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寒松
(胜利油田 财务资产处,山东 东营 257000)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可以客观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和长远战略目标提供决策依据。但是失真的会计信息会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巨大的风险,会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给企业的所有者、投资人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严重的还会影响国家政府部门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决策,甚至会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形成畸形的市场经济秩序,因此,加强会计信息管理,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事不宜迟。
1.政策制度性失真。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先后颁布实施了《公司法》《证券法》《税法》《会计法》等相关经济法律制度,对规范企业经济行为,合法守法经营提供了法律依据,但这些法规和制度之间存在一些不协调和不一致的内容。例如《税法》中规定的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标准与《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扣除标准存在差异,扣除项目和扣除标准是不同的;再比如固定资产的确认,企业的固定资产、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工会的固定资产分别有不同的确认标准;还有如何区分高值易耗品和固定资产,在会计准则中也没有明确的界定等等。由于政策制度的差异和标准的不统一,会计人员就无法正确地进行账务处理,就会出现会计信息的失真,进而会计账簿报表受到会计凭证失真影响,出现账实不符、财务会计报告不真实等问题,导致会计信息不能公正地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管理性失真。管理性失真是指由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片面性造成的信息失真。由于管理环境错综复杂以及管理体制的原因,绝对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管理活动往往难以实现,企业管理人员出于自身需要,制定出来的管理制度会存在着片面性。如企业为确保多种经营企业、改制企业的市场份额,制定保护性的内部管理制度,要求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多种经营、改制企业的产品和劳务,但有些改制企业的价格远高于市场价格,服务质量也不一定好于其他相关企业,人为地制造出内部垄断市场,虚增了成本费用支出,造成企业成本费用不实。
3.能力性失真。能力性失真是指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能满足会计核算管理的需要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能力性失真是否会发生因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别。在会计人员素质相对较高的单位,能力性原因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概率一般较小。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的单位,一部分人难以透彻理解会计准则的要求,在实际的会计管理和成本核算工作中,不能按照会计法规和制度准则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出现核算科目错误,甚至数据错误,人为增加或减少应列费用,造成企业利润虚减或虚增;未遵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提取和摊销预提费用,待摊费用或递延资产,最终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4.结构性失真。结构性失真是指企业在财、物资源配置使用中出现的信息失真。如企业某些单位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没有严格执行年度预算,偏离了决策层制定的方向,将本该用于长效投入的费用改为短期投入等,影响了企业有效资源的配置,所形成的会计信息很容易误导决策层,造成决策失误,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人为性失真。人为性失真是指企业管理者为完成绩效考核目标而人为地造成信息失真。例如,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绩效考核不只是单纯地考核一个企业经营状况和上缴的利税,还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为了完成考核任务的需要,部分企业负责人非常重视会计信息的“数量意义”,对其质量的关注只停留在形式上和口头上,将原本已经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掩饰不入账或者少入帐,形成跨年费用,或者将本该当年投入的改造资金留到次年投入,错过了最佳投资时点,导致成本效益不匹配,进而形成潜在损失,结果导致会计数据不真实,造成会计数据虚报漏报等。
6.违法性失真。违法性失真是指有关企业或个人存在主观上的故意行为,违反财会法规制度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会计信息造假,经营成果失真。个别单位通过各种手段虚列收入,乱挤本钱,虚盈实亏或少报亏损;有些采取账内资金变成账外“小金库”,人为增加或减少企业经济效益,私设“小金库”,非法获取巨额收益;有的企业设立两本账,以应付外部检查,达到多留多分的目标。此种行为虽然并不都是以个人利益为目的,但具有欺诈的倾向,以蒙蔽投资者、债权人或政府部门等,甚至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最终破坏会计的真实性,使利益关系人的判断和决策错误,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安全。
1.企业外部环境的因素。一是法律环境的因素。法律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法制体系对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我们这样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国家,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制度规范急待完善,法律制度不完善、惩罚措施不到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的存在,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是社会环境的因素。公开、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对人们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政企不分、政府职能部门的作为和不作为、审计纪检部门的监督是否到位、社会中介机构能否规范操作等都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是会计管理体制的因素。目前的会计管理体制决定了企业会计同时具有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双重身份,会计管理体制不健全、不完善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会计监督往往难以落实,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受到影响。
2.企业内部环境的因素。一是企业内控机制不健全,造成会计舞弊有机可乘。完善、高效的内控运行机制,可以对会计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防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及流出,从而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内控机制不健全,或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就不能够有效的发挥监督、督导、制约的作用,导致会计信息基础工作不规范。不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信息失真和犯罪的诱因,使会计舞弊有机可乘。
二是企业监管不到位、惩处不严。审计部门需要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进行独立审计,履行监管职能,而内部各部门只是在企业主要负责人领导下行使职权开展工作,故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无法独立行使审计职能。
三是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下、职业道德修养不高,不胜任岗位工作要求。会计信息的失真与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密切相关,当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对会计政策理解不透,在进行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很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制造过程中出现差错,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法制观念淡漠,违规报销假票据、做假账,有的甚至与单位领导串通一气,合谋作案,这也是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之一。
1.政企分开、转变职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优势,给企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各方面因素,实现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2.健全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治理会计信息失真要完善经济立法,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通过法律手段强化企业管理者的法律责任意识,制定相关管理手段,健全各项法律规章,完善配套办法,特别是有关法律间的相互贯通,防止执法上的混乱,使会计法规更具有可操作性,堵住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漏洞。同时,要加大会计法规实施力度和违法必究的宣传工作,增强企业管理者和财会人员的法纪观念,提高对会计信息失真危害的认识。
3.充分发挥内控制度的作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企业控制目标的过程,内控制度应坚持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的原则。健全的内控制度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良好的基础,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会计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建立与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严格会计核算基础程序,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职位,明晰职责权限,实施财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的岗位轮换制度,完善企业的内部牵制和监督制约机制,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
4.建立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和科学的考核体系。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不仅可以有效规范企业的成本费用开支行为,而且有助于贯彻企业的发展策略,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确保会计信息质量;逐步完善现有的考核责任体系,把绩效考核的着力点放在利润、EVA等技术经济指标上,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考核,让企业负责人更关注长远发展,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5.建立良好的会计监督机制。企业负责人要切实履行《会计法》赋予的职责,督促会计部门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和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认真执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严把会计信息质量第一关;总会计师对出具的会计报表负责,要确保会计记载的准确、完整,树立健全必要的内部管理机制,并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监督,严把会计信息质量第二关;强化内部审计和财务监控功能,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和会计记录的完整性进行监督,严把会计信息质量第三关;引入外部监督机制,由独立的外部审计机构按照公平、客观的原则,对财务信息进行审计,并对所出具的报告内容负责,严把会计信息质量第四关。
6.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一是重视会计人员的再教育工作,每年组织学习会计政策法规,培养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情操,规范职业行为,保护国家、社会公众和企业利益;二是加强业务素质培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术素质。会计人员不仅要注重业务能力学习,还要熟悉会计法规和内控制度,能按照要求,及时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三是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建立财务内部各业务岗位之间的竞聘上岗、轮岗、转岗机制,对关键岗位和风险岗位要定期轮换,避免职业风险。通过每年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查找不足,改进工作,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