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014-04-09 04:33:32郑宝仁董凤丽卢宝伟李维晶苏艳霞
关键词:办学院校人才

郑宝仁 董凤丽 卢宝伟 李维晶 苏艳霞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2006年11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中南海主持召开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注意把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就业准入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结合起来,把职业资格认定、职业等级评定和技能型人才的选拔结合起来。”教育部周济部长也指出:“要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增强主动为经济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它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强弱是高职院校发展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社会服务是指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通过产学合作、技术研发及推广、企业技术的培训、咨询与服务等各种形式直接对社会进行服务,使高职院校能够成为区域产业的技术培训和推广中心,利用高职院校的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目前高职院校在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使高职院校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 高职院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和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的历史较短,从最初的办学理念到如今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大量的事实证明高职院校的本土性、职业性、技术性办学理念,必须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培养人才的质量和结构上更好地满足现实社会需求,这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方向。综合社会各界、专家学者提出的看法与建议,结合实际调研分析,认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办学定位不够明确,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与将来的职业发展息息相关,其发展不能背离本地区域经济建设对于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办学定位首先必须要考虑能够为地方企业和行业进行人才和技术输出,满足地方企业和行业的发展需求。目前在我国仍然有部分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建设没有对接上,办学定位不够清晰,人才培养方向出现较大偏差。人才培养方法上,完全按照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培养通用型、基础型和学术型的人才,而不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缺乏职业教育特点。

1.2 高职院校办学思路不够清晰

高职院校办学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满足市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上重视力度不够,缺乏经费投入甚至将经费挪作他用,导致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形式化。特别是在与目前生源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有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不认真考虑行业、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仅设置社会热门程度高、招生数量多、办学成本低、见效快、不需要投入太多经费就能建立实训基地的专业,导致出现部分职业“人才短缺”而另一部分职业“人才过剩”的极端现象,使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1.3 双师型教师结构严重不均衡,教师实践能力不强

师资队伍决定学校的办学水平。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至少有一部分来自企业,或在企业、行业中有过锻炼经历。高职院校必须打造一支年龄结构优化合理、实践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但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由中职或成人教育学校升格而形成的,原有的教师在质量和结构上无法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而新进的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的,这部分毕业生确实有着优良的个人素质和专业素养,但问题是这些教师直接从学校毕业就进入高职院校,生产实践和技术应用能力相对缺乏,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课堂讲授知识很精彩,但实践教学中不能亲自动手引导学生,很难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虽然许多高职院校聘请和引进了一部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中高级技能人才,但所占的比例非常有限。

1.4 各高职院校重复专业多,热门专业上马快,办学没有特色

办学特色应该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目的之所在。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的“地方性”和“职业性”两个方面。所谓“地方性”就是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性”就是培养的人才职业素质高、技术技能强。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趋向于小而全、小而散,各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重复性强,眼睛盯着热门专业,没有形成自己特色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群,在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延用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知识教授,与地方行业、企业没有进行充分的衔接,不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

2 高职院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

2.1 根据自身优势进行办学定位、打造办学特色

大到区域、行业,小到企业技术研发、培训等服务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时效性特点,其多样性受制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与不同个体与群体的差异性,其时效性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行业技术发展速度与程度、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具有较大关联。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要根据院校自身特点和优势,选择性地满足社会需求,充分考虑自身的学科专业、师资力量、设施设备、技术成熟程度等方面的优势,将社会对服务的需求与自身所能提供服务的质量、时间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准确定位,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从而提供更好的服务。

2.2 将学科建设、课程改革与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紧密结合

高职院校要处理好优势学科与社会服务能力、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关系,以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带动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使专业课程体系更加实用。

高职院校要以课程体系改革促进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课程是学科的支点,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方面。积极探索课程体系设置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业教学质量,让教学改革渗透进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打造一批优质核心课程,让课程与岗位对接,提高毕业生的服务能力。同时积极推进高职教材的建设,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教材,课程教学融入企业岗位的工作过程,课程内容融入企业岗位的工作内容,教学方法融入企业岗位的工作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工作应对能力。

2.3 激发教师的潜能和热情,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目前,从整体上看,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薄弱,教学活动中,偏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难以有效地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进行培养。其实教师们不是不明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只是苦于自身的“无能”,不得已而为之。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加强师资培训和派教师深入企业锻炼。同时,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调动他们为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作为教师要时刻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积极面向社会,努力提升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只有教师社会服务的意识增强了,能力提高了,学校社会服务的水平才能提升,办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2.4 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保障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目前,高职院校的发展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因生源数量、毕业生质量等引起的问题层出不穷,但由于从中职和成人院校转型过快带来的问题使管理体制和模式与当前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社会管理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很多关于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工作难以有效开展。针对这种现状,高职院校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管理层面的各个角度提出支持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具体政策措施,以夯实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基础为重点,以推动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管理水平为目标,通过建立健全相关保障机制,设立保障条款,保障计划的正常实施,努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总之,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最核心的功能之一,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社会责任。社会服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方向的风向标。在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要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将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有机统合起来,在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前提下,培养出更多高水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1]张正义.增强地方高校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6) :56~59.

[2]李艳酥.加强示范中心内涵建设 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7) :49~51.

[3]尹颖汤.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研究综述——基于23 所高职院校调查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22~24.

猜你喜欢
办学院校人才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