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香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期刊社,江苏 南京 211168)
一流的出版物,需要有一流的编辑;一流的编辑,应具备一流的素质。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学术期刊编辑的素质和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期刊的质量和竞争力。对此,编辑同仁从不同角度对学术期刊编辑的素质、能力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如师宝萍的“编辑素质对高校学报质量的影响”[1]、马建平和李伏秀的“新时期高校学报编辑素质浅谈”[2]、赵颖的“高校学报编辑的‘把关人’角色探究”[3]等。研究者和编辑们在思想上都充分肯定了政治意识和政治把关能力对于学术期刊编辑的重要性,认为把握准确的政治方向和方针政策是学术期刊的首要任务,而政治把关能力则是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具备的首要素质。但由于学术期刊尤其是科技类学术期刊刊载的主要是某一专业或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内容很少涉及政治问题,致使一些编辑在实践中误认为学术期刊不可能出现所谓的政治性错误,所以在具体的编校过程中对虽然不多但确实存在的政治性问题“掉以轻心”,甚至“视而不见”。因为“无视”学术期刊的政治性错误,所以很少对如何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政治把关能力等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其实,无论是与政治紧密相联的党报党刊,还是普通学术期刊,包括科技类学术期刊,编辑的政治把关能力是同等重要的。因为在期刊评审时,政治性错误常常是一票否决的,而字词、标点符号等方面的差错却有一个被允许的范围。期刊评审之所以采取政治性错误一票否决的评审原则,是因为政治性错误不仅会影响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还会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在肯定政治意识的同时,努力提高政治把关能力,坚决把稿件中存在的一切政治性错误扼杀在萌芽状态。本文拟从编辑视角对如何避免学术期刊政治性错误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根据学术期刊的特点及其审稿原则和编辑的工作实际,这里所说的政治性错误不是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等方面的重大错误,而是由于用语不规范、技术处理不到位或认识模糊等造成的涉及政治性内容的个别差错。这类差错的出现与编辑政治把关能力的强弱往往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且这类差错同样可能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如某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进口排名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日本、美国、韩国、荷兰和台湾”,这种错误的表达实际上承认了台湾是一个独立国家,严重违背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原则。如果未能审校修正,刊载的后果可想而知。因此,提高编辑政治素质和政治把关能力尤为重要。
与整体性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和内容等错误相比,本文讨论的政治性错误更具“隐蔽性”,更难发现。要避免这类错误,除了要有明确的政治意识,了解不同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出版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的政策性规定外,还要了解相关文件的技术性规定和用语规范,掌握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常识。后者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且是消除这类错误的基础,必须通过不断地深入学习来夯实基础。
虽然学术期刊政治性错误的发生可能涉及所有领域,既可能与政治学、出版学、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等学科相关,也可能与经济学等内容相联;既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探讨,也有自然科学领域的创新与发明,但实际上,有关政治性的规定,大多数是有明确的依据可查的。如《新闻出版署关于转发外交部〈关于国内出版物出现台湾伪称问题〉来函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在报纸、期刊、图书确需出现“中华民国”伪称时,一定要加引号;涉及我国领土、主权与港澳台的问题时,必须坚持“只有一个中国,香港、澳门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的原则,所有将香港、澳门、台湾称为“国家”的表述都是不对的,尤其是多个国家和地区名称连用时,不应漏写“国家和地区”字样。对台湾当局“政权”系统和其他机构的名称,无法回避时应加引号;且在与台湾有关的表述中,不得出现“中央”“国立”等字样,如不得不出现,应加引号。伊斯兰教徒忌食猪肉,所有“伊斯兰教徒与猪肉”或者清真菜谱中含有“猪肉”字样菜名的表述都是错误的,等等。又如:某篇文章在讲述某种植物的分布时,曾出现“该植物分布在喜马拉雅山麓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国”的表述,而200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印度共和国联合声明》中,中国承认锡金是印度的一个邦,而不是一个主权国家,因此当涉及锡金时,必须注意其是印度的一个邦。如果不了解这篇声明,其中的政治性错误很可能就会“蒙混过关”。要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除了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别无他法。为此,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加强学习,博览群书,了解相关文件的规定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服饰等常识,并掌握涉及政治性问题的语言使用规范[4]。
编辑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实际的审校工作是提高编辑业务能力的沃土。在了解和掌握“书”中知识的基础上,学术期刊编辑必须积极投身编辑实践,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以提高自身的政治把关能力,避免政治性错误的发生。因为相关的文件规定和常识性知识是固定的,且涉及面广,再有能力的编辑也不可能全部掌握,而稿件中可能出现的政治性错误却是各种各样的,因此以单一的“答案”去应对千奇百怪尤其是具有较强“隐蔽性”的错误,有时难免会“力不从心”。如:对于“只有一个中国,香港、澳门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的原则,估计所有的编辑都很明确,但在看到“一种主流的意见是学习日、韩、台经验,以农民协会或综合农协的形式来组织农民”“中国对美国、欧共体和香港的贸易顺差逐年增长”等表述时,并不是每个编辑都能及时发现其中的政治性错误,这两句话把中国的台湾、香港与多个国家或地区并列,其错误表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这对于部分责任心不强的学术期刊编辑来说,很可能就会“视而不见”。又如:编辑都知道,在行文中提及大学名称时,一般是不要加引号的,但如果提到的是“国立交通大学”,那就必须加引号,因为名称中有“国立”字样,属涉台事项。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编辑在实际工作中勤查资料,边做边学,不断积累。再如,我们平常习惯于说“黑人”,但在论文中就应写成“非洲裔”,因为前者带有种族歧视的色彩;行文中在谈及犯罪案例时,往往涉及各方当事人,但只要披露姓名不利于当事人时,都要隐匿,尤其涉及的是未成年人;论及民族问题和宗教的渊源、发展、派别、现状等情况时,务必言出有据,字字落实。
学术期刊的政治性错误不仅可能出现在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等与政治密切相关的领域,也可能出现在经济学、植物学等与政治看似“毫不相干”的领域;既可能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有关,也可能与科学发展、技术进步相联。编辑的能力再强,也不可能了解所有领域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在社会不断变化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这就要求新时代的编辑不仅要从“书”中学、做中学,还要跟领导、同事进行交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具体方法:可以由编辑部定期组织所有编辑进行集体学习,传达最新的文件精神,讨论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政治性问题及处理方法,在讨论和总结中不断提高政治把关能力;集思广益,借助网络平台,通过专门的编辑QQ 群等,在更大范围内收集常见政治性错误的表现形式,讨论政治性问题的处理方法等。
责任心是一种担当。做任何一件事情,有责任心不一定就能做好,但没有责任心是肯定做不好的。消除学术期刊中的政治性错误也不例外。与普通的字、词、句或标点符号错误相比,政治性错误严重得多,小则影响编辑的职业成长和期刊的生存与发展,大到影响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不仅如此,学术期刊中有些政治性错误还有很强的“隐蔽性”,在编校过程中编辑稍不留神就很容易使之“蒙混过关”。如前所述,所有编辑都知道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的一个省,所有把它作为一个“国家”的表述都是错误的,但如果将台湾与多个独立国家连在一起表述时,稍微马虎,可能就发现不了其中严重的政治性错误。这就要求编辑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了解社会学、宗教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相关内容,更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调整工作态度,时刻紧绷政治弦。对看似很小的政治问题,都必须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意识,在编校过程中做到一丝不苟、字斟句酌,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政治性错误。因为再好的稿件都不能有丝毫的政治问题,这是期刊评审的刚性原则,关乎期刊的生死存亡。切忌将责任外化给作者或审稿专家,进而走入这样的误区:作者有较高的政治水平,稿件不会有政治性错误;文章的专业性很强,与政治关系不大,不会出现政治性错误;文章经过专家把关,不可能出现政治性错误;等等。只有这样,学术期刊才可能真正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3]。
责任心是一种动力。工作责任心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对于学术期刊的责任编辑来说,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使期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国际形势不断变化,国内政策法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观点、新方法、新问题层出不穷的时代,稿件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可能千变万化。为了很好地履行这一职责,责任心强的编辑就会与时俱进,主动学习,不断进步,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校对是编辑出版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是保证学术期刊质量的一道重要工序,与期刊的质量和声誉息息相关。校对又是一项难度系数很高的工作。对此,郭沫若曾深有感触地说:“《青铜器时代》和《十批判书》都由我自己校了几遍,但终究不免仍有错字,深感校书之难。”[5]而当前多数学术期刊尤其是高校学报采用编校合一的模式,编辑人员集编辑和校对工作于一身,校对工作由责任编辑一包到底,这样很容易出现编校盲点,给政治性错误“溜之大吉”的机会。研究显示:互校能消除校对盲点,集众人之力提高校对质量,提高编辑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首先,任何一个编辑的能力都是有限的,都不可能了解和掌握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等领域可能发生政治性错误的所有知识点。其次,每个编辑的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敏锐性不同,就算熟悉相关知识点,也不能保证能敏锐地发现所有政治性错误。最后,由于有些政治性错误具有明显的“隐蔽性”,有时受思维定势等因素影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当然,要充分发挥互校的实效性,校对人员必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政治敏感性、洞察力和鉴别能力,且有大局意识和整体意识。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还可以利用“黑马校对”等校对软件辅助校对。电脑校对政治性问题的优势在于对各级国家领导人姓名和职务、排序错误等,对涉台问题、机构名称、政策法规等问题都非常敏感,跟人工校对形成了良好的互补。但是,软件的词库是固定的,当领导人发生变化时,需要及时修改词库,否则就会出现漏校、误校等现象。同时,还要高度重视软件提示,否则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所以,要借助电脑,但又不能过度依赖电脑,而应人机结合,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政治性错误。
[1]师宝萍.编辑素质对高校学报质量的影响[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 :37 ~39.
[2]马建平,李伏秀.新时期高校学报编辑素质浅谈[J].甘肃科技纵横,2010,(1) :139 ~140.
[3]赵颖.高校学报编辑的“把关人”角色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7 ~28.
[4]谭桂声.怎样避免政治性差错[J].中国编辑,2006,(6) :53 ~56.
[5]刘迎.轮换校对——提高校对质量的一个办法[J].新闻爱好者,1999,(4)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