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解析

2014-04-09 06:16涂盛荣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3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荷塘宁静

涂盛荣

《荷塘月色》是一篇老课文,又可以称为是一篇经典散文,越是经典越觉得难上。虽然这篇文章上过几次,但是有两个问题还是不很明晰,一是散文到底该怎么上,二是这篇散文的教学价值到底在哪里。记得第一次是参考了一个教案,用了两节课的时间讲4—6段的经典名段,比如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来写这些景物之类的问题,由于年代久远,现在唯一记得的就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了。第二次上的时候,主要抓住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问问学生为什么这几天颇不宁静,文章哪些地方体现出他的这种心理?但是在荷塘时作者的心情又怎么样?主要通过情绪的变化来连缀课文。我想这样的处理总体上没有问题,可是散文是文,总不能像科幻小说一样追根溯源,比如时代论、个人论、家庭论,可能都是他颇不宁静的原因,可是我们为了原因而上原因,总感觉不太对。

其实散文无非有这么几点教学价值:①语言的品味;②情感的体验;③写作的技巧;④个人的感悟。可能有些偏差,纯属个人理解。记得郑桂华老师曾经讲过这样的话:确定具体的一篇散文的教学价值,应该有合理的途径,具体说来,应该走好几个步骤。第一步,认识散文的特征,明了散文的家谱;第二步,知晓某位散文作家在整个散文家谱上的位置、风格;第三步,确定这一篇散文作为课文的独特价值;第四步,选择教师自己在这次教学活动中侧重的教学价值。四步走通,然后才可据此设计教该文的抓手和路径,即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四个步骤可以分别简称“辨体”、“识人”、“断文”、“定点”。

我觉得讲的非常有道理,那种行云流水的教学艺术是我所追求的,也是我觉得需要好好磨练的地方,但是务实也是我的目的。那么下面我们会发现散文是反映一定生活过程中的某些片断,“意境”是一个核心概念。而《荷塘月色》就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行动踪迹(游踪);二是情绪轨迹(情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脉情脉。接下来我们就要了解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主张,他的散文善于把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笔致简约、朴素、亲切,娓娓动人,在文学界享有盛誉,被誉为“美文”、“白话美文的模范”。他自己曾说,作家应“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含有惊异之感”。荷塘就在清华园里,是作者“日日走过”的,可谓“平常身历之境”了,但他却以诗人灵敏的触觉去感受它,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按我自己的理解这是一种诗人特有的敏锐,于平常处见新奇,正如“一叶一世界”!

作者月下看荷塘美景,忆江南采莲旧俗,都在抒发自身无力承受生存境遇之沉重,而生存境遇之沉重又让作者个体灵魂倍感压抑与倦厌。也是作者开篇所言“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结长存于心,必求路径以开阔,故有“带门出去”以“游走荷塘”而遣散内心愁闷,寻求灵魂的解脱与自由。荷塘之美,旧俗之趣,不过作者魂之所牵,心之所向的一个文学化或艺术化的表征。

而作者的精神困境在于“游走荷塘”之后不得不重归“平常世界”,暂得自由之后不得不重受世俗枷锁的羁绊,遂有文章开篇之“带门出去”的决然,中段之“游走荷塘”的释然,收尾之“推门进去”的默然。而此种精神困境亦是每个时代任一个体皆“曾有过或正有过”的精神困境。至此,创作文本的人,解剖文本的人,阅习文本的人,亦即作者,教师,学生,三者共有的生命体验与感受将借助文本而找到一个交汇与碰撞的支点。

精神深陷困境,其出路何在。文本并未给出。教师在领引学生走进文本之后,还可以依托自身的生命经验,阅读视野,思维假定对深陷困境的肉体灵魂,如何去突围解困做一点有益的尝试,以求教学的共同体在走进文本之余,又能走出文本,又能理性从容地从沉重的悲苦颓唐中走出,进而让一己之生命进入一个更务实又更轻盈的,亦更自由的精神境界。

基于以上分析,特设定以下教学目标:①感悟、理解作者内心的不宁静;②理解文本“融情入景,以景写情”的艺术手法;③理性的、建设的看待以作者为代表的古今世人共有的精神困境。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问题设计与探讨(贯之以默读、朗读)

1.阅读首尾两段,作者夜深披衫,“带门出去”的缘由是________。

2.细读文本,试依托文本,推论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真实缘由。

3.“游走荷塘”的时空里,作者内心是否得到“宁静”?试结合文本佐证你的观感。

4.“带门出去”是欲遣散内心“不宁静”,“游走荷塘”“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推门进去”,则意味着从月下荷塘的“自由世界”抽身而去,重回枷锁无处不在的“平常世界”。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荷塘宁静
荷塘月色
作品: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小荷塘
宁静之宅
热闹的荷塘
荷塘
《巷口的宁静》
荷塘三记
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