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亚
(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土家族土司音乐是经过漫长的土司时期由世代相传的土司及其家族子弟参与的音乐创作,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原生性等特征,其传承历史悠久,社会影响较大,是土家族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随着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土家族土司音乐研究日渐为广大学者所关注。
中国土司制度是元明清等封建王朝对我国西、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地方行政制度,是从历代“羁縻政策”发展而来,即在对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地区实行封闭自治。土司制度对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它在中国民族史、地方文化史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
土司音乐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对其源流的考证学者们持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音乐起源于劳动这一说法在我国流传最广最深入人心,土司音乐来源于劳动,他们根据音乐起源于劳动的学说,强调了土家族土司音乐根源于群众。部分学者认为土家族土司音乐是从土家族人民的祭祀活动中发展来,土家族人崇拜祖先、酬谢神灵,在祭祀中产生了这种具有典型民族特征的音乐。土家族人民民风淳朴,土家族地区节日庆典较多,欢庆节日的形式丰富多彩,音乐极具民族特色。因而部分学者认为,土家族土司音乐来源于离不开土家族的民俗民风和节日庆典,同时又是为土司王寻欢作乐而准备的。古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战争频繁,因而土司音乐源于战争也被部分学者所认同[1]。
笔者认为,土家族土司音乐的起源不是单一的,它与土家族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习性,审美情趣、生产劳动、祭祀酬神、语言行为、人际关系等都有着莫大的联系,是土司制度下土家族各类音乐长期发展与演变的结合。
土家族土司音乐是土司统治时期,以土司与土司舍人为核心,群众参与的音乐创作与音乐活动。根据土家族土司的内容,土司音乐可分为祭祀类(梯玛神歌、祭祀歌、蒿草锣鼓歌打溜子、摆手舞等)、风俗类 (山歌、情歌、哭嫁歌、丧歌等)、劳动类 (土家船夫号子、酉水号子、拖木号子等)、战争类 (廪歌、围猎舞、盾牌舞等)四类。根据土家族土司的体裁,土司音乐可分为民歌类 (山歌、情歌、地方号子、风俗节庆歌等)、歌舞类 (摆手舞、跳马舞、铜铃舞、茅古斯等)、器乐与乐器类(咚咚奎、唢呐、钹、锣等)、戏曲类 (傩戏、阳戏、灯戏、辰河大戏等)、曲艺类 (三棒鼓、莲花落、九子鞭、南曲等)五类。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收集到的土家族土司民歌900余、乐器30余种,器乐曲100余首,歌舞20余种,戏曲、曲艺20余种。
土司音乐是土家族地区特有的地方性民间音乐,流行范围相对较窄。明清时期,土司音乐受土司制度的影响发展较快,深受土家族老百姓的喜爱,加之与外界其他各民族的相互交流加深,土司音乐发展达到兴盛阶段。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土官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广大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又动摇了土官制度的统治。“改土归流”政策的实行,瓦解了土司制度,土司音乐也随之逐渐走入低谷[2]。土司音乐的市场日益萎缩,情况不容乐观。近些年来,土家族土司音乐发展相对缓慢,像“傩戏”“花灯戏”“悌玛神歌”“薅草锣鼓”等著名的土家族民间音乐并未被广泛的流行与传播,甚至只有在祭祀、举行庆典或者配合旅游时才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土司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大传统之下多种民间艺术各具风姿。现代化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对于民间音乐民间艺术来说,负面影响也非常巨大,我们不得不承认土家族土司音乐面对现代化,正在走向衰弱。土司音乐是面向小部分人群的艺术。土家族人族人口较多,制度文化不发达,而且在地域上的相对封闭。这样的现实环境造成土司音乐注入的新鲜血液相对较少,发展模式相对落后。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人们生活态度和观念的转变,土司音乐越来越不被人们所关注。
由于现有的土司研究大多是以土司政治制度为中心而进行讨论的,故而对土司音乐关心不够,对土司音乐的源流、结构、影响等问题关注不够,特别是对于当前土司音乐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社会意义关注不够。加上土司统治当地百年之久,因历时久远、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等影响,土家族土司音乐并没受到很好地保护。土司文化遗产蕴涵着少数民族社会转型的文化信息,涉及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是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基本构成。笔者认为对土司音乐的研究应依据音乐学、民族学、宗教学、民俗学、历史学、文化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把民族音乐与音乐学方法巧妙地结合起来。
土司音乐文化是土家族先民们通过自己的智慧所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其历史悠远,人文底蕴深厚,是多种学科交叉的文化基层,它所蕴涵着音乐学、民俗学、宗教学、人类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土司音乐文化非同寻常,它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资源的土家族土司音乐文化在新世纪人类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能被丢弃,应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从不同视角出发,全面地剖析土家族土司音乐的文化内涵对推动当前构建和谐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广大的学者十分关注我国历史上存在的土司现象,大多着力于土司制度、民族历史等方面的研究,对土司音乐文化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土司音乐文化是土司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究其内容而言,民族地区壮美的自然山水、浓郁的民族风情、复杂的社会演进和剧烈的军事斗争造成土司音乐突出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特征。究其发展而言,土司音乐文化因其发生的特殊背景,不仅起步晚和发展慢,而且因难以接受外界音乐的影响而具有滞后性特征。
在漫长的土司时期,土家族土司地区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是土家族土司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土家族人民生活在湘鄂渝黔边区,古为蛮夷之地,山峦重叠,交通阻塞,长期的隔绝自然形成了一中特有的小文化背景。①祖先崇拜:土家族信仰繁杂,多为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也有自然崇拜。在所有的祭祀活动中,以祭祀祖先最为隆重和神圣。每逢年节都要给神龛上点蜡烛,烧香纸,摆上供品进行奠祭。②鬼神崇拜:“西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基本上反映了土家族信神信鬼的情况。③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结合发展为图腾崇拜,古巴人的图腾是白虎似乎已无争议。“敬白虎”和“安白虎”是土家族图腾崇拜的主要内容。④自然崇拜:自然崇拜是人类最早产生的一种信仰,起源于万物有灵观念。土家族自然崇拜包括对大石头、古树、水井等物的祭拜。
土家族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其音乐文化丰富,种类繁多,世代以来,土司、土民积极进行民族音乐的创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土司时期的音乐创作与活动主要集中在祭祀和民风民俗上,根据土家族土司音乐源流的走向,我们把土家族土司音乐分成了祭祀、风俗、战争、劳动四类。根据土家族土司音乐的体裁,我们把土家族土司音乐分成了民歌、歌舞、器乐、戏曲、曲艺等五类[3]。土家族土司音乐是土家族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它有着独特的文化特征,它们与土家族原始宗教关系密切,有着娱神、娱人和教育传承等多种社会功能,具有浓厚的巫文化特征,而且依附于土家族节日、祭祀等集会形式,并作为土家族节日、祭祀、风俗及其日常生活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续至今。
文化传承作为人类与自然和社会长期斗争经验与智慧的伟大总结,对人类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土家族人民世代以来筚路蓝缕,开拓进取,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土家族土司音乐文化遗产是土司地区土家族人民在漫长的土司时期改造和创作民间艺术的历史见证,具有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特征。中国的传统文化。土司音乐是土家族先辈们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对土家族音乐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土司音乐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土司音乐文化所蕴涵的、代代相传的艺术特征、价值观念、表现形式等,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它无时无刻影响、制约着今天的土家族人民开创新音乐文化提供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因此,土司音乐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土司音乐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加进新的音乐文化内容。
土家族土司音乐发展到今天,与土家族的人文背景息息相关。仅仅局限于本民族的艺术创造与交流早已不能满足当今土家族与外来文化结合相溶的实质。而土司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文化的创新成为现下土司音乐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首先,从两者的含义上讲。笔者认为土家族土司音乐文化传承就是指,土家族人民辩证的吸收本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而土家族土司音乐文化创新是指,土家族人民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创造出新的音乐文化。前者是要保留旧文化,后者是要创造新文化。每个人做任何事都有其目的性或意义。土司音乐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也是有其意义的,随着各民族的相互交流、与汉族人民的融合等。土家族族土司音乐要想迎接民族大融合的挑战、要想成为少数民族音乐中亮丽的风景。最重要的就是要发展本民族音乐文化,以此来保持民族个性,使自身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本民族音乐文化又在于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以保持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先进性[4]186。
那么我们怎样推动土家族土司音乐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以转变观念为前提,树立全民保护意识。正确的指导思想是走向成功的前提和保障。土司音乐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历经数百年的智慧结晶,故土司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依据全民参与的原则。采取各种手段转变民众冷落土司音乐文化遗产的观念,牢固树立全民保护意识;其次,以完善机构为途径,搭建音乐文化保护平台。土家族土司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个大工程,涉及对象众多,故必须建构融政府、学者和群众于一体的组织有力、结构合理和运转顺畅的保护平台来推进保护工作;再次,以学术研究为手段,彰显土司音乐文化魅力。土司现象是特定历史的产物,土司问题是民族历史的大事。土司制度是特定时期民族地区特殊的地方行政制度,土司音乐文化是数百年土家族人民创造与发展地方民间艺术的伟大总结。由此而言当前土家族土司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没有理由不加强学术研究。
通过对土家族土司音乐文化的研究,试图以一个点的角度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国的繁荣与发展。在提出土司音乐文化核心理念的同时,并初步探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语境下土司音乐文化的发展态势,对抢救保护人类音乐文化艺术资源具有明显的方法论价值。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内容丰富,开发这一艺术宝藏,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从“研究”与“利用”的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探索和研究土家族土司音乐文化,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与延伸,有利于深层次、泛领域地进行研究,使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更具体、更详实、更全面。
[1]熊晓辉.土家族土司音乐源流考略 [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1):30-36.
[2]熊晓辉.土家族土司制度与土司音乐文化[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3(2):109-116.
[3]熊晓辉.明清时期土家族土司戏曲音乐生态生成与特征 [J].三峡大学学报,2013(1):7-12.
[4]彭福荣,李良品.石柱土司文化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