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潜诗的世俗化倾向

2014-04-09 09:49:55卜德灵
怀化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世俗诗歌

卜德灵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一、道潜诗世俗化倾向形成的原因

道潜是北宋著名诗僧,这一时期的大量僧人开始走出深林古寺,走向世俗城镇、繁华都市,他们与文人士大夫交往并逐渐士人化。葛兆光对僧人士大夫化的现象有这样的描述:“经过唐五代禅宗与士大夫的互相渗透,到宋代,禅僧已经完全士大夫化了,与大字不识的六祖慧能不同,他们不仅游历名山大山,还与士大夫们结友唱和,填词写诗,鼓琴作画,生活安逸恬静,高雅淡泊又风流倜傥,善诗者如……,善画者如……,都是驰名当时文坛艺坛的人物”[1]43-44。宋代诗僧一方面在兴趣爱好、学识修养上表现出明显的士大夫化,另一方面仍然保留僧人的禅定之心,他们游走在僧、俗之间,亦僧亦俗,具有双重身份。《中国居士佛教史》云:“禅僧的儒、释兼修,在当时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演变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2]531宋代僧侣士人化的普遍现象是儒、释相融的必然结果。

儒、释相融并非始于宋代,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时,就或多或少带有儒家色彩,《中国佛教文化论》云“凡举一种外域文化,如欲在异国他乡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接受当时当地社会历史条件的改造,而或多或少地带上该国家、该民族的色彩。”[3]66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为了立足中土,就必须向中国主流文化思想靠拢,努力把自己改造成适应中国本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注重现实,讲求实际的国度,如果佛教过多地强调脱离尘俗,是不符合中国主流文化的,是很难在中国生根发芽的,佛教虽然在传入中国之初,与儒教有斗争,但这种对立与斗争不是绝对的。特别是六祖慧能提倡“即世间求解脱”,使传统佛教走向了人间佛教,禅宗由原来的岩居穴处,潜心修行,渐渐衍化为既在红尘浪中,又在孤峰顶上的中国化佛教,“十字街头闹浩浩地,声色里坐卧去;三家村里,盈瞿塞路,荆棘里游戏去”[4]1079,禅者不是主张在清净的境地追求禅悟,而是在充满人生欲望与痛苦的世间追求禅的自由,他们入世而出世,出世而入世,只有了解世间的真相,才能拥有真正的出世之心,在污染中保持清净,在尘世的历练中获得禅悟之道。云门诗僧道潜,僧人生活中也伴有儒家思想,“儒释殊科道无异”①(《赠权上人兼简其见高致虚秀才》)可看作是他自我思想的写照。

道潜的诗歌之所以具有世俗化倾向,除了具有上述阐释的社会因素,还有其他原因:一是道潜自身的尘缘,他对生活充满热爱,对世事有所关注,“蒲团叠足清相向,谁道云林胜市朝”(《冬夜会孙莘老司谏书齐》)便是证明;二是外在的影响,道潜与文人士大夫交往频繁,特别是与当时文坛很有影响力的苏、黄关系很密切,他们游山玩水、诗歌唱和,其诗歌创作也会受到世俗文人的影响。

二、道潜诗世俗化倾向在题材上的表现

道潜作为一位既入世又出世的禅者,在保持了坚定的禅定之心的同时也沾染了浓厚的世俗情怀。在其诗歌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的心灵世界,看到那罩着道性的外衣,却包裹着凡人情欲的诗僧的自我,他有悲喜之情,也有感伤情怀。他的世俗情感在那些感伤、悼亡、怀友、议论的诗歌中显得异常突出。

(一)怀友之作

佛教劝人看破红尘,泯灭感情,不被外界所感,不动心起念,没有爱憎喜怒等感情活动。然而道潜作为一位僧人,他的诗集中却有许多深情的怀友之作,如: “故人佳期绝消息,满眼空看暮云碧”(《邵仲恭许相过金山未至》),没有友人的消息,他是多么的失落;“欲问山中近消息,鳞鸿不寄狱中书”(《吴门狱中怀北山旧隐》),身陷囹圄,他仍对朋友的境况牵挂于心。

道潜在诗中直接流露出对友人深切思念的作品还有:

万壑千山望何极,愿托孤鸿寄消息。(《春日即事呈定海尉葛叔忱》)

好凭三尺鲤,寄我相思诗。(《寄仲恭》)

王孙未归空碧草,我思不见徒离忧。(《早秋南楼书事》)

起来欲寄相思字,高拂银河唤不应。(《淮上闻雁寄仲恭》)

波底鲤鱼东去否,尺书烦汝到扬州。(《寄俞秀老清老二居士》)

欲凭海燕传消息,径入君家旧屋梁。 《次韵元翁见寄》

欲识相思一存心,冷月依依挂空碧。(《送严上人还永嘉》)

相思邈何许,共此青桂轮。(《寄史院王正仲曾子开二学士》)

我思君处君思我,此语由来自谪仙。欲借野人传纸尾,待凭新雁寄辽天。(《彭门书事寄秦少游》)

古亦有相思,吾今何所遗。浩歌望云水,期子与同归。(《宿回峰院寄黄择中察院》)

道潜在诗中不但直切诚恳地表现出他对友人的思念,就是面对故地,也会引发他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去年今日东坡路,拄杖相将探海棠”(《庐山道中怀子瞻》)、“重寻胜处追前赏,无复斯人手共携。回首春风增感慨,绵绵黄鸟更悲啼”(《游径山怀司马才仲》),甚至由画思友,“惆怅骑鲸天上去,却来人世恐无期”

(《同赵伯充防御观东坡所画枯木》)。

道潜的这些怀友诗具有明显的世俗人情,毫不掩饰的悲伤和留恋之情溢于言表,用情至深,与一般士人的怀友诗几乎没有差别,浓郁的世俗情感跃然纸上。

(二)感伤之作

佛禅认为生死之事虽大,也应该以平常心来对待,舍弃一切情欲,参破生死之执,超越于生死之上,达到法身无生死的涅 境界。因此,严格地说,僧人对世间的生老病死不应该动情,而应该收敛、控制甚至淡化消解这种感情,但道潜却放纵着自我的情感,任凭凄楚哀怨的情感从心底自然流出,甚至堕入感伤之中而不能自拔。因此,他的诗中有以“零落山邱今古事,情钟我辈谩伤神”(《俞公达待制挽辞》)来哀叹朋友离去的感伤之情;有以“投老雍容归法从,衔哀仓卒去都门。云泉已负高秋约,江渚空悲静夜魂”(《曾子固舍人挽辞》)来感怀友人离去的悲伤之况;有以“子今复云亡,枯棋愈残缺。相逢旧好间,悲诧哪忍说。明年东下船,系揽竹西月。茗奠蜀冈南,弹指当永诀”来安慰自我“三叹鼻酸辛”(《哭少游学士》)之痛;有以“好月难终夕,名花不尽春”(《哭休上人》)来诉说友人离去的无奈之慨;有以“他日西湖吊陈迹,断桥堤柳不胜悲”(《东坡先生挽辞》)来宣泄友人离去的悲伤之情,“情见乎辞,有古义烈之风。”[5]789

道潜不但对友人的亡故不能释怀,深陷于悲痛之中,就是对自身的年老多病也有许多感叹,他称自己为“多病山人”(《冬夜会孙莘老司谏书斋》),也“自怜多病”(《夏日龙井书事》)。“身行异土老多病,路忆故山秋易荒”(《次韵子瞻饭别》),身在他乡,年老多病,时光蹉跎,这是一种令人哽咽的感伤;“多病侵寻鬓已霜,昔年交友半殊方”(《寄俞伯谟宣义昆仲》),自己年老多病,朋友相继离去,感伤之情郁结于胸;“一室寥寥北岭隈,午窗孤枕梦初回。无端自是风惊竹,错认旁人问疾来。西风薄暮晚飕飕,古屋无人也更幽。童子未闲煎药火,隔窗灯影漫悠悠”(《病中四绝句呈刘景文左藏》),本已“孤枕”,又在病中,听到风吹竹响,误以为是有人来探访问疾,夜幕降临,笼罩着层层薄雾,西风紧,古屋幽,虽有童子,但无人谈话,寂寥画面有着感伤情怀,孤寂之感更加明显。

作为僧人,道潜仿佛超越时空,然而在他的诗中,我们仍能看到他对人生,对生命的感叹。他感叹时光匆匆:“隔水认梅花,方惊风华幕”(《庐山杂兴》), “故国十年无限事,谈笑犹在梦魂中”(《与怡然夜话》);他感叹生命有限,要及时行乐:“黄鸟弄柔音,青梅已堪折。行乐须及辰,芳时易消歇”(《春晴》),“人间乐事还能几,肯向良辰与物违”(《虚乐亭》);他感叹生命无常:“人生逆旅间,何必事枯槁”(《春晴》),“吁哉昔人去已久,此花憔悴今谁折”(《寄题济源令杨君烂轩》);甚至在画中之物的身上他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叹:“樊笼得食暂时优,身世经年类楚囚。何似东阡与南陌,暖风晴日恣遨游”(《书申正已秀才所藏雀竹图后》),樊笼中的寒雀虽然衣食无忧,但却失去了“暖风晴日恣遨游”的自由快活。

这些感伤之作寄寓了道潜难以割舍的世俗情感,这与僧人固有的观念不符,俨然是士人之作,用凡心俗性去熔铸那一幅幅活脱脱的俗人情感的形象,苏轼评价道潜有“喜为感时玩物不能忘情之语”[6]639。

(三)议政之作

传统佛教对政治一般是持远离的态度,认为涉足官场,将会招惹是非,增加烦恼,有碍修行。然而中国佛教却另有说法,特别是隋唐之后主张入世即出世。在这种主张下,虽有“政治和尚”出现,但是僧人议论时政的作品并不多见。然而在道潜的诗集中,却有一部分评点时政的入世之作。如《绝句》:

高岩有鸟不知名,款语春风入户庭。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

朝中党派激争,集团林立,居于高位而不为人知的鸟儿,虽然声音婉转,却因得势的百舌黄鹂,无人欣赏。道潜在这首诗显露了一种愤世嫉俗的不平之气,表现了对自鸣得意的当权者的藐视。同时,以不名鸟自况,对被打击压迫的才俊寄寓慰藉。

又如《次韵少游寄李齐州》:

画舡京口见停桡,萧洒浑疑谢与陶。但把好山供胜践,不将余论挂尘劳。

谏垣天上经焚草,藩国年来屡梦刀。北客近传新政美,未尝因物强吹毛。

这首诗暗含削弱外藩力量的主张,道潜与王安石虽有交往,有《访荆国王公》,但还是对王安石在新政中变革法度、不善用人颇有微词,表现了他对政治的关注。

再如《春日杂兴》:

城根野水渌逶沱, 风舡掠岸过。日暮蕙兰无处采,渚花汀草占春多。

去岁春风上苑行,烂窥红紫厌平生。而今眼底无姚魏,浪 浮花懒问名。

“惠兰”象征有德有才之人,姚魏为贤臣,却因庸俗的“汀草”“浪蕊浮花”掌权当道而无处施展才华。这两首诗作于苏轼遭贬之后,的确有讽刺朝廷用人不当之意,明显是为苏轼的遭遇鸣不平。《风月堂诗话》对这两首讽刺诗也记载: “此诗既出,遂有反初之祸”[7]107,这两首诗给道潜带来了牢狱之灾。

另外,道潜语涉当世,带有讽刺意味的诗歌还有:

沧江夜半月沉辉,客子行舟失渺弥。不用然犀刚照耀,波间百怪恶人窥。(《夜渡采石》)

戢戢篱根紫笋长,满城桃李罢芬芳。东风虽是无情物,送谢迎繁亦更忙。(《春日杂兴》)

三、道潜诗世俗化倾向在艺术上的表现

道潜虽以“禅心已似沾泥絮,肯逐春风上下狂”自况,但他的诗集中还是有一部分具有世俗意味的诗歌,主要表现在:

(一)温情的艺术境界

道潜诗集中有一部分意境淡远的诗歌,这类诗歌常常淡而不枯,带有人间的温暖,世俗的味道。如:

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临平道中》)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夕阳微。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秋江》)

风吹蒲叶,蜻蜓飞舞,满“汀洲”的藕花,火红的枫林,飘落的酒旗,微弱的夕阳,白色的沙诸,这些景物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半点死寂的禅心。《宋人绝句选》中说《秋江》是“一首抒发佛趣禅悦的僧诗,变成了一首抒写人间美好归宿的喜悦和关切的诗歌”[8]103。

类似这样不乏人间烟火的诗歌还有:

猿鹤惊风晓,楼钟动翠微。枫林堕清月,疏影乱人衣。(《晨起》)

天阔阴云低抱树,沙寒鸥鹭欲亲人。小航泊处谁家住,修竹 花宛似春。(《淮上》)

西风夜半卷庭槐,卧听邻翁晓圃开。稚子相呼入林去,应知病果落莓苔。(《秋日西湖》)

枯榆偃蹇若苍龙,影占荒郊半亩宫。下有牧羊双稚子,卧吹芦管对西风。(《维杨秋日西郊》)

道潜在这些诗中描写了人活动期间的画面。可见,他不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诗僧,其内心也并非是心如枯井。他的有些诗常常在幽清的氛围中带有世俗的风情,描绘出的是一幅幅人间生活的画卷。

(二)艳丽色彩的运用

既然“色彩,在特定的情景中是一种心理反映。”[9]5那么,道潜在诗中喜用艳丽的色彩,也是其诗具有世俗化倾向的一种表现。

作为僧人,道潜的诗中常出现“红”、 “绿”、“黄”、 “紫”等鲜艳活泼的色彩字,尤其是“红”字,道潜在诗中数次提到,如:“砌下红紫争春妍”(《玉荆山人崔君草堂》),“红泥亭子阑干外”、“浪红狂紫浑争发”(《维王府园与王元规承事同赋》),“红柑紫栗更分尝”(《冬夜会孙莘老司谏书斋》),“尚有青苹点红尾”(《虚白斋》),“红芳落尽踏青青”(《睡起》),“石崖细听红泉落”(《夏日龙井书事》),“遥爱南邻红杏树”、 “日促花梢始破红”(《春词》),“蔫红宿萼霉苔满”(《晓霁》),“翠竹红桃相映栽”(《唐昌王悦道桃竹轩》),“红蓼丛边双鹭飞”(《溪上》),“乱红如雨堕窗纱”(《次韵伯言明发登西楼望桃花》),等等。

以禅入诗,或是有禅味的诗歌中,很少出现鲜艳的色彩字,而道潜诗中多次使用“红”字,很少有黑、白、灰等具有僧人本色的素色字,“红色——具有热烈而感激的刺激性,容易鼓舞人的勇敢,发生敏捷的行矾。……但在中国……红色即象征——热烈、喜悦、勇敢、革命。”[10]50-51,红色是刺激感官的暖色调,并非释子之正途,但这也恰恰说明了道潜的内心并非一潭死水,而是对生活和自然都充满了关心和热爱,带着积极的意味,世俗的情感。

从道潜的诗中,我们往往可以看见一幅幅充满世俗情感的人间画卷,的确“有士气”[11]1752,堪称“士林之秀”[12]739,难怪覃召文说:“宋代之后的僧诗逐渐走向世俗化,并越来越与文人的诗歌融通汇合起来。”[13]178道潜的诗无论在题材还是在艺术表现上都有具世俗情怀,是文人化的僧诗,其诗歌的境界情调与文人的同类诗歌几乎没有区别。

注释:

①本文所引道潜诗歌均出自四部丛刊三编《参寥子诗集》,以下只写篇名。

[1]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赖永海.中国佛教文化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曾枣庄主编.中华大典·文学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二[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6]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惠洪,朱弁,吴沆.冷斋夜话·风月堂诗话·环溪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8.

[8]傅璇琮选.倪其心,许逸民注.宋人绝句选[M].山东:齐鲁书社,1987.

[9]叶鹏.色彩博览会[M].台北:叶强出版社,1988.

[10]虞君质.艺术概论[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0.

[11]方回.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2]陈师道.后山居士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3]覃召文.禅月诗魂:中国诗僧纵横谈[M].北京:三联书店,1994.

猜你喜欢
世俗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诗歌是光
海峡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 00:52:44
不愿向世俗投降
特别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38
诗歌岛·八面来风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
诗歌论
诗选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12
一件新出于闐語世俗文書
世俗的力量
小说月刊(2015年8期)2015-04-19 02:41:19
新世俗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