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花
(甘肃政法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自我意识在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占居着核心地位,是理解这个体系的关键概念。可以说,不理解自我意识就不理解先验唯心论体系。谢林认为:“我们有以出发的自我意识,是唯一绝对活动,不只自我本身及其所有规定性是由这一活动确立起来的,而且……所有其它一般的为自我确立的东西都是由这一活动确立起来的。”[1](P59)由此可见,自我意识在谢林看来,不仅是世界的创造者,而且就是世界本身,包罗万象,无所不有。谢林指出:“先验哲学无非是一种不断提高自我的级次活动,它的全部方法就是把自我从自我直观的一个阶段引导到另一个阶段,以致达到一个地方,用自我意识的自由自觉活动所包含的全部规定,把自我建立起来。”[1](P126)由此可见,认识和理解自我意识就能够认识和理解先验唯心论体系。
一
什么是先验唯心论体系的自我意识呢?谢林认为自我意识是观念的,也是现实的,是两者的同一,这意味着现实的东西经过自我意识活动就成为观念的东西,观念的东西经过自我意识活动就成为现实的东西。既然这个自我意识这样神奇,那么,自我意识究竟是什么呢?谢林认为自我意识由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谢林认为自我意识“本来就是完全彻底经验的,又是完全彻底先验的。”[1](P65)谢林从知识与自我的关系对这个问题进行解释。
1.自我意识是经验的。谢林认为自我意识是经验的原因是凡是完全没有我参与而对我产生的知识都是经验知识。“这种知识的产生就像我做物理实验,而不能事先知道实验的成效似的。”[1](P207)
2.自我意识是先验的。谢林认为自我意识是先验的原因是我们的知识是完全彻底经验的,就完全彻底是先验的。如果知识不是我们的创造,我们的知识就缺乏普遍性和有效性。谢林的意思是自我在什么限度内创造一切,一切就在什么限度内是先验的。我们没有在这个限度内意识到这个创造,我们就不会获得先验的东西。
谢林认为自我意识是先验的,就意味着自我意识就要回到原初的状态,“意识到一般的创造活动(谢林语)”,也是“纯粹形式的概念”(谢林语)。这个意思谢林具体表述如下。
1.一般的创造活动是自我意识到的创造活动。谢林认为:“这些概念的存在只是以我们的理解作理解,以我们用的那种特定方式作抽象的条件。因此,并不是没有我们的作用,而是凭着一种特别的自由趋向。”[1](P207)谢林认为一般的创造活动就是自我意识的特定天性和特定本能。其表现是活动,不活动就无法创造。
2.一般的创造活动是自我意识与存在的原始同一性。谢林认为客观世界与自我意识不是两支表,互不理会,是具有同一性的东西。这个同一性不是何者为先,何者为后,而是两者都处于自我的直观中。谢林认为这种处于自我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由于是概念的表现,最终也只能通过理智而存在,为理智而存在。”[1](P208)
1.自我意识的原始活动是观念与现实的同一。谢林认为自我意识在本源上是纯粹观念的。自我通过自我意识,作为纯粹现实出现。通过自我直观活动,自我直接被限制。被直观与存在是一回事。
2.自我意识是限制与被限制的同一。谢林认为自我意识的彼岸是自我,限制由自我意识作出,自我意识是限制,自我是派生的,只能是被限制。自我意识就是这个限制与被限制的同一。
从图1可知:在tn+1时刻漂移物可能到达岸线GH段,其中GF段为tn、tn+1时刻的重合段,这就表示GF段的概率密度为tn时刻与tn+1时刻在GF段的岸线概率密度之和:
3.自我意识是两个自我的同一。谢林认为一个自我是自我意识的自我,一个是自我意识本身的自我,后者创造前者。自我意识是这两个自我的同一。自我进行活动的原因就是向内向外的矛盾运动,向外创造无限物,向内回归自我直观自身。自我中的这个对立造成自我的运动。“假如自我中没有对立,那么它里面就根本不会有运动,不会有创造,因而也不会有什么创造物了。”[1](P210)
谢林认为自我意识的绝对活动包括以下:
1.原始活动。谢林认为虽然自我意识在原始活动阶段尚未达到意识水平,但是,这时的自我意识是绝对自由、绝对必然性的活动。“它是绝对自由的,因为它根本不是我之外的东西决定的;它又是绝对必然的,因为它是从自我的本质的内在必然性产生的。”[1](P67)
2.永恒活动。谢林认为自我之于自我是绝对永恒的,这就是说自我在时间之外,又在时间之内。在时间之外,是因为自我的原始活动不属于时间本身。在时间之内,是因为自我有能力打破时间序列,转移到时间之内,开始从表象到表象的连续的不断过渡。谢林认为自我只要愿意可以随时出现在时间之内,我在每一时刻都可以对我出现。自我的这个能力就是反思和行动,谢林把反思表述为“哲学思考”,把行动称作“保持自我的行动”。
3.自由模仿活动。谢林把自我意识的绝对活动以哲学进行说明,认为一切哲学都是从自由模仿开始。“如果说哲学的第一个构造就是对那种原始构造的模仿,那么哲学的所有构造都是这样的模仿。”[1](p68-69)谢林认为只要自我回到原始进化的起点,就有一个新序列产生,在前一个序列是必然的东西,在这个新序列里是自由的东西。前一个序列是原本和正本,后一个序列是摹本或模仿。“如果第二个序列的内容与第一个序列的内容毫无出入,那模仿就是十全十美的,就会有一种真正的、完美无缺的哲学。反之,就会出现一种错误的、破绽百出的哲学。”[1](P69)谢林所说的第一个序列是现实、客观的、可以限定的活动,指原初无限进展的活动。谢林所说的第二个序列是观念的、主观的、不可限定的活动,指直观自身的倾向。
二
谢林认为哲学作为自我意识的历史就要说明自我意识的发展史。自我意识在先验唯心论体系里是主观的活动,是不可限定的自由活动。谢林认为观念活动的这种不可限定性是理论哲学的基础,实践哲学则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谢林把自我意识的活动称作直观。直观被谢林认为可以把整个人类的精神活动呈现出来。谢林说笛卡尔宣称给他物质和运动,他可以创造宇宙。那么,只要给他直观“那我就可以由此使理智及其整个表象体系出现在你们面前。”[1](P102)为此,谢林把自我意识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构建了创造性直观的理论。
谢林认为直观不是感性的东西,是自我本身。创造性直观理论来自一个命题,即:“把超越界限的活动和在界限内受阻滞的活动相互关联在一起,也就是把两者定为互相对立的活动了,前者被定为自在之物,后者则被定为自在之我。”[1](P106)创造性直观理论包括两个核心概念:自我、创造性直观。
1.自我。谢林认为自我只是理智和自我的各个规定性的依据。只有创造性的直观才是自我通向理智的第一步。这个自我是不依赖一切表象的原型。在创造性直观理论中,自我是一个不可限定的活动。自我的无限能动性的主体是无限的,自我的无限能动性的客体是有限的。在创造性直观里,自我是无限与有限的结合。
2.创造性直观。谢林认为创造性直观就是我对我的世界的建立,包括:其一,创造性直观来自自我。其二,创造性直观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其三,创造性直观包括一切表象的起源。其四,创造性直观的条件是:观念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绝对对立。这是创造性直观创造我的世界的条件。谢林认为在自身之外的自在之物的自我是客观的、现实的自我,在自身之内的自在之物的自我也是观念的、思想的自我,即:理智的自我。创造性直观就要创造现实的自我与思想的自我的结合。
谢林认为原始感觉中的观念活动与现实活动产生了第三种活动,即:把这两种活动结合的活动,这就是创造性直观。原始感觉是第一级直观,创造性直观是第二级直观。但是,这两种直观都处于感觉阶段。
1.原始感觉。谢林认为原始感觉就是自我完全被固定在感觉里,我们把自己设定在自我之内。这个阶段的自我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主观的东西,是观念的自我,一个是客观的东西,对象的自我。“就自我进行感觉来说,它是观念的,就自我是对象来说,它则是现实的,因此,自我进行感觉的东西借以变成对象的那种活动,必定是一种既是观念的又是感觉的活动。”[1](P95)原始感觉就是对这个主客观的东西的感觉。
2.创造性直观。谢林认为:自我要把主观与客观分开,就要设定两者的界限。这个设定就是自我的创造性直观。在原始感觉阶段,自我在直观自身,没有意识到直观活动本身。在创造性直观阶段,自我不仅在直观,而且意识到直观活动本身,同时,能够把自我直观无限进行下去。“只有我们把自我直观它自身的倾向设定成无限的,我们也就能此解决这一课题。”[1](P106)创造性直观活动既是观念活动也是现实活动,说它是观念活动、界限内的活动指原始感觉,说它是现实活动、界限外的活动指它要超越界限,成为界限外的某物。换句话说,自我只有超越自我才能进行创造性直观。
3.创造性直观的产物。通过创造性直观,观念的东西变为自在之物,现实的活动变为自在之我。
谢林认为随着自我提高到理智,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阶段宣告结束。自我的现实活动和自我的观念活动合二为一,客观活动也变成自我活动。谢林认为这个时期的自我包括下列内容。
1.三个自我。其一,单纯活动的自我。其二,复合活动的自我。其三,区别两者又能够使两者互相关联的自我。第一个自我进行单纯的直观活动,第二个自我进行复合的直观活动,第三个自我进行通过创造产生观念的活动。
2.外在直观和内在直观。谢林认为单纯的自我直观活动只是把自我本身当做对象,复合自我直观活动把自我和事物都当做对象。复合的自我直观活动在界限之内又在界限之外。自我只有在界限的彼岸才是自我。超越界限的直观超越了自我本身,表现为外在直观。单纯的自我直观是内在直观。
3.创造性直观的产生。谢林认为自我要把自身变成创造性直观的条件是:其一,内在直观与外在直观在自我之内相区分。其二,内在直观与外在直观相互关系的产生。这就是观念的活动。谢林认为这个观念活动就是自我的“内在智能”、“有意识的感觉”。自我创造性直观就是这个有意识的感觉的出现。
4.时间与空间。谢林认为内在直观把自己变成对象的直观是时间,外在直观把自己变成对象的是空间。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是内涵与外延、实体与偶性的关系。“时间只是变成自己的对象的内在智能,空间只是变成自己对象的外在智能。因此,如果两者应当再次成为对象,这就只有借助于一种上升到更高级次的直观,即创造性直观。”[1](P147)谢林认为只有理智才能让时间和空间并存在自我之中。
5.绝对理智与相对理智。谢林把绝对理智也称作“纯粹理智”,“对这种理智来说,同时就有一切,或者说得更贴切一点,这种理智本身就是一切。”[1](P163)相对理智被谢林称作“特定理智”,是理智在现实中取得的一个点,理智就在这个点上开展直观。这个点是一个连续序列,谢林把这个序列称作“原始综合的绝对进化”。绝对理智与相对理智的区别是时间。
谢林认为这个时期自我受到三方面的限制,其一,“自我处于第一种被限制的状态时自我一般地变为理智的状态,自我处于第二种被限制的状态时自我必须从现在的一个阶段出发的状态,或自我只能衔接到连续序列的一个特定点的状态……第三种受限制状态就在于,理智不能不把它自身表现为有机个体。”[1](P167、173)自我在第一种被限制的状态中的原始界限被设立在自我一边,这是通过自在之物限定的客观、现实的自我。自我处于第二时期则既是现实的也是观念的,可以进行创造。创造的最高成果就是产生了机体。“机体的根本特点是它仿佛摆脱了机械过程,它不只是作为机械过程而存在,而且是独立自主地维持其存在的,因为它自身本来就同时既是原因又是结果。”[1](P173)当自我进入第三种被限制的状态就开始了反思阶段。
谢林认为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有两个特征,其一是反思出现。反思出现的第一个条件是抽象。什么是抽象?谢林认为抽象就是把行动和被创造的东西分开,分为先验抽象和经验抽象。先验抽象是经验抽象的条件,经验抽象是判断的条件。谢林认为先验抽象就是概念的能力,也就是意识。其二是范式的出现。谢林认为通过抽象,理智成为某种与它的创造活动不同的东西。理智通过判断把概念与直观分开,也把概念与直观结合。这个结合的中介就是范式。因此,这个阶段直观的对象通过规范化的方式产生。这个时期的自我意识有如下表现。
1.“范式化”。谢林把这个阶段的自我意识称作“范式化”。谢林认为“范式化”的做法贯穿人类的精神的全部事业。“范式并不是一种全面确定的表象,而只是对于某一特定对象倚以能够创造出来的那种规范的直观。范式是直观,因此就不是概念,因为它是在对象与概念之间起中介作用的东西,但它也不是对于对象本身的直观,而只是对于这样一种对象倚以能够被创造出来的那种规范的直观。”[1](P187)谢林的意思是范式化是从感性上直观的规范,先验的范式就是对规范的感性直观,按照这种直观,可以先验地创造对象。
2.理智反思。谢林认为这是最高的反思活动。这个时期自我意识到先验抽象使自己超越对象之上,把自己认作理智。理智的反思可以有三种情形。其一,反思对象,产生直观范畴和关系范畴。其二,反思自身,产生量和数的范畴。其三,反思对象和理智自身,是观念的活动也是现实的活动。理智反思对象和作为现实活动的理智本身出现可能性的范畴。理智反思对象和作为观念活动的理智本身产生现实性范畴。如果理智把现实活动和观念活动都结合起来就能够产生必然性范畴。
谢林的自我意识显然是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认识论的集中反应。其一,谢林首先混淆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把精神的作用绝对化、特殊化、唯心化,夸大到能够创造一切的地步。马克思指出:“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的本身。”[2](P16)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指感性是实践的、实践是感性的,两者的同一性关系表明了人的自我意识既是感性的,也是实践的,不存在谁创造谁、谁先谁后的问题。其二,谢林采用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阐述自我意识,显然存在严重的缺陷。恩格斯深刻指出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这个缺陷。“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3](P61)这个论断用来评价谢林也是合适的。谢林的自我意识是与社会实践、客观世界相脱离的概念的、孤立的运动的精神的东西。物质与精神的分离造成谢林的自我意识成为“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
我们也要看到尽管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里的自我意识存在明显缺陷,但是,这个自我意识的构建反映了谢林重视人、发展人、提高人的思想。这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的地方。
其一,谢林构建的自我意识反映了人本身需要精神的支撑。我们看到谢林构建的这个自我意识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虽然是先验的,但是,表现出来生机勃勃的创造精神,具有顽强的发展和完善能力,不断自我提升。自我意识虽然是见人不见物的孤立发展和完善,但是,所表现的巨大作用则反映了人需要精神的支撑。这对于我们克服见物不见人的倾向,也是一个重要启示。
其二,谢林构建的自我意识反映了人本身需要精神世界的丰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要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就要解决精神空虚的问题。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成熟乃是精神不空虚的关键。至于如何把自我意识发展起来,既不能够让自我意识僵化、教条化、保守化,也不能让自我意识堕落、失控,走火入魔,是今天我们面临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繁重而艰巨的任务。谢林构建的自我意识反映了人本身需要精神世界的丰富。这对于我们克服只重视物质的东西,忽视精神的东西的倾向也是一个重要启示。
[1]谢林.梁志学,石泉译.先验唯心论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