促进农村环境的改善,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成因;治理原则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030-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农村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质量大大改善,但与此同时,农村环境却每况愈下: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严重影响农民健康;生产环境退化,构成食品安全威胁;而整个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直接阻碍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

(一)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环境破坏

在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农业生产都采取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以资源浪费、乱开滥垦为农业发展基础;加之中国也是世界上化肥年使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并且有效利用率之低,流失率之高,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了保证粮食供应,加剧开发土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土地资源,就成为广大农村地区的普遍做法,给农村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破坏,严重危害农村居民生活健康。

(二)地方政府责任缺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这一发展模式也存在严重缺陷: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片面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片面追求人们消费增长,以过度消耗资源、浪费资源和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为沉重代价。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第一次将环境问题与发展联系起来,报告指出,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严峻的环境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人类不恰当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由于上级部门往往将经济增长作为对基层干部考核的评价指标,加之地方官员普遍缺乏环境意识,不懂何为生态平衡,使得大部分地方政府都将经济增长视为最重要的发展标准——不仅未将环境保护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反而单纯为追求产值的稳定增长,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不惜降低门槛招商引资,甚至不顾后果引来重型污染企业。他们对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甚至为企业的违法污染行为提供行政保护。

(三)生活污染加剧环境恶化

农村生活污染主要来自生活废水、厨房垃圾、包装废弃物、废弃一次性用品、废旧衣物等。由于目前许多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落后甚至没有处理设施,部分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将许多难以回收利用的固体废弃物随意丢弃在房前、屋后、水边、路旁,更有甚者直接将河道变成天然垃圾桶。久而久之,这些垃圾混合在一起腐烂、发臭,甚至发生化学反应,不仅会释放危及人体健康的有害气体,而且垃圾的渗滤液还会污染土壤和水体,进而影响农产品的品质,最终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四)农民自身环保意识薄弱

调查结果表明,公众的环境意识,环保行动的参与程度与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中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但大部分农民由于文化水平低,环境意识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表现为:为获取短期经济效益而不惜大肆损害环境,过度砍伐,过度开垦,造成严重土壤破坏;农业生产中滥用化学农药导致水质、土质下降,等等。农民的所有这些旧观念都直接或间接促使着对农村环境的破坏,难以适应农村环境形势变化的需要。

二、中国农村环境问题治理原则

(一)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

中国城乡之间虽存在一定的地域分隔,但城乡环境同属于一个整体,二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然而中国环境保护长期侧重城市,使得农村环境不断恶化。为了改善农村环境,推动城乡环境保护共同发展,应彻底改变环境保护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把城乡环境保护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统筹规划、全面治理。应加强机制建设,制定环境卫生标准与责任区制度,广泛开展美好乡村评比活动;加大环保资金支持和环保设施投入,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完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抓好农村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发展农民环境保护组织,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努力营造大家齐动手,人人都参与的良好氛围,发挥村民自身力量美化生活环境。

(二)坚持协调发展、环境(局部)优先原则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自然灾害频发,已成为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而,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要满足后代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的环境。因此,农村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甚至在一些特殊层面,充分突出环境效益优于经济效益的原则。日本学者岩佐茂指出,环境与经济之间协调发展有两种方式:一是以不构成经济增长障碍为前提去协调环境与经济之间关系,即以经济增长为主兼顾环境保护;二是完全以环境保全为出发点去协调经济发展,就是在优先考虑环境保护的前提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事实上,如何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一直就是困扰中国的一个问题,至少就目前来说,中国尚未按照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去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并且,在中国,不是所有的农村都必须有,坚持环境优先,是在局部地区首先确立环境优先的原则,即环境(局部)优先。

(三)环境治理的渐进性与连续性相结合原则

近五十年来,中国农村不惜牺牲环境,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做法,必然导致农村环境恶化的缓慢积累。同样地,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也只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变过程。农村环境治理的连续性指的是当代人在制定环境治理方案过程中,应同时考虑后代人环境治理方式的连接性,尽最大可能避免后代人在环境治理中面临障碍性困难,所以说它具有连续性。要彻底改变农村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坚持渐进性与连续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村民自治的原则

环境保护应以教育为本。要做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就应向村民宣传环保知识,推广环保技术,努力提高其环保意识。首先,在农村各中小学开展绿色进校园活动,通过征文、绘画、废物利用手工制作等比赛活动,提高中小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行为规范,做到环保工作从娃娃抓起;其次,对广大村民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动员村民自觉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引导村民关注、理解与支持环保工作,提升农村整体环境质量,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健康是农村步入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对于农村乃至国家安全和稳定尤为重要。妥善处理农村环境问题,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保障农民安居乐业,为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后盾。然而,农村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艰巨、长期的生态建设工程,需要地方政府在正确的政绩观的引导下科学合理地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来开展工作,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农村生态保护,合理地将农村经济增长指标与环境保护指标有机结合,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黎松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8).

[2] 张燕,王友文.对伊犁河谷沙漠生态治理战略原则的思考[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3,(3).

[3] 李敏,刘光峰.欠发达地区农村环境危机及其治理[J].中州学刊,2013,(7).

[4] 李书舒,陈锐.农村环境治理关键问题分析[J].生态经济,2012,(6).

[5] 屠明明.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探究[J].生态经济,2013,(2).

[责任编辑 刘娇娇]endprint

猜你喜欢
环境问题成因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从经典话语看水污染问题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火力发电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及成效研究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