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标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3)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逐步成为现代教育工具。在此环境下,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的各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新媒体技术在高职德育的应用还是偏少。驾驭新媒体这种新生的教育工具,探索一条符合新媒体技术下高职德育发展路向,为学生在网络时代中健全自身人格素养,孕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寻找理论支撑点。
新媒体的崛起及应用,对于德育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对德育教育工作者的理论工作水平、网络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对其文字撰写能力、时政关注领会能力,以及思维逻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德育教育工作者,要厘清新媒体技术给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熟练地运用新媒体技术,注重显性教育,创新教育内容,更新教育载体,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状况,把新媒体技术融入到高职教育中,从而创新整个新媒体文化建设体系。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需要引起高校管理层的重视。建立一套完整、快速网络体系,是高职网络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全面提升网络速度,降低网络运行成本,筹建一套稳定的网络运行系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备条件。高职德育要在新媒体环境下突显出主旋律的价值趋向。学校应加强对高职生新媒体使用的教育,引导高职生正确使用新媒体,利用好新媒体工具,培养安全使用网络的习惯。通过开展网络教育课程,提升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学校应当收集大学生由于关注不良网站、不良的网页信息而最终被骗的案例,现身说法,从而引起大学生对网络危害的注意,树立网络社交自我保护意识、自律意识。能够理性对待各种新媒体信息,自觉地用网络自律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良好品德养成的新媒体传播环境。
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德育教育有了更高的发展。提升高职网络德育建设水平,重在发挥高职网络技术优势。我们应该依据新媒体技术迅速即时的特点,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迹着手,在网络平台上展开关于德育话题的讨论。这些话题应该是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以及学生喜欢的新鲜事物;讨论的范围不仅仅是国家大事,还可以是娱乐新闻、绯闻轶事等等。围绕着社会的热点问题,利用新媒体技术、校园的网络平台,师生们就热点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种模式,犹如搜狐、新浪或者网易对热点问题评论栏一样,学生们可以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甚至还可以置顶。在问题进行广泛探讨之后,网络管理员或者指导教师,可以对近期的时政热点、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揭示事件的德育内涵,引发学生们的深入思考,激发其身上蕴藏着的正能量。
在新媒体网络平台建设中,可以通过共享一些直观性强、感受性好的视频短片、微电影,把高职德育的隐性力量通过显性的途径表现出来。为此,要鼓励学生们自己做种,把能影响自己,具有良好教育意义的视频,放到网络平台中,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感化,培育自律精神、自善情操。
在新媒体技术下,高职德育网络的发展,需要一批学识广博的德育工作者,以及广大教师大力的推动。这些教师,不单单要理论基础知识扎实,还要时刻关注时政热点,了解当今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作为高职教师,除了在专业基础知识上给予学生以指引外,还要进一步掌握新时代的网络技术工具。在大学生群体中,QQ、微博、微信、飞信等新兴的交友和交流工具,已成为他们日常打发业余时间的手段。我们要充分理解这些在学生群体中流行的社会背景和环境因素,积极研究掌握,把自己融入到这些工具中去,体验新媒体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在坚持课堂教育、实践教育等传统德育手段的基础上,把德育理论知识通过网络生活方式生动地展现出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德育吸引力,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开放性、快捷性,传播德育理论知识。此外,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共享性,构筑QQ 群、博客、微博等资源平台,作为师生互动的学习生活园地、思想舆论阵地,培养学生德育知识理论水平。因此,广大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思维,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只有这样,在学生的面前,才有更高的话语权,才能让学生在受教育时更有亲切感。
学生是高等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校成长和发展的目的。毋庸置疑,学生在高校中应占据主要位置。但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一直是中国教育的主流模式。在课堂上,教师一味地讲授,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这种情况在高职课堂教学中常见。在现代大学教育中,我们要转变这种局面,建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网络德育服务模式。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消除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情感障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学会运用新媒体技术,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化解大学生的思想问题。通过新媒体技术,建设心理咨询网站,建立由心理咨询教师、科任教师、辅导员组成的网络咨询室,通过倾听学生的心理倾诉,为沉迷网恋、受感情困扰、家庭困扰和心理问题困扰的大学生提供网络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咨询,帮助其在线解决心理问题。
隐性教育是指通过隐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隐性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力量、渐进式的活动方式对学生产生影响。新媒体技术下德育的发展,需要坚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以行业标准和行业文化为熏陶,凭借隐性教育的方式,推动德育在高职教育的全面发展。
德育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理论根基和理论高度。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的行动指南。德育的全面提高,需要以这些理论为基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思想觉悟性和纪律严谨性,通过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媒体技术,为健全思想政治网络提供了硬件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与时代相结合,需要与时俱进。我们应把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和新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利用新媒体技术力量,大力普及和宣传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形象化、生活化和社会化,创造性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和学生学习、生活的观点密切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对道德观的培养、人生观的淬砺和价值观的塑造的指导意义。
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社会分工的明确,行业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的高校都有行业化特点,在人才培养方面,他们都把职业标准和行业道德要求融入到大学课程、大学文化以及德育教育中去。
新媒体技术,有益于行业德育与行业标准的结合。通过网络平台的扩散性、观感性可以强化德育的熏陶作用。如师范类教育,培养的是人民教师,行业的要求是要培养出具有爱心、耐心和细心的师资队伍。在师范教育中,强调为人师者,应具有教师的道德素养。在网络平台中,应着重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主线进行网页设计,使学生们感受到为教者的义务和责任,加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当今时代,大学生对外部世界的信息获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新媒体实现的,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必然深受其影响。同时,大学生接受新媒体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特别是手机上网的人数比例已经超过了电脑上网,在时间和空间上很难对大学生的新媒体运用行为进行完全有效的约束。在网络信息平台上,鱼龙混杂,各种信息充斥其中。黄色信息、暴力信息和各种非法有害信息数不胜数。所以,加强新媒体的监控管理,净化大学生道德形成与发展的网络信息环境,已经成为高校迫在眉睫的教育管理任务。这项任务的完成不能仅依靠高校的教育管理,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政府要加强监管,制定与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采取一些技术手段,如内容选择平台、不良信息过滤软件和游戏防沉迷系统等对新媒体传播内容进行净化审查,约束上网行为。网络运营商和新媒体移动终端厂商等,需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为大学生提供健康的新媒体内容和服务,为家长、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的监管提供便利。校园要加强网络宣传教育,利用校园广播、校园文化长廊、主题班会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和途径,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安全上网、文明上网。
网络监管队伍是高校网络教育和网络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在高校中,网络已成为大学师生教学和生活的必备工具。建立一支高素质、理论文化强、电脑操作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有益于整个高校教学工作的稳定健康发展。
这支队伍,不单单要维护和运行学校的网络系统,还要对学生安全上网、对社会上不良网站肩负起一定的监控职责。具体要求:一是积极开展网络舆情收集工作。每天登录各大新闻网站、论坛、微博等,了解网上信息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密切关注学生重大安全和群体事件,及时上报学校,为学校管理层制定应对方案提供支持。二是积极开展舆论引导工作。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根据高校的统一部署,及时开展舆论引导,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疏导学生不满和抵触情绪。三是积极开展网络文明监督工作。高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国家互联网法律法规,及时掌握并举报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四是积极评议推广网络文明行为,收集推荐网络文明建设工作动态、创建成果、经验做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网络公益服务。
[1]胡守棻.德育原理[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 教育出版社,1981.
[4]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陈文昆.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6]吴风.网络传播学,一种形而上的透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