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格蒙特·鲍曼“新穷人”思想初探
——基于《工作、消费、新穷人》的文本分析

2014-04-09 12:59李腾凯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鲍曼穷人福利

李腾凯

(中山大学 社会科学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齐格蒙特·鲍曼是当代西方有关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研究领域中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他在该领域提出的许多精辟论述已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当前学术界讨论的焦点。其中社会底层普通大众的生存境况是他自始至终关注的对象,“甚至是构成其全部学术生涯的现实素材。”[1]199穷人通常是指物质产品匮乏、基本生活难以为继的群体。马克思曾以无产者的贫穷严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2]743-744如今资本主义凭借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极大地改变了无产阶级的生存状况,传统的批判视角已不再适合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鲍曼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由生产社会过渡到消费社会,贫穷的内涵在消费社会必然具有不同于生产社会的意义,穷人表现为“有缺陷的消费者”。相对而言,他们被排除在正常生活之外,精神上已不再具有平等性,并产生了耻辱感、内疚感,他们永远处于社会的底层,无法像过去那样团结起来反抗上层阶级。这是鲍曼在《工作、消费、新穷人》中表达的主要思想内容,他强调从消费视角研究穷人问题,并透出“新穷人”与现代社会稳定问题的某种内在关联性。

一、 “新穷人”的涵义

鲍曼认为,随着西方社会由生产者社会向消费者社会的过渡,传统的工作伦理逐步被消费美学取代。在生产者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们受到工作伦理的支配,工作伦理成为某种戒律,它告诉人们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的报酬、生活得更好,就必须做更多的工作,并且不该满足而停止自我、停止发展和停止奋斗,即认为“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一项高贵并且能够令人高贵的活动”[3]35。于是人们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以维持生活,工作是整个社会的正常行为,不工作则是反常行为。并且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资本运转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人们只要愿意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就可以获得一份工作。如今科技日新月异,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西方社会已不再需要更多的劳动者努力工作,加上全球化的流动劳动人口,整个社会的劳动力过剩,工作伦理逐渐从社会和个人生活中退场。相反,社会要求生产出更多的消费者,以不停地消费拉动经济的持续增长,消费美学由此产生并主导社会运行。“新穷人”即是在消费社会达不到正常的消费标准,被排除在正常生活之外的穷人。借用鲍曼自己的话解释:“消费社会里的穷人,其社会定义或者说是自我界定,首先且最重要的就是有缺陷、有欠缺、不完美和先天不足的——换言之,就是准备不够充分的消费者。”[3]85笔者认为“新穷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特性来理解。

1.“新穷人”的相对性。历史上的贫穷主要指物质上的匮乏,包括衣食住行的难以为继。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用诸如‘患着忧郁病’‘骨瘦如柴’‘面色苍白’‘愁眉苦脸’‘衰弱的身体’‘酗酒’‘纵欲’‘卖淫’‘冷漠’‘贫困’等词形象描摹了工人阶级的状况。”[4]可见在资本主义早期,工人阶级是一种绝对的贫穷,正是绝对的贫穷才导致了工人阶级身体、行为、道德的非正常,工人阶级不得不为了生存接受工作伦理的支配,因而恩格斯说:“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5]31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物质产品相对丰富,工人阶级的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社会福利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传统意义上的绝对穷人逐渐被相对性的“新穷人”所取代。鲍曼敏锐地指出了这一现象,他并没有停留在马克思、恩格斯传统的批判视角,他认为“穷人如何成为穷人,如何被视为穷人,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成为和被视为穷人,取决于我们——这些既非贫穷也不富有的普通人的生活方式。”[3]29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鲍曼的“新穷人”具有某种相对性。

2.“新穷人”的消费性。消费性指“新穷人”在消费意义上而言是有缺陷的消费者。在生产者社会,生产占居主导地位,生产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推动力,资本家只有生产出更多的商品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对资本家而言就需要强迫工人加班,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和加大劳动强度。随着现代高科技投入生产领域,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生产已不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投入。那么,新的问题随之而生,即在生产高度发达的社会如何把消费产品推销出去以实现它们的价值。为了处理好这一新问题,社会开始把目光转移到消费上,并不断创造各种条件吸引和诱惑消费者。这种变化决定了穷人特点的变化,正如鲍曼所言:“在一个到处都是生产者或就业者的社会里,穷人是一回事;在一个消费者居多的社会里,穷人意味着完全不同的意义。”[3]29传统穷人的含义是指失业、缺衣少食、饥寒交迫的生活状况,今天的“新穷人”意味着消费的不足,即“有缺陷的消费者”,“新穷人”是从不能达到社会要求的消费标准意义上而言的。

二、“新穷人”产生的原因

从整体而言,鲍曼认同“贫穷会因为经济成长而加剧”的观点,这从鲍曼分析现代社会新穷人产生的原因可以加以证实,他详细分析了生产者社会的工作伦理如何被消费美学所取代,分析方法与马克思有很大的相似性,即都是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条件出发,分析劳资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从鲍曼的论述来看,可以将“新穷人”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层面。

1.观念层面:消费美学的兴盛。鲍曼认为在当今社会最普通、最强烈、最吸引人的经历是消费者经历,这同时也是构成当今西方社会的图景,因此他在这个意义上认为今天西方资本主义已进入消费社会,“消费者就是消费的人,消费意味着要消耗某些东西:吃穿用度、娱乐以及其他人们需求和欲望的事物。”[3]63鲍曼认为作为一个正常人的评价标准已经发生了改变。在生产者社会里,工作伦理是其戒律,大多数人可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维持生活,并且人们愿意通过工作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工作是所有人的普遍状态,而不工作则是反常的,所以那些传统穷人被认为是无工作能力者或懒惰者。进入消费社会后,工作伦理开始退场,社会需要更多的消费者将生产出来的产品消耗掉并为他们消耗的产品付费。因此在后现代社会,社会要求其成员首先要具备作为消费者的能力。社会为成员设定相对的标准,这个标准即是扮演正常消费者的标准。如果不具备这种消费能力且达不到社会的标准就被认为是“有缺陷的消费者”。他们被排除在“正常生活”之外,从而忍受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这些人就是鲍曼所说的“新穷人”。由此可以看出,随着观念上的工作伦理转为消费美学,穷人与正常人之间的分界标准发生了变化,这对“新穷人”的产生具有直接的意义。

2.政策层面:福利国家的衰落。鲍曼认为福利国家的意义在于体现国家的责任和义务,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福利。福利原则遵循着形式上平等的观念,不以个人地位和工作能力为主要标尺,在某种意义上与工作伦理相矛盾,正如鲍曼所言:“福利的观念和工作伦理的核心理念之间,有两种彼此对立又难以调和的关联方式,这使其成为长期争论的主题。”[3]96由于二者的矛盾性,在福利国家兴起的初期就存在争论,有的人把福利国家看作是工作伦理的补充,而其他人则认为是与工作伦理相对抗的政治阴谋。鲍曼从劳资关系的视角解释了福利国家兴起的根本原因。他认为“如果在福利国家式的公共保险和资本主义经济的需求之间没有找到共赢点,就难以想象在资本主宰的社会里,福利国家会获得最初政治上的风行。在其诸多的其他功能之中,福利国家在永久性的‘劳动力商品化’中扮演了关键要角;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完备的医疗服务、适宜的住宅,并为贫穷孩子提供健康的营养品,以确保资本主义工业拥有稳定供应的可雇佣劳动力。”[3]106福利国家对消费社会“新穷人”的不平等地位确实有一定的弥补作用,社会如果没有福利国家甚至可能爆发毁灭性的后果,并且福利国家具有创造和维系和平的功能。然而,“当前过剩的劳动力,或许永远无法再次成为商品”。这并不完全是因为当前劳动力的品质不好,更重要的是消费社会缺乏对大量劳动力的需求。因此在消费社会中福利国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后备军的共赢点不能继续维持,福利投资已不再有利可图。在国家政策层面,福利国家的衰落导致因公司不断裁员的下岗者缺乏福利保障,他们的消费水平达不到社会的期望标准,从而沦为“新穷人”。

3.生产层面:全球化的发展。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来看,资本逐利的本质和现代交通技术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不断对外扩张,从征服对方、霸占领土、抢占市场到将资本直接投资国外,形成巨大的跨国公司和跨国产业链。资本对外扩张的目的除了便于靠近销售市场、掠夺原材料以外,还在于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正如娜奥米·克莱恩发现的那样,一些跨国公司为了丰厚的利润,正在压榨地球上最贫穷最落后的国家。“耐克运动鞋在充满虐待的越南的血汗工厂生产,芭比孩子用品由苏门答腊岛的童工生产,星巴克咖啡来自危地马拉被太阳烤焦的咖啡园,壳牌的石油来自尼日尔三角洲被污染的,贫穷的村庄。”[3]169全球化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他国廉价的劳动力,没有必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设福利国家以保障优良的劳动力资源,从而加速了福利国家的衰落。同时本国产生的大量失业者和多余的人口则被国家驱逐出境,被杀害或逃往邻国。福利国家的区域限制与全球化是矛盾的,既然本国剩余人口可以被驱逐出镜,那么福利国家的存在就更加不必要。所以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穷人不是失业意义上的,而是不能适应社会的消费需求,全球化提升了“消费”这一主题,构成鲍曼“新穷人”思想的重要命题。

三、 “新穷人”的希望

人类历史上每个社会都有穷人,对于穷人,人们通常采用两种方式对待:一是出于对穷人的畏惧和厌倦而采用极为严厉的方式,以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二是出于对穷人的同情和怜悯而强调他们的悲惨命运。无论如何,社会都会“用自己的形象构建穷人,给出存在穷人的不同解释,发现穷人新的用处,并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贫困问题”[3]186。今天,穷人的生存境遇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穷人的希望在哪里呢?

1.社会对新穷人没有了要求和期待,他们成为没有用处的人。穷人的存在是每个时代都存在的社会问题,鲍曼认为穷人历来是被排挤者,因为他们可能成为社会的危害。他们可能会因为被排挤而表现出许多非正常或者不合适的行为,甚至是仇视社会的行为。于是人们认为被排挤者不适合成为自由人,人们企图通过秩序和规范限制他们。“秩序的实施和推广意味着通过对那些被排挤在外的人们施行一个特别的体制,使他们服从于这个特殊体制来排挤他们,来直接完成排挤工作。而规范则是间接发生作用,使得排挤看起来更像自我边缘化。”[3]184无论是制度还是规范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并且把对穷人的管辖、控制和监督看作是善举和道德责任。这是自古以来对穷人社会建构采用的方式。鲍曼分析了在现代化过程中秩序和规范的具体运作,他认为生产者社会里穷人意味着失业,失业是对规范的违背,那么消除贫困的有效办法是发挥工作伦理的作用,劝说穷人努力参加工作、充当资本增值所需要的产业工人。“和过去一样,破坏了‘为谋生而工作’这一普遍规范是引起贫困的主要原因,解决贫困问题必须使失业者重新回到劳动力市场。”[3]191这是工业社会的情况,然而这使人们形成错误的看法,以为现在的穷人还可以充当劳动后备军,并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消除贫困。鲍曼反对这种观点,他说:“作为以往制定秩序和行为的动因,这种哲学正缓缓而持续地掩盖现实,使穷人新的贫困模糊不清。”[3]191因为后现代社会已不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反而大量削减劳动力以减少成本,过去的那套方式已经不合时宜。在今天,为了符合社会规范,社会成员需要学会积极快速购买和消费商品,可是穷人没有这种条件,因此,鲍曼认为穷人在历史上第一次绝对地、完全地成为让人担忧和讨厌、没有用处的人。

2.新穷人难以像过去那样团结起来把自身的苦难变为公共关怀。在马克思那个年代,工厂制和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工人的集中程度,加上资本家经常延长劳动时间和加大劳动强度,工人们的反抗情绪很强。只要将革命意识传播给工人,他们就很容易团结起来进行反抗,把自身的贫穷归结为社会问题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整体性问题,用革命的方式改变他们的命运。正是由于当时无产者联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才在《共产党宣言》中奋力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反抗资本主义。这实际上是把无产者每个人的困境转化为公共政治或公共关怀,用公共的手段达到一个能满足无产者共同心愿的状态。鲍曼认为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新穷人已难以像过去那样团结起来付诸政治行动改变自身的苦难。“在大规模的解除管制,政府退步、正常功能被剥夺的时代,秩序的构建仍在加速进行着,但是,由凌驾在社会之上的政治权力制定的秩序和规范的整体设想却在消失。”[3]195那么,为什么穷人失去了联合斗争的勇气呢?鲍曼借用了皮埃尔·布尔迪厄的一段话:“雇佣临时工制度深刻影响了饱受这一制度之苦的人们:使未来变得非常不确定,它阻止了所有理性的预测,尤其是人们对未来的基本信念和希望,而这正是人们团结一致反抗最不能容忍的现状所必需的。”[6]82在这种条件下,新穷人感到的是被排挤、被遗忘和孤独感,长时间以后,他们便不再相信有什么可以改变他们的命运。因此鲍曼得出结论,在消费社会中的新穷人不能或者没有试图把苦难变为公共的共同关怀,等待他们的只有消失这一无奈的结局。由于看不到未来和希望,消费社会中的穷人身心忍受着严重的不平等性,正如彼得·凯文和乔安娜·贾勒特所形容的精神状态:“失业的人不仅认为自己无聊又受挫,而且这么看待自己也让他们易怒,易怒成为失业者每天的生活常态。”[7]67-69长期生活在自卑、受挫、无聊和孤立的包围下,“新穷人”必然滋生社会不稳定因素,这也正是鲍曼所担心的。

四、结语

鲍曼笔下的“新穷人”是基于西方现代社会穷人问题的思考,西方社会与中国现实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将西方的理论照搬于解释中国现象或解决中国问题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那么鲍曼的“新穷人”思想在何种意义上能给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提供启发价值?在笔者个人看来,主要有理论维度和现实维度的双重思考价值。理论维度上,“新穷人”思想启迪的是对穷人问题的理论研究应更加注重消费的视角,这种研究方式不是把贫困问题局限于政治学领域,而是将其放大为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议题;现实维度上,他强调穷人问题与社会稳定的内在联系,“新穷人”的心理和行为与当前中国频繁出现的社会暴力、反社会情绪和仇富心态有一定相似性,鲍曼的论述或许能为我们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提供某些有价值的思考路径。

[1]郭台辉.齐格蒙特·鲍曼思想中的个体与政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资本论: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齐格蒙特·鲍曼.工作、消费、新穷人[M].仇子明,李兰,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0.

[4]刘戎.从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论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道德现状与认同[J].江苏社会科学,2012(2).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Pierre Bourdieu. Acts of Resistanc,trans by richard Nice[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5.

[7]P.Kelvin,J.E.Jarrett.Unemployment:Its social psychological effect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猜你喜欢
鲍曼穷人福利
2014-2017年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分布及ICU内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分析
你是时间的穷人吗?
那时候福利好,别看挣几十块钱,也没觉得紧巴巴的
SZEGÖ KERNEL FOR HARDY SPACE OF MATRIX FUNCTIONS∗
穷人的尊严
针针见血骂哭穷人
噬菌体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综述
蔡昉:富足的“穷人经济学家”
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治疗进展
鲍曼不动杆菌与医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