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娟, 张晓松
(贵州师范大学 1.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2.民族地理研究中心; 3.国际旅游文化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1)
贵州民族手工艺生产性保护研究
——以石桥古法造纸为例
张 娟1,2, 张晓松3
(贵州师范大学 1.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2.民族地理研究中心; 3.国际旅游文化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1)
结合贵州实际,以丹寨石桥古法造纸为例,分析其生产性保护现状,探讨石桥村怎样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提出其存在的问题,探讨古法造纸手工艺有效保护和传承方式,为贵州省民族手工艺生产性保护提供可行范式。
丹寨石桥; 古法造纸; 生产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和生产性的特点,“生产性保护”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式之一,通过生产性保护,濒临断代的传统手工艺走进现代生产生活得以延续和传承下来,同时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造福于现代子孙。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地,拥有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厚重的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传统手工技艺层出不穷,如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苗族蜡染及银饰锻造技艺和本文着重介绍的石桥皮纸技艺等。以丹寨县石桥村古法造纸手工艺为例,在现代潮流的背景下,探讨贵州古法造纸手工艺如何在全球化的今天立足根基,寻求传承、保护与创新的统一,这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生产性保护”这一概念的最早在2006年由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其指出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式和原则[1]332-333。根据文化部的定义,生产性保护是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融入到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借助生产、销售、流通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成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其在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前提下,兼具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整体性、真实性和传承性。生产性保护实质是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语境下,探讨“保护”与“发展”之间的问题,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最直接和现实的途径[2]。
经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方式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流变性特征,力求通过生产实践,促使传统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合理定位,以实现其传承与发展。在现代化的今天,传统手工艺是区别于高新技术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如何在此背景下让濒临失传的它们可以继续传承和发展显得极具意义和价值。
(一)石桥古法造纸工艺简介
石桥村位于贵州省丹寨县南皋乡,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我国古代造纸的民间工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桥古法造纸”传承地。据史书记载,从唐朝中期开始,石桥村村民就开始以树皮为原料造纸,使用较为原始和简单的工具,按照原始、复杂、完整的有序流程制造出纯天然的手工枸树皮麻纸并流传至今,长达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古法造纸的工艺流程大致上可分为备料、原料加工、挑拣、蒸穰、刀切、手搓、砸穰、淘穰、打捞、麻线记数、榨水、上墙、撕下扎捆、刀切剪齐等工序,与汉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记载的图解基本一致[3]。纯手工制作的石桥纸在使用上具有寿命长、耐久性好、不发脆、强度大、吸水性好和无污染等优点,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工艺和经济价值。2006年,石桥皮纸制作技艺被国务院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古法造纸手工艺生产性保护现状
1.建立专业造纸合作社,古法造纸开始走向产业化
就古法造纸的生产而言,石桥村按“自愿参与,民营民管”的原则,建立专业性的造纸合作社。即由村民自愿筹钱去购买原材料和打造造纸设备,利用集体智慧对濒临遗失的石桥古法造纸进行发掘性保护和开发,积极献计献策。目前为止,石桥村主要有黔山古法造纸和易兴古法造纸两个合作社,分别为代表性传承人王兴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和潘玉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带头成立的。在造纸合作社的带动下,石桥古法造纸逐步实现规模化经营,据王兴武介绍,黔山古法造纸合作社共有会员六十多名,每年产量约10万张,年创收600万元以上,社员年均年收入5万元左右。
2.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研发新纸品,丰富产品种类
石桥村最开始以生产白皮纸为主,后来以王兴武为代表的传承人不断实践和创新,以保持原生态特征为前提,以先进的手工纸生产技术为技术铺垫,从色、味、形各不相同的角度研发新纸品,丰富了产品的种类,从生产单一的白皮纸逐渐发展到麻丝纸、花草纸、凹凸纸、压平纸、褶皱纸、修复古籍专用的迎春苗纸等10大系列168款不同品种的纸(见表1)。此外,合作社还引进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专门研究古法造纸设计和开发,致力于提升古纸的质量、品质和新颖度。
表1 石桥古法造纸主要产品系列
(资料来源:丹寨县人民政府官网)
3.依托旅游开发,努力打造古法造纸民族手工艺旅游商品
古代石桥人民造的纸主要供附近山民用于印书、作画、做风筝、抄家谱、糊窗户、上坟挂青等,现在的石桥以旅游发展为依托,结合原料、工艺、品质等特色因素,迎合现代人的需求,大力开发传统手工纸的崖用途,如将手工构皮纸制作成既充满民族特色,又不失时尚感的旅游商品——系列皮纸绘画、主题纸灯笼、折扇、雨伞、面具、纸糊工艺品、挂件等100多个品种,对古法造纸手工艺产品的用途进行了拓展。
4.较为稳定的市场需求,市场前景可观
市场需求是维持古法造纸长远发展极为重要的前提,当前古法造纸备受海内外客商的青睐,产品销往云南、深圳等地,而来自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的订单,则证明石桥古法造纸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收藏价值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销售市场,如2008年国家图书馆与黔山合作社签订了80万元销售合同,在此基础上又与该合作社签订了290万元的销售合同。除稳定的国内市场需求外,石桥古法造纸对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国家或地区来说也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来自海外的订单数额和销售合同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曾经濒临失传的古法造纸在市场的带动下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除了以国家订单、企业订单为主的销售渠道外,古法造纸也在积极拓展自己的营销渠道,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目前古法造纸已在部分地区开设产品专卖店,如北京的宝翠斋,西江千户苗寨古法造纸体验园,专门销售古法造纸系列纸品及纸质工艺品,这部分市场份额虽然占比较小,但发展势头良好,开发潜力巨大。
5.政府积极采取措施,鼓励石桥古法造纸的生产性保护
政府的扶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撑,丹寨县县政府已实行一系列的措施对石桥古法造纸的生产性进行保护。如成立古法造纸工作领导工作小组,制定以古法造纸为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组织开展古法造纸传承人学员培训班,为设计师提供设计场地和生活住所,鼓励他们住下来专心搞设计等。
6.多渠道宣传古法造纸手工艺,呼吁对其的传承和发展
过去鲜为人知石桥古法造纸,在借助网络等媒介大力宣传后,不断见诸报端,如邀请台湾大爱电视台《发现》栏目组到石桥村拍摄旅游节目,向台湾同胞宣传和介绍丹寨县的民族文化,提升丹寨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除此之外,日益增多的到访学者和慕名而来的游客也对丹寨县旅游产业的推广和古法造纸的传承与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石桥古法造纸生产性保护现状,梳理石桥村在生产、创新、销售、保护和传承方面所做的努力,得出了古法造纸的生产性保护结构图(见图1),丹寨对石桥古法造纸的生产性保护做出了努力,使得古法造纸技艺在生产中得到了保护,在传承中得到了发展。但是其还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图1 古法造纸生产性保护结构图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政府、村民、旅游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对石桥古法造纸进行发掘、抢救、继承和弘扬等一系列生产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还存在以下难以解决的问题:
1.受到机器造纸的冲击,手工造纸市场占有率较低
在机械化的时代,现代造纸业的迅猛发展,强大的造纸企业集团以其价廉物美的品牌抢占市场,瓜分市场份额,手工造纸几乎无立足之地,与现代造纸业比较,古法造纸的市场相对狭小,石桥手工造纸虽具有独特的工艺价值,但是其的应用领域毕竟是有限的,市场竞争力较低。
2.传承人缺失,传统手工艺濒临失传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兴武介绍,学习古法造纸技艺,打基础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学好手艺至少需要6年的时间,由于是手工造纸,产量低,收入有限,石桥村绝大部分的年轻人小学、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外出打工,他们不甘于父辈的现状,不愿呆在山窝窝里继承父辈的职业,认为古法造纸制造工序多,耗时长,收入少,从而舍弃了造纸而外出打工,古法造纸的传承人逐渐减少,本是世代造纸的村寨,村里从五六十家造纸,到现在就只有十多家还在造纸,石桥古法造纸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难以改变。
3.产品的实用性有待提高,社会需求有限
在现代化的今天,工业造纸能够满足人们的种种需求,古法造纸不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地作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用性不断降低。起初,石桥本地主要生产挂青纸、书画纸和苗族人做刺绣用的纸,以方便生活,但现代社会而言,这些用途难以适应外界市场的需求。即使借助旅游的发展,拓展了纸产品用途,适应旅游市场需求开发旅游小商品,但石桥的旅游处于初级开发阶段,这些毕竟需求是有限的,古法造纸类产品的用途的拓展有待进一步拓展。
4.品牌效应不明显
近年来,贵州正积极打造民族手工艺产品品牌,较为出名和成功的民族手工艺产品品牌有:“严小妮”品牌原创木偶娃、“黔艺宝”民族系列产品,松桃苗绣等。然而具有上千年传承历史的古法造纸,以独特的工艺价值为载体生产的产品品牌效应不明显,名牌知名度不高,古法造纸产品难以从“地方土特产品”向知名品牌跨越,如何塑造品牌,提高产品档次,不断创新,塑造品牌、打造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成为石桥亟待解决的问题。
结合石桥古法造纸生产性保护现状,针对其在生产、创新、销售、传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保护和传承为背景,借助现代生活生产实践,对古法造纸手工艺的生产性保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都是属于地方文化或民间文化,其弱势地位非常明显,因此,政府应对适合生产性保护的濒危代表性项目,实施优先抢救和扶持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重视传承人在古法造纸生产性保护中的作用,鼓励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积极恢复生产,发挥他们良好的带头作用。此外还要采取优惠政策,引导除带头人之外的,具有造纸技艺的但不再造纸的大师们恢复造纸,使他们更为踊跃的参与到非遗项目的传承实践中,实现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形成项目传承与获取经济利益双赢的局面。
(二)适应社会需求,不断创新开发产品,拓展产品新用途
将古法造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艺术创作的载体,开发出独具特色产品,为苗族古法造纸开拓更为广大的国内国际市场,结合现代人的需求,融入时尚元素,创新和拓展古法造纸产品的用途,除了开发旅游小商品外,石桥还可以开发更多的纸类家具装饰品、日常生活用品等,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人们的生活,增强产品实用性,创造更多的需求和市场。
(三)走品牌路线,增强产品吸引力
走高、精、尖的石桥古法造纸市场需求路线,在运用高品质的原料、精湛的手工艺生产每一件产品的同时,将手工艺者的情感、传承的文化内涵融入到手工艺品中,对其赋予独特的价值内涵,增加旅游手工艺品的文化附加值,提升手工艺品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四)依托旅游发展,创意文化旅游产品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下,依托丹寨石桥古法造纸文化旅游景区的建设,以古法造纸手工艺为载体,适度开发古法造纸文化旅游项目,如打造文化体验园,提供一个石桥纸研究、开发、制作、展示、销售的综合性平台。此外,还需创意开发旅游商品,拓展产品系列,丰富产品形式等。
(五)打造政府、企业、高校、设计师、消费者等共同循环扶持的新模式平台
首先,政府建立与手工艺人与公益组织的合作,保护手工艺人的权利及利益;其次,提供手工艺人、设计师、销售商、消费者等紧密联合和沟通的交流平台,促进手工艺品的生产和改良,贴近市场需求;最后,加强与高校合作,成立民族传统手工艺旅游商品的研发与培训基地,培养相关专业的学生及青年教师,为手工艺传承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六)研发基于网络营销和宣传推广的关键技术
当前,石桥古法造纸大多采取的是订单式生产和少量的实体店销售,石桥应拓展更为广阔的销售渠道,如建立网络交易平台,借鉴美国万村、ETSY手工艺产品销售网站的成功经验,实现手工艺旅游商品与市场的无缝对接,在塑造品牌的同时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此外,还可以开发手机APP应用软件,拓宽手工艺品的营销渠道,增强其覆盖范围,尝试将其在移动终端设备中投放使用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长期且需要每一代人持之以恒不断努力去实践的工作。生产性保护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保护方式,应该不断被探索与实践,在保护原生态文化环境和非物质文化完整性的基础之上,将非物质遗产资源的产业开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重要实现路径。此外,在未来发展中构建涵盖政府、企业、村民、学者这四部分力量的保护模式,真正实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本文以石桥古法造纸为例,总结出古法造纸手工艺生产性保护的结构图,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希冀对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性保护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陈华文.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几个问题[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5(9):87-91.
[3]曾芸.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研究——以贵州石桥古法造纸为例[J].大众文艺,2010(9).
StudyontheProductiveProtectionofGuizhou’sEthnicHandicrafts——TakingAncientPaper-makingofShiqiaoVillageasanExample
ZHANG Juan1,2, ZHANG Xiao-song3
(1.SchoolofGeographicandEnvironmentalSciences,GNU; 2.CenterforGeographyofNationResearch,GNU;3.SchoolofInternationalTourism&Culture,GNU,Guiyang,Guizhou550001)
For guizhou actual,taking ancient paper-making of Shiqiao village as an example,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ts productive protection,to discuss that for productiv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by means of production,circulation and sales approach,what Shiqiao have done.Puts forward the existing problems,exploring the effective way for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ancient paper craft,committed to provide feasible paradigm for production protection of Guizhou’s ethnic handicrafts.
Danzhai Shiqiao village; ancient paper-making; productive protection
2014-06-04
贵州省民委、贵州师范大学民族地理研究专项资金资助“贵州民族手工艺生产性保护创新性开发研究——以丹寨石桥古法造纸为例”(民地科[2013]19号)。
张 娟,1990年生,女,贵州安顺人,硕士生,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张晓松,1955年生,女,贵州贵阳人,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人类学与旅游规划。
F590.3
A
1671-9743(2014)07-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