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铮,王伟澄
(1.四川警察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0;2.成都市郫县公安局 四川郫县 611730)
公安网络信息的研判
李 铮,王伟澄
(1.四川警察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0;2.成都市郫县公安局 四川郫县 611730)
当前公安机关网络信息研判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对网络信息研判工作重视不够;信息研判的规章制度不够健全;专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研判智能化程度不高;联动机制不完善等。建立和完善公安机关网络信息研判机制应完善研判制度、加强队伍建设、注重研判信息的敏锐识别和归类、聚合各种力量形成联动研判机制、健全激励机制。
公安管理;公安信息;网络信息;研判
网络热点信息一般是具有普遍性、容易引起网民“共鸣”的信息。如关系国家民族利益的事件、危害公共安全的的事件、反映社会道德困惑的事件、违法乱纪事件、贪污腐败事件等。某一事件一经发生,往往几分钟后就有网民将相关信息发到网上,十多分钟后就有网站转载,短时间内就会吸引大量网民的关注并加以讨论,网民对事件的观点、情绪、立场等通过新闻跟帖、论坛发帖及跟帖、电子邮件、QQ聊天、微博、微信、网站时评等方式发表,各种渠道的意见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使此舆情信息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形成网络热点事件或网络焦点事件。比如说几年前的郭美美事件、药家鑫事件,近期的李天一事件、黄海波事件、文章事件等。直至事情得到解决,或新的热点事件涌现,网民发现并转向新的目标,原来的热点信息才会慢慢被人冷落和遗忘[1]。因此,网络信息研判的任务是在网络舆情形成之前,相关职能部门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从海量、原始、零散的信息数据中,发现、提炼有价值的信息,及时研判,把脉舆情动向,一旦发现危害社会稳定、影响人们生活的误导性舆论苗头,及时加以正面引导,适时公布事件真相,使其消失在发酵期。
(一)目前基层公安机关网络信息研判的现实情况。
1.公安机关网络信息采集机构较为健全。目前,在基层公安机关有以下信息搜集机构:网络安全保卫部门(或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本文统称网安或网监部门)、指挥中心、情报支队(市级公安机关才设置)。每个公安机关都有网络监察部门专门负责各种网络信息的搜集,同时指挥中心负责信息收集汇总,情报支队汇集各种社会资源,便于案件侦破。
2.建立有网络信息共享的部分联动机制。目前,公安机关内部网监(安)部门、指挥中心、交警部门、巡警部门、治安部门、派出所有一个联动机制,舆情信息相互通报,包括舆情引导;和地方宣传部门也有联动机制。
3.研判方式与内容上:目前有两种:一是爬虫软件自动抓;二是人工搜集,原始的搜索方法,留意本地论坛、群,关注新的论坛、网站。研判采取事前关注,事后重点关注,热点问题有意识关注的方式。
4.有一定的措施监测、引导舆情。建立有相关的QQ群、QQ管理群。包括媒体、论坛、网站负责人,分线分群管理。从一开始遇到重大事件就关闭本地热点论坛到逐步培养本地论坛,吸引网民在本地发帖。便于引导和控制。
(二)基层公安机关网络信息研判中存在的问题。
但目前公安部门网络信息研判能力还较弱,主要表现在:
1.相关领导层对网络信息研判工作重视不够。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对网监工作看得很重,但相关的配套措施没有跟上。没有建立专门的网络信息领导体系,从事网络信息监测、搜集、研判的人员缺乏,行政待遇、经济待遇跟不上。以四川为例,公安部要求地市级公安机关网络监察的专门人员是40人以上,但目前没有任何地市公安局人员配备充足,配备率在50%-70%之间。通常都是一个人顶几个人用。相关人员无法具体、专门分工,大部分人员都是集监测、搜集、研判于一身,导致效率不高。
2.信息研判的规章制度不够健全,不够完善。一些基层公安机关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信息研判制度,研判例会的规章制度随意性强。有事几个领导碰碰头说几句就完事,很多事情都是到了舆情已成为热点时再开会分析,但这个时候已经错过了最佳研判时机,本来可以消泯在摇篮中的信息最后演变成了热点事件。
3.专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现有从事网络信息监测、搜集、研判的专业人员分为三个来源:警察院校毕业生、普通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部队转业干部。其中警察院校毕业生只有极少数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所有人员基本上都是入警就进入业务工作,没有经过相关培训。懂公安业务的不大懂计算机业务,懂计算机业务的不大懂公安业务,甚至于在侦破计算机犯罪案件中不懂得保留证据。如在某地公安机关的一起网络犯罪案件中,追踪到了嫌疑人在网吧犯罪的情况,网监人员赶到时,犯罪嫌疑人刚刚离开,有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同志马上去打开犯罪嫌疑人刚刚用过的电脑查验,结果由于没有经验,把犯罪嫌疑人留下的原始痕迹全破坏了。
4.信息研判智能化程度不高。研判工作的第一步应是监测隐藏于大量网络信息中的初始信号,目前公安机关研判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电脑研判和人工研判。
电脑研判主要是利用软件根据词语出现频率高低数据分流,用关键词搜索。但是,目前出现两个突出问题:
(1)全国没有相关大数据库中心,缺乏云数据的建立。互联网信息来源数以千万计,但全国没有统一的大数据库中心。各地区公安系统只能从一些大的网站进行针对本地情况的信息“盲搜”,缺乏统一标准和系统平台,无法实现资源共享,无法实现网络群体事件的发现和发生后的扁平化指挥处置。
(2)只能监测已知的事件。现有的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系统监控的范围被限定在使用者所给出的关键词中,由于使用者的知识、信息的来源、对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等诸多人为的主观因素所产生的局限性,致使系统无法监测使用者未知的突发事件[2]。往往网络信息已出现了才被动应对,缺失工作的主动权。
而人工研判中,大多进行的是验证式后续研判,即侧重于针对网上已有热点苗头、热点倾向的信息按照设定参数被动进行归类统计和比较性分析,基本无法进行网下预测式分析,现实中显现的可能成为网络舆情的事件通常缺乏综合分析和研究评估,大多不能形成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综合性预警情报信息,无法为网上信息发现和处置提供依据。
5.联动机制不完善,互相通气不够、不及时。目前,公安机关指挥中心、网监(安)部门、交通部门、巡警部门、治安部门、派出所有一个内部联动机制,网络舆情信息相互通报,包括舆情引导。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一般仅限于与地方宣传部门的联动,不够完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无法形成合力。遇到问题时,各地各部门对本地区出现的不利舆情信息的处置,大多采取单一作战的局面,以最快的速度加以遮掩和封锁,缺乏上下级和部门间的相互联动,给信息研判和利用带来一定难度。
(一)完善公安网络信息研判制度。
1.重视网络信息研判工作,完善网络信息研判领导机制。针对目前基层公安机关网络信息领导体系的不完备,在公安局级机关成立网络信息研判工作领导组或协调组。以网监(安)、指挥中心、情报、治安等部门以及派出所、辖区民警等人员为基础,成立网络信息研判工作机构,机构下辖:领导小组、搜集小组、监测小组、调查小组、反馈小组。每组有专人负责,各司其职。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网上论坛、网站社区、QQ、微博、微信、BBS、博客、网站时评等渠道,对涉及公安工作发展走向、舆论热点、媒体关注焦点问题、时刻关注,及时掌握、捕捉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群众性的问题,进行汇总、登记、分析、研判和预警。
2.确立有效的网络信息收集制度。信息收集是信息研判的前提,要对信息进行科学、快速研判,就必须确立有效的网络信息收集制度。一是专业人员进行合理分工,避免信息的重复采集。二是对网络信息要进行日常性和持续性跟踪与搜集。对海量信息实时进行通用采集、聚焦采集以及页面内容提取[3],分类整理后,分别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库和网络信息研判模块,进行网络监测和舆情分析并提供简单的分析报告。从而及时有效地获取全面的、高质量的、深层次的网络信息。对重点网络、本地论坛进行24小时监测,及时筛选、过滤,以此缩短网络信息搜集时间。
3.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络信息研判制度。建立分级分层的研判工作制度,一是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在大的层面,由政府牵头,宣传部门组织相关机构和部门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具体层面,公安机关内部组织专业研判人员定期召开工作例会。采取“日通报、周研讨、月小结”的三级工作制度,根据一定时期公安网络舆情信息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对本地区社会、治安形势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评估,提出阶段性工作对策和措施;就一段时期内的网络热点问题、重点信息、影响面较大的信息进行预测性分析研判;二是不定期召开重大事件、特殊事件专题研判会。每当有重大网络舆情信息或特殊舆情信息出现的时候,及时召集专业研判人员召开动态性分析研判会,确定网络舆情级别和重要程度,集众人之力对舆情走向做出正确的判断。三是不定期召开网络舆情典型案例研讨会,以典型案例研判成果为契机,拓宽研判人员的视野,增添实战经验。四是定期召开网络信息研判工作评析会,分析汇总阶段性网络舆情动向,总结交流网络信息研判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以期不断改进研判工作。
(二)加强网络信息研判队伍建设。
就目前的科学技术来说,再先进的计算机智能分析也不可能完全替代人脑,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研判主体的经验和智慧,做到人机有效结合。公安机关应当注重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一是人员充足配备。将从事网络信息工作的专业技术职位与人员足额配备。同时,除建设网监的网络信息研判队伍外,在各职能部门如治安、交管、国保、交巡警也要建立网络信息日常研判队伍。二是强化业务培训。针对目前网络信息研判队伍的情况,建议不同专业毕业生进行不同的培训:入警培训、岗位锻炼(在基层科所队短期对口锻炼,熟悉法律法规和办案程序)、专业技术培训、专题培训、更新知识培训。三是加强培养公安机关最缺乏的具有公安专业知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舆情信息管理经验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三)注重研判信息的敏锐识别和归类。
研判采取事前关注,事后重点关注,热点问题有意识关注的方式。日常监测和重点巡查相结合,做到热点问题、敏感问题立刻研判;重点问题、隐蔽问题敏锐识别,深刻研判。
1.全国公安机关建立统一的云数据库,实现大范围的资源共享。由公安部牵头,在全国建立大数据库共享中心,采用网络技术,从涉及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的大量网络信息中,根据词语出现频率高低提取频率出现较高的词语组成关键词库,以多单位关键词组合的方法建立统一的云数据库。同时,根据词语出现频率随时增加新的关键词,实时更新关键词库,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实时跟踪。真正实现大范围的资源共享。
2.明确监测区域,实现全方位监测。从网络舆情信息的来源来看,形成网络舆情的相关信息内容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呈现出来:一是具有新闻媒体性质的网络新闻中所反映出来的舆论倾向,称之为“网络新闻舆论”;二是以BBS论坛、博客、各种社交网站和网上社区等为平台而呈现出来的网民对各种社会事务的看法,称之为“网民意见舆论”[4]。前者包括国内浏览量较大的新闻网站如新浪新闻、搜狐新闻、腾讯新闻、网易新闻、新华网、央视国际和人民网等;后者如天涯社区、百度贴吧、西祠胡同、中华网论坛、强国论坛和发展论坛等[5];而每个公安机关所辖地方都有人气较高的地方论坛,各地公安机关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来完善网络监测,划分监测区域,确定监测点,明确监测项目和内容,实现全方位、无死角监测。
3.建立网络信息收集平台,充分利用网民的力量收集舆情信息。网监部门在监测辖区网站、搜集网络信息的同时,应变封锁为引导,变堵塞为疏通。主动协调主要网站,为网民提供发表意见的平台甚至是宣泄的空间,满足网民的诉求愿望,由此建立信息收集平台;利用这些平台主动了解民情民意,收集整理舆情信息,对网民反映的问题,协助有关部门予以解决。使之既成为收集信息的平台,也成为舆论引导和舆情反馈的可控平台,同时,民警还应根据自己工作职责,主动变换身份加入各大论坛、QQ群、开通微博、微信等等,及时收集各种舆情信息并适时引导。
4.及时搜集、识别网络热点议题。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网络热点话题、敏感话题进行识别,对热门主题进行跟踪,动态掌握公众的意见反馈和利益表达。对公众广泛关注的舆情热点事件,做出趋势分析,自动生成统计报告,并提前预警[6]。
针对某一突发事件而言:发生突发事件时,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信息要进行不间断跟踪监控和搜集,搜集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留意的问题是:此突发事件的内容、形成原因、网络发帖量、浏览量、回复数、博文数,单位时间内总帖数的变化、巨变和拐点情况;网民在发帖中言辞、语气的变化情况;以及目前舆情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等等,主要是对搜集到的信号进行汇集与简单整理。根据网络热度和网民关注度分为一般关注、重点关注和特别关注,一般关注是指网民发表的对国家、政府工作的正常建议、问题反映、咨询质询、个人利益诉求等。重点关注和特别关注是指,涉及国家和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涉及公共卫生、食品、自然灾害、生产质量、安全保密等网络热点、网民热议、网媒热炒的网络舆情事件。网民点击率较高的,跟帖评论量很大的网络舆情事件需要重点关注。网民点击率非常高的跟帖评论量或转发量非常大的需要特别关注。可以根据各地总人数和上网人数设置一个维度来确定重点关注和特别关注的范围。
5.定期对网上重大的舆情进行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采取预测性研判、动态性研判和反思性研判相结合的研判方式。及时、全面掌握舆情走向,为正确研判、决策提供有力支撑。预测性研判就是在事件发生前进行研判,有针对性地做出预测,主要依托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注重日常信息、异常信息的收集;通过对本省市、本地区、周边县(市)及外省市刑事、治安、交通、群体性事件、不稳定因素等的发生规律、特点走势的研判,从中发现热点话题,并对过热的话题和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发布预警信息。
动态研判和反思性研判主要依托计算机和人力进行研判,动态性研判就是事情已发生,但还没有形成规模前进行正确研判,从而正确引导、疏导。而反思性研判就是根据前期案例,对网络舆情应对情况及后续情况进行动态跟踪,总结评估,及时反馈相关信息,避免因处置不当引起网络舆情反弹;对前期研判工作进行分析、鉴定和结果评估,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四)聚合各种力量形成联动研判机制,强化对舆情信息的全面动态控制能力。
收集信息的渠道,光靠系统、人工、软件是看不完、也不够的。研判信息光靠某一个部门单兵作战,也是无济于事的。必须要聚合各种力量,建立有关部门和单位稳定、顺畅、高效的快速联动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
首先,完善公安机关内部网络信息资源研判的联动机制。在公安机关内部,不仅仅是网监部门、指挥中心、交警部门、巡警部门、治安部门、派出所的联动研判,其他相关业务部门如对外宣传部门、政工监察部门、信访管理部门、刑侦部门、国保部门等等也要参与进来,相关人员尽可能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拓宽网络信息资源的来源渠道。派出所、社区民警应该主动就辖区情况随时收集相关舆情信息,及时上报。同时加强上下级和部门间的相互联动,随时互通信息,最大限度地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共处。
其次,公安机关与地方政府资源共享,舆情共商。公安机关要与地方政府具有网络信息管理、收集、分析、引导、处置职能的相关部门之间互通信息,打破部门藩篱,建立沟通的渠道,加强信息研判成果的交流,发挥研判信息的社会价值,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舆情共商。同时减少由于信息闭塞和沟通困难造成的误会。
(五)健全网络信息研判工作的激励机制。
地方公安机关应当根据当地实际和网络信息管理的实情,探索经常化、规范化的网络信息研判工作激励机制,不断提升本地区网络信息研判水平。
1.建立网络信息研判工作考核评估体系。每个基层公安机关将部门和个人网络信息研判应用情况列入警务绩效考核。按照按质论奖、奖勤罚懒的原则,设立警务信息工作奖励基金,对研判有功人员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信息研判不力、发生重大网络舆情事故、造成工作被动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民警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充分发挥民警进行信息研判的积极性。
2.建立地区性的网络信息研判成果排行榜。可以参照人民网《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每个省市公安机关建立一个地区性的公安网络信息研判成果排行榜。定期统计、网上排名、定期发布,各基层公安机关进行网络信息研判的部门和人员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不断提高整体研判水平。
[1]王克群.网络舆情的研判与应对[J].长白学刊,2010,(1).
[2]郑 魁,疏学明,袁宏永.网络舆情热点信息自动发现方法[J].计算机工程,2010,(3):4.
[3]李昌祖.网络舆情研判的类型分析及其制度建设的途径思考[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6):42.
[4]金兼斌.网络舆论的演变机制[J].传媒,2008,(4).
[5]许 鑫,张岚岚.基于信号分析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12):98.
[6]吴 芸.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8)(上):176.
Studying and Analysis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in Public Security Organs
LI Zheng,WANG Wei-Cheng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study and analysis network information in public security organs are: the importance of network information analysis lacks enough attention;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are inadequate,the professional personnel are uneven;the analysis capacity and imperfect linkage mechanism is poor, etc.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analysis mechanism in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s,we should improve the analysis system,strengthen the group construction,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inform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aggregate all forces to form a linkage analysis mechanism and perfect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Public Management;Police Information;Network Information;Analysis
D035.31
A
1674-5612(2014)05-0019-06
(责任编辑:赖方中)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网络信息研判”,项目编号:12SB062。
2014-07-11
李 铮,(1969-),女,四川盐亭人,四川警察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学、文学;王伟澄,(1970-),男,四川盐亭人,四川郫县公安局网监大队民警,研究方向:公共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