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模拟试题: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2014-04-09 06:49:54黄文涛
时事报告 2014年9期
关键词:户籍制度市民化户口

一 给定材料

1.2014年7月30日,备受关注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之于众,标志着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此次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广、措施之实前所未有,它会带来哪些变化,对老百姓的生活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变化一:城乡户口统一,再无城里人和农村人的区别。《意见》指出: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体现户籍制度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

变化二:实行居住证制度,分层级享受不同公共服务。《意见》指出: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变化三:到2020年,1亿左右的农业人口实现“市民梦”。《意见》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全面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有效支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保障公民权利,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变化四:公共服务均等化,城里生活更有尊严。《意见》指出:坚持统筹配套,提供基本保障。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扩大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

2.从来就没有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和制度改革,像户籍制度这般深深触动每个人的心弦,让国民千呼万唤、翘首期待。公众对于这条新闻的关注度,甚至超过了“大老虎”落马。虽说腐败问题让公众恨之入骨,“大老虎”落马让人拍手称快,但是似乎啥问题都没有户籍制度改革这般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多少年了,农民工遭遇歧视,不能享受城市文明和共享发展成果,“外来人口”在自己的国土上却需要办理“暂住证”,每年斩不断、理还乱的“高考移民”等社会乱象,从根本上来看,几乎都是二元户籍制度这一根“藤”结出的果。

老徐的家在河北省涞源县农村,年轻时跟着同乡到北京谋生,没有学历,没有技能,最终选择卖菜这个行当。在北京生活20年,老徐并没有落户北京的想法,“北京房价这么高,一平方米好几万,没指望,老了还是要回到老家”。一年前,他把这些年挣的钱拿出来,在自家的宅基地上盖了一座四合院。

像很多农村的孩子一样,为了摆脱自己父辈那样的命运轨迹,张强考上了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市工作。“读了这么多年书,肯定不愿回农村生活,尽管农村的家距离城区只有20公里。”现在张强的户口仍然在农村的父母家中,他想等以后有了孩子,到了孩子上学的时候再办理户口迁移也不迟。尽管已结婚买房,张强并没有完全觉得自己成为一个城里人,只是表面看上去不像一个种地的农民。

3.进城务工人员之所以和城里人有不同的福利和待遇,外地生源的学子之所以和北上广这些大城市的学子上学机会不同,只是源于一小页纸的区别——户籍。

一纸户籍,不仅附加了公民的自由迁徙权、受教育权、身份地位等公民权利和国民待遇,更是与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方方面面的现实利益捆绑在一起,不可分割。无论是买房的限购政策,还是孩子读书学校的选择、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等,几乎所有关乎国民衣食住行的基本权利,都与户籍挂钩。在现有利益格局之下,由于这种户籍制度的存在,进城务工人员难以平等获得在城市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同时一些城里的人也不愿分割自己的权利,发出很多反对的声音,这些都成为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亟须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那么多的年轻人宁愿漂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也不愿回到自己的家乡?主要在于人们在这些城市中能够得到更多在普通城市和农村得不到的资源和服务。区域内部的城乡差异、不同区域间的资源分布不均衡,致使农村的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等资源远落后于城市,而中小城市又远落后于北上广这些大城市。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约为13万元。其中,东、中、西部地区人口转移的公共成本分别为17.6万元、10.4万元和10.6万元。户籍改革中,无论是分类落户、建立居住证制度还是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等改革措施,无疑都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以福建为例,一个农民工市民化需要增加的支出约为12.9万元;如果将福建420万进城农民工全部市民化,全省一次性将新增5429亿元成本。其中公共财政需负担1487亿元,相当于2012年福建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80%左右。

4.《意见》公布后,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央视某节目对 “城市的户口 农民的土地”进行了专题报道,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评论员:在4年前就有这样一个调查,如果要退掉土地承包权,大家惊讶地发现,90%的农民选择不把户口转到城里。

嘉宾:这一次国务院的文件非常强调对土地权利的保护,这是我们户籍改革的一个前提。如果土地的权利得不到合法保障,农民也不会轻易进城,获得户口身份。现在农民不关心他是叫农民还是市民,他真正关心的是,如果我进城,城里的公共服务能否享受,土地权利又能否得到保障。

评论员:他在算账,在得到的实际好处跟假如失去土地的坏处之间衡量,这个很正常,也是人之常情。《意见》当中,有这样一句话,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开展试点,也就是他自主决定是否退出“三权”,您觉得试点将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如何让他占更多的“便宜”?

嘉宾:这里核心的问题在于,退出的概念是什么?未来农民进城以后,留在农村的土地经营权、宅基地权以及集体收益分配权怎么办,我们未来要采取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尤其当它牵扯到这些土地的规模经营,牵涉到流转权时,如何安排有偿退出?政府不能强制剥夺,未来应该更多地通过市场的方式,来探索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到底该怎么流转。另外,让留在农村的人在经营上扩大规模,让宅基地这一块也可以进行重组,以此实现整个农村的重新构造,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双赢。

评论员:将来如果变成城市户口,如何让这种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成为农民朋友新的命根子和依靠?

嘉宾:现在整个的户籍改革,有两点是需要平衡的,一个是土地权利的基本保障,农民进城的时候可以放心地进去;另一个就是能让进城农民享受到他们更关心的基本服务和公共权利。在我看来,最关键的就是几个,首先是教育的权利,其次是整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最后是未来的进城农民工整体的居住问题,也就是如何落地。

二 作答要求

1.根据“给定资料2”和“给定材料3”,简要概括户籍改革举步维艰的原因。(2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200字。

2.A县人民政府拟进一步宣传户籍制度改革,以期更好地推动农业人口市民化。请结合“给定资料4”,以县政府的名义草拟一份《致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30分)

要求:(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2)用语得体,通俗易懂;(3)不超过400字。

3.结合给定材料,围绕“城市的户口与农民的土地”这一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字数:1000~1200字。

三 政策背景

“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户籍制度改革属于当代中国最为切中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性、纲领性的大突破与大发展。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一项牵一发动全身的基础性改革,事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事关社会公平正义和亿万人民福祉,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进程。

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逐步深化。不容回避的难题和难以逾越的国情,决定了户籍制度改革将是一个艰巨、复杂和长期的过程。如何迎难而上、逆流而进,考验着改革操盘者的勇气和智慧。我们坚信,在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广泛的民意支撑之下,消融户籍壁垒可期,实现公平公正可待。

四 参考解析

1.户籍改革举步维艰的原因:(1)各类群体的发展愿望和利益诉求多元多样,难以协调;(2)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政策长期与户籍直接挂钩,难以剥离;(3)人口众多、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较大,难以平衡;(4)地方公共服务资金短缺。

2.致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

农民朋友们:

大家好!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意见的落地,农业户口与非农户口的界限没有了。对于大多数农民朋友来说,进入城镇自由工作生活的户籍障碍已经消除。可能也有不少农民心怀疑虑:农民转市民,值还是不值?

首先,农民进城之后原有的土地权利可以得到应有的保障。无论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还是集体收益分配权都将被保留,县政府将严格贯彻中央精神,切实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制命令,完全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这些权利的自愿、有偿流转。其次,或许还有农民朋友担心进城之后难以享受到与城里人平等的公共服务。其实,让大家能够享受到完全公平、均等的服务正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县政府已牵头有关部门制定了农民市民化的各项具体政策,从就业到医疗,从教育到住房,切实全面保障新入城农民的切身利益。

农民朋友们,户籍制度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农民转市民的大幕已经拉开,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开创更加和谐美好的明天。

A县人民政府

×年×月×日

3.题目要求主题围绕“城市的户口与农民的土地”,怎么来理解?简单说来,就是结合整个材料的中心——户籍制度改革,围绕“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这个大的背景说开去,即谈谈“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写作角度的时候,虽然切入点比较多样化,但一定要紧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展开,切忌脱离这个背景问题空谈户籍制度改革。同时,由于题目要求对于文章的写作类型并未作特别说明,所以政论文与策论文皆可。既可以侧重分析论述,强调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意义、价值,也可侧重于对策,重点探讨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途径、措施。

具体行文,建议开门见山,先亮出总论点,然后多角度切入,分析论证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价值、当前面临的问题、未来发展方向等,最后收束全文,深化主题。

猜你喜欢
户籍制度市民化户口
给失管无名道路上“户口”
人大建设(2019年12期)2019-05-21 02:55:34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12
户口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政策面面观
新农业(2016年22期)2016-08-16 03:34:35
八类无户籍人员可登记户口
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以湖北省为例
学习月刊(2015年3期)2015-07-09 03:51:08
三国吴简中的户籍制度
大众考古(2015年10期)2015-06-26 08:00:00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城镇化下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改革存在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