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永昌诗歌中的意象

2014-04-09 04:33:32杨春梅太丽琼
关键词:刘安杨慎永昌

杨春梅 太丽琼

(保山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它的最早源头可以上溯到《周易·系辞》。其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1]203所以意象的古义是“表意之象”。孔颖达在《周易正义》认为“意”是只有圣人才能发现的“天下深赜之至理”。所以意象的古义是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物象,这些写入作品的物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物象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

在杨慎贬谪生涯中,复杂的生命体验对诗歌作品的意象的开掘提供了内在的条件;永昌独特的生态环境、文化环境给诗人发掘新意象提供了外在的条件。所以,杨慎在其永昌诗歌中创造了丰富而独特的意象。

1 “飞蓬”意象

在杨慎永昌诗歌里出现了很多漂泊不定的意象,如飞蓬、浮萍、漂根、寻巢燕、惊鹊、客星、尘等,其中“飞蓬”出现的频率最高。“蓬”是一种很小很轻的草,俗称扎莫棵。蓬草一干分枝数十计,枝上生稚枝,密排细叶,枯后往往在近根处被风折断。由于外呈圆形,似草球,遇春风就被卷起飞旋,所以也叫“飞蓬”“飘蓬”“转蓬”“孤蓬”。“飞蓬”断根飞向远方,具有飘泊无依的特点。所以,在古诗文中,“飞蓬”就象征天涯游子。游子离开家乡,客居外地,恰似蓬草断根;游子行无定点、居无定处又如同蓬草的飘泊无依。所以,一般来说,当诗人孤身在外,或送别友人,感叹自己、友人身世飘零的时候,抑或思乡念友的时候,便用飞蓬来寄托心曲。杨慎从小在繁华的京城成长,中状元郎后一直在京城作官,是京城名花一朵。贬谪后,杨慎历经千艰万难独自一人来到烟瘴之地永昌,其漂泊无依、孤苦伶仃之情可想而知。当杨慎看到、想到飞蓬,便满眼、满脑看到想到的都是自己,不由产生自己就是那风中飘摇的飞蓬的联想,于是很自然地用“飞蓬”的飘忽不定,传达自己远离故乡亲人的孤独无助、漂泊无依的感伤情怀。

如:

寄张愈光

刘安悲落木,曹植感飞蓬。

夜雨灯前梦,秋霜镜里容。

绵绵思远道,戚戚苦无踪。

何日来仙架,青天骑白龙。[2]275

“刘安悲落木,曹植感飞蓬。”出自北齐诗人萧悫的《奉和悲秋应令诗》:

秋天拟文学,秋水擅庄蒙。草湿蒹葭露,波卷洞庭风。

便坐翻桑叶,长坂歇兰藂。檐喧犹有燕,陂静未来鸿。

蝉噪闻疑断,池清映似空。刘安悲落木,曹植欢征蓬。

重明岂凝滞,无累在渊冲。随时四序合,应物五情同。

发言形恻隐,睿作挺神功。下材均朽木,何以慕雕虫。

刘安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刘安好读书鼓琴,潜心治国安邦,著书立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刘安的制国思想是“无为而治”。汉武帝力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思想,和刘安推崇的“无为而治”的道家学说南辕北辙。另一方面,由于父亲之死,刘安在广置门客进行“学术研讨”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积蓄力量,为有朝一日的谋反做着准备。不过,刘安的谋反还没有来得及实施,便由于门客雷被的告状,以及门客伍被、刘建的告密而宣告失败,刘安自己被迫自杀。刘安一生才情横溢,最后被小人中伤,不得不自杀,岂不悲哉!曹植是曹操之子,曹丕之弟,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他以才华深得曹操的赏识与宠爱,几乎被立为太子,志满意得;后期曹丕做了皇帝,因曹植前期有争为太子一段经历,对他深怀猜忌,横加压制与迫害。后期的曹植虽然仍不失王侯的地位,却“抑郁不得志”,终于在愤懑与苦闷中死去。杨慎的人生经历和曹植颇为相似,也是分为两段,即贬谪前和贬谪后。贬谪前,杨慎声名显赫,高官厚禄;贬谪后,流落烟瘴荒芜之地,成为带罪戍卒。杨慎写的是“曹植感飞蓬”,其实是写自己感飞蓬,感叹漂泊不定的人生际遇。

杨慎由得志到失意的人生经历和飞蓬的无根、漂泊的特性非常相似,诗人通过联想方式而约定“飞蓬”所具的形象和精神内容,是诗人主观心灵与“飞蓬”融化后的复合体。

2 “柳”意象

“柳“意象是中国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蕴含极丰富的植物意象。“柳”意象发轫于《诗经》,形成于六朝,盛行于唐宋。“柳”意象经常用来暗示或寄托离别情绪,古代民间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折柳”也成了离别的代名词。古来人生别离就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古人认为,在柳与人之间是具备“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情况的,人们也就非常乐意把柳当作情感的寄托物和载体。亲朋好友别离,折下一条细柳枝,什么话都不说,便表达了送者对离别者恋恋不舍的挽留之情,也希望离别者不论走到哪里,都要像柳那样成活发达,随遇而安,更希望能把亲朋好友的绵绵情思永远留在心里,早日归来。另外,“柳”与“留”、“丝”与“思”、“絮”与“绪”谐音。中国人善于使用谐音表达情感,柳及其相关物的这种谐音便易于成为表达情感的媒介。“垂丝被柳陌”(卢思道《赠刘仪同西聘诗》)、“悬丝拂城转”(岑之敬《折杨柳》)、“柳絮时依酒,梅花乍入衣”(梁元帝萧绎《和刘上黄春日诗》)等都有谐音双关之意。

杨慎长期地身为异域之戍客,其亲朋好友往来者甚多,别离的场景也特别多,产生的离愁别绪也特别浓。在杨慎永昌诗歌中,“柳”意象运用非常广泛。

如:

折杨柳

垂杨垂柳绾芳年,飞絮飞花媚远天。

金茧抱春寒食后,玉蛾翻雪暖风前。

别离河上还江上,抛掷桥边与路边。

游子销魂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2]271

“折杨柳”是离别的代名词,本诗直接用折杨柳作标题,明确表明这是一首离别诗。“垂杨垂柳绾芳年,飞絮飞花媚远天”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柳枝、柳絮人情化,认为柳枝、柳絮也是有情之物。垂杨垂柳拂地而垂,也企图系住芳年,不让岁月流逝。“金茧抱春寒食后,玉蛾翻雪暖风前”意为寒食后,在暖风的吹拂下,雪白的柳絮漫天飞舞,就像飞蛾、白蝴蝶在空中煽动着翅膀。“别离河上还江上,抛掷桥边与路边”。江上、河上是折柳赠别之地,桥边、路边是柳絮飘落之地。柳枝离根,正如人之背井离乡;柳絮漫天飞舞,漂泊不定,也如人之漂泊不定。一语双关,写柳就是在写自己,折射的是自己久居谪戍地,思乡思友思亲人的抑郁心情。“游子销魂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销魂”“肠断”说的都是和自己的爱人离别后的相思之深情。浪迹绝塞的游子面对高悬的孤月,被丝丝柳枝、漫天飞舞的飞絮撩起无限的乡愁;孤居深闺的美人被迷茫的柳烟牵动产生绵绵的无限的离愁别恨。整首诗都是在借柳写诗人的离愁别绪。

在杨慎的诗歌里,尤其是杨慎的永昌诗歌,“柳”意象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担当了相当多的离别责任。“柳”意象经常被杨慎用来暗示或寄托与亲朋好友的离别情绪,表达和亲朋好友之间深厚的情谊。“柳”是杨慎抒发离情别绪时最钟爱的植物意象之一。

再如:

留别刘仲粟

折柳津亭雪未融,酒旗灯市已春风。

元宵不共刘郎醉,明月青山似梦中。[2]278

刘仲粟是四川汉州的太守,和杨慎是好朋友,他们经常有书信往来。这一首诗是留别刘仲粟,杨慎自然要用他所钟爱的“柳”意象。“折柳津亭雪未融”,即初春时节,冬雪还未全部融化,在渡口的亭子上,杨慎折柳和好友刘仲粟道别,表达恋恋不舍的挽留之情。这一别,元宵佳节也不能在一起同饮共醉了,美好的明月、青山等景致也不过如梦幻般虚设。诗歌表现的是杨慎和刘仲粟深厚的友谊和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3 “落木”意象

文学意象的产生与自然界是紧密联系的。“由日月垂象的天之文,山川焕绮的地之文,以及旁及万品的动植皆文,推而广之到人心感于物形于语言的声音,见诸文字的表现,就是人之文。”[4]5“落木”本来是大自然随季节物候变化,春夏荣秋冬枯的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而中国人往往注重自我心灵世界感悟,将这种自然现象和人的生命衰亡、离别之苦、寂寞之怀等痛苦情感联系起来。从古到今,纷飞的落木演绎自然界万物年复一年的衰亡,同时也牵动着无数文人骚客对生命主体本质的思考。

杨慎是一个博学多才、经历坎坷、同时又敏感的文学大家。在体验了人生的苦难和身份的落差之后,杨慎对“落木”寄寓了人生悲、苦、离、愁的生命体验。在前文所举《寄张愈光》诗中的“刘安悲落木”一句,与诗中的“夜雨”“灯”“梦”“秋霜”“镜里容”等意象共同勾勒出了夜雨绵绵,镜子里的容颜就和秋天的冰霜一般冰冷凄冷氛围。诗人于天声中慨叹风云变幻,羁旅无归,沉沦烟荒,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弥嗟变衰。如此之愁苦,只盼老朋友能来看望自己,能“何日来仙架,青天骑白龙”。“落木”寄寓了诗人人生悲、苦、离、愁的生命体验。

再如:

恩遣戍滇纪行

商秋凉风发,吹我出京华……估客叹浮萍,放臣悲落木……雁翼翔廖廓,猿声递阻修。何由一缩地,暂作锦江游。[2]269

《恩遣戍滇纪行》是杨慎到了永昌之后,回顾整个贬谪行程所写的诗。贬谪路程充满了太多的艰辛,加上杖伤累累,身份变化导致的心理差距,杨慎看一切自然景物都是悲哀的、没有生气的。“估客叹浮萍,放臣悲落木”直接抒发自己漂泊无依、悲愁苦闷的羁旅情怀。

4 “瘴”意象

明朝时期的永昌地广人稀,森林茂密,沼泽地分布广泛,瘴气严重。杨慎是有着特殊经历的大文豪。他在亲身体验了永昌的物候人情后,“瘴”成为其诗歌中的特殊意象。“瘴”是一个具有典型地域特征,且带有审丑的性质的对象,也是其他文学作品中很少使用的意象。由于永昌特殊的客观环境,“瘴”客观存在,但诗歌中的“瘴”又并非原原本本的客观物象,而是经过了诗人心灵的加工创造,灌注了主体的悲愁、苦闷、恐惧等情感因素。

恩遣戍滇纪行

商秋凉风发,吹我出京华。

……

阴霾暄凝交,瘴岚昏晓集

……

何由一缩地,暂作锦江游。[2]269

在杨慎的眼里,从京城出发到永昌卫,过了江陵,一路便都是“阴霾暄凝交,瘴岚昏晓集”。永昌环境更恶劣,“蒲塞重关峻,兰津毒草低”。永昌离京城三万里,山高路远,丛林密集,少数民族居多。古人经常用“茹毛饮血”“烟瘴之地”“蛊毒遍布”“湿热多雨”来描述永昌之原始、恐怖。在杨慎的想象经验和现实经验中,永昌是“烟瘴蛊毒遍布”“蒲塞重关峻,兰津毒草低”。显然,永昌险恶的自然环境给杨慎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另一方面,杨慎从“声名显赫”的京官到“永远充军”的罪卒,身份的巨大落差也使得杨慎惶惶不安。永昌险恶的自然环境加上诗人主观的心理因素,永昌这个异域殊方成为“恐怖”的代名词,“瘴”成了杨慎悲愁、苦闷、恐惧心理的投影。

再如:

我渡烟江来瘴国,毒草岚丛愁箐黑。

……

谁谓南枝无北道,愿谱金徽播玉琴。[3]卷25

永昌的异域物候人情经过杨慎心灵的氤氲,成了“瘴国”和“毒草岚丛”。杨慎带着对环境产生的恐惧和贬谪的悲愁、苦闷心情来关照永昌之地时,体验的“瘴”和“毒”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变形。因而在诗歌创造的“瘴”意象就突出了丑、怪、险等因素。由于永昌和云南部分区域瘴气的客观存在,也由于杨慎特殊的贬谪际遇和心理,“瘴”意象在杨慎诗歌中经常出现。

5 “魑魅”意象

“魑魅”一般为传说中的山神,也指山林中的鬼怪。在杨慎的诗文中,“魑魅”意象多喻像山林鬼怪般吓人、害人的怪物,是抽象的观念意象。现实生活,“魑魅”指向的是那些曾经被杨廷和父子惩治过的、企图伺机报复杨慎及其家人的奸佞权臣及其爪牙。在遥遥戍途中,杨慎不仅要战胜身体的痛楚,还要战胜险恶的大自然环境,更要和那些“魑魅”斗智斗勇。所以,杨慎在遥遥戍途中身心疲惫,到永昌时已经“肉黄皮皱形半脱”。总之,在杨慎诗中,“魑魅”意象是恐怖的、吓人的,可能随时会加害于人的,类似于妖魔鬼怪的观念存在。

病中永诀李张唐三公

魑魅御客八千里,羲皇上人四十年。

怨诽不学离骚侣,正葩仍为风雅仙。

知我罪我春秋笔,今吾故吾逍遥篇。

中溪半谷池南叟,此意非公谁与传。[2]281

这首诗是杨慎临终前写给好朋友李元阳、张含、唐錡的诀别诗。“魑魅御客八千里,羲皇上人四十年”中的“魑魅”指京城中的妖魔鬼怪的人物或者是可怕的人物,暗指皇帝一派的权臣;“御客”,封建社会指上级对下级的治理;“八千里”是概数,京城到永昌约6 000至7 000里;“羲皇上人四十年”,正是由于这些妖魔鬼怪作怪,杨慎不得不被充军到远离政治的偏远区域,做了四十年的自由自在之人。诗中的“魑魅”既指可怕的鬼怪,也指现实中和杨廷和父子作对的奸佞小人。

伏枕行赠严应阶(严名时泰)

慎也投荒今五年,朅来卧病左足偏。

临床伏枕与子别,心断神伤魂黯然。

忆昔去国行戍边,吊影累累入瘴烟。

永昌试问在何处,都门相违万三千。

虎豹昼横林箐侧,魑魅夕度关山颠。

……

待子功成采药去,期子共结逍遥游。

杨慎因“议大礼”被贬戍永昌卫。经历万千磨难,杨慎到永昌时已是“肉黄皮皱形半脱”。永昌知府严时泰对杨慎格外照顾,安排住房,寻药治伤,还陪他一同出游。正因为有了严时泰的特殊照顾,杨慎才不至于每天如罪卒一样出操练兵,而是在军营当个高级文书。杨慎对患难时期的帮助特别感激,他写下《伏枕行赠严应阶》。诗文回顾了诗人投荒五年,经常卧病,左足偏,心断神伤。令杨慎记忆犹新的是:贬谪当年,他形单影只奔赴遥远的永昌,身心疲惫,困难重重,更令他心悸的是“虎豹昼横林箐侧,魑魅夕度关山颠”。严时泰和杨慎“同手意气同兄弟,异乡会合情尤异”,所以杨慎给严时泰的评价是“昂昂严夫子,矫矫人中龙”。诗文中“魑魅”意象既指可怕的山中鬼怪,也指鬼怪一样的人。无论是哪种鬼怪,都是极其恐怖的,令人战栗的。

杨慎在永昌创作的诗歌是他在永昌的生命迹化形式。在特殊的人生经历的基础上,杨慎用独特的诗性眼光和诗人情感观照永昌的万物存在,创造出了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凝结着杨慎在永昌经历的所有悲欢离合和离愁别绪,是杨慎丰富情感的对应物。杨慎永昌诗歌中的意象的内涵也是丰富的,具有多重象征指意,值得读者认真地去挖掘、揣摩。同时,杨慎永昌诗歌中的意象也揭示了明朝时期永昌特殊的自然风貌,为后人了解永昌历史提供了依据。

[1]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根源,辑.永昌府文征[M]. 陆卫先,杨文虎,校. 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

[3][明]杨慎.升庵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赵敏俐. 文学研究方法论讲义[M]. 北京: 学苑出版社,2005.

[5]王文才,选注. 杨慎诗选[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6]贾顺先,林庆彰.杨慎研究资料汇编[M].台湾: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2.

[7]雷磊.杨慎诗学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丰家骅.杨慎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刘安杨慎永昌
The influence of collision energy on magnetically tuned 6Li–6Li Feshbach resonance
鸡犬升天
小读者之友(2020年5期)2020-06-04 09:55:02
书画作品鉴赏
养生大世界(2020年1期)2020-01-14 09:13:50
柔软的惩罚
书画作品赏析
养生大世界(2019年2期)2019-05-08 16:30:00
国画作品赏析
养生大世界(2019年1期)2019-01-30 20:46:30
蜡像女友
论杨慎词学思想对其词创作的影响
蜡像女友
故事会(2015年24期)2015-12-23 05:19:08
小杨慎智对先生
对联(2015年23期)2015-11-14 14: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