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娟, 李 洁, 陈六平, 曾 锋
(中山大学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06年4月被教育部评为首批2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且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山大学化学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从事实验教学的单位。经过近7年多的发展,中心的硬件建设取得了较大进步,实验教学出现了喜人的新局面。中心对化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规律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完善了“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化学实验教学体系;购置了一批较先进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设置了“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增开了一批基础性实验、“开放式、研究性”实验;革新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渗入本科实验教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取得显著成效。中心的特色和一系列实验教学改革措施、制度和实施经验在国内各兄弟院校产生了较为显著的辐射和示范。
在推进中心硬件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中心文化建设[1]。以中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化学创新人才为核心工作,围绕将中心管理和实验教学做实、做细、做精,仪器管理和安全管理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精细化等问题,采用了研究、实践与总结同步进行的方式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本文简要介绍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实践方面所做的工作,旨在与兄弟院校同行交流。
“精细化”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管理理念,是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精细化”以避免浪费为着眼点,设法在一项工作的全过程中消灭不能给产品或服务的最终用户带来好处的所有活动;同时,要持续不断地寻找并贯彻改进的方法[2]。
精细化管理倡导凡事应追求一种坚持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提倡人人用心做事,重视细节,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的良好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精细化管理强调应用创新思维,不断改进、优化工作流程及组织系统,将复杂的组织系统划分成一个个不可再分或不必再分的单元,在保持各个单元紧密联接的前提下努力做好每个单元的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精细化管理的逻辑层次清晰,它由低级到高级、人员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行为从不习惯到习惯,因此它的实现必定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长期、复杂而艰巨的过程[3]。
中心由各实验室构成,其主要工作任务是实施实验教学和管理教学、科研仪器,而安全是中心顺利运行的前提。对于实验室的管理,已有各种较成熟的规章制度可参照执行,然而关于实验室的精细化管理还是一个关注较少的全新课题。虽然目前部分高校在实验室精细化管理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4-13],但大多停留在精细化管理的理论阶段与实践的初级阶段,在实施方面还不够具体化、规范化与系统化,要真正实现全方位的实验室精细化管理目标还需进行深入的探索和不断的实践。
以往的实验室粗放式管理不仅存在管理效率低、实验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而且已经造成了不少的教训和警醒,不断发生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及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人身财产安全危害等[14],促使我们不断进行思考:中心如何实现稳定安全,如何实现高水平、科学化的可持续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实验室管理接轨,为培养化学创新人才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我们认为,必须将精细化的理念应用到中心管理之中,探索一条实验室精细化管理之路,制定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目标、构建全局性的精细化管理制度、完善可监控的精细化管理过程、落实可操作的精细化管理措施、实行可量化的精细化管理考评指标,同时注重反馈精细化管理结果,切实把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精髓渗透到实验室管理中,实现中心可持续发展。
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精细化是任何组织或机构管理的基本要素,其富于逻辑的基本要义是:①科学化是前提,做任何事情首先必须讲科学性,控成本,重效益;②将要做的事情、各种操作,通过实践的总结而予以规范;③将各种规范加以比较、优化,进而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④将各种制度做成标准,每个岗位的人员都按照标准化的制度或规程进行操作;⑤将各种标准化的制度再予以分解,形成无法细分或无需再细分的小制度(单元),从而形成可操作的、有效的实施细则。基于上述认识,中心把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作为首要工作,只有这样精细化管理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还必须依据各项制度制订相应的细则,以此明确具体目标、细化流程、规范指引、赏罚分明,做到“工作有规程,事事有落实”。只有各级人员各司其职,不折不扣地按制度办事,认真地落实好每项细则,有条不紊地做好详细记录,随时随地进行跟进、总结与反馈,才能提高中心实验室管理的综合水平,保障精细化管理目标的顺利实施。经过长期实践和总结,中心形成了一系列可执行文件,旨在将各项工作明确化、精细化,共同为保障本科实验教学质量、培养优质学生做出应有的贡献。先后制定了如“本科实验教学规程”、“实验课程负责人职责”、“实验教学督导员工作规程”、“博士生担任化学实验课指导教师执教规定”、“实验室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实验室技术人员培训制度”等一系列教学管理相关制度以及“实验室安全卫生管理条例”、“实验室消防安全巡查整改制度”等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相关制度,总计20多项。
中心组织有关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认真学习、研讨这些规程,形成了良好的实验教学管理氛围,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已迈向科学化、制度化和网络化的轨道;有效地实现了实验教学资源共享,调动了教师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体制创新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科学,实验教学在化学人才培养中起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在本科化学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化学实验教学重在过程,重在教师的规范和科学指导,强化实验教学的全过程管理是培养高素质化学人才的必然要求,实施精细化的过程管理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实验教学精细化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实验教学的管与用、教与学的全过程。实施实验教学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就是要结合实验教学特点,制定精细化管理目标,完善精细化管理过程,落实精细化管理措施,注重精细化管理结果。
2.1.1实验教学指导性文件
为规范实验教学流程,做到有章可循,中心制定了“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本科实验教学规程”,此规程是本科实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对实验教学前的准备、实验教学过程、实验结束后工作、报告批阅、实验考试、实验成绩评定及上报、教学总结、研究生参与实验教学、青年教师培养、集体备课、教学评价等方面均做了详细的规定。
规程对实验开始之前的环节进行了有效的源头控制,实验教学开始前,每位教师应认真备课、预做实验,撰写详细的实验课教案和电子教案,课程负责人需对预做实验情况进行检查,新教师和博士生助教均必须进行试讲,这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
规程对整个实验教学活动进行了良好的过程控制。在实验过程中,良好实验氛围的营造、精确实验结果的输出、有效的实验操作训练作为实验教学管理的终极目标,实验者(学生)—指导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的责任心与专业性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质量则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应为学生实施实验过程的一个主动管理者,去发现学生操作中的问题、校正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偏差、解决学生对实验的疑惑、指引学生做好卫生及安全工作,从各个细节训练学生的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实验习惯和在实验室学习或工作时应具有的思维方式与行为。
2.1.2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学校提出了“大学是学术共同体”、“教授就是大学”、“善待学生”和“人心向学”的办学理念,以及“通识教育、大类教学、复合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原则。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践行学校的上述办学理念呢?首先要对实验教学涉及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系统研究。2006年以来,围绕强化本科生实验教学,中心承担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化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新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等省级和校级实验教改项目42项,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大学化学》等刊物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0余篇,出版本科化学实验教材6部。
此外,中心每年召开教学工作经验交流会,为全院教师提供交流平台,这对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如2007年的本科教学工作会议通过了教师赴香港高校对化学实验课程进行观摩学习及申报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的计划,讨论了“本科实验教学规程”,进一步促进了本科化学实验教学质量长效机制的建设。
2.1.3建立本科实验教学督导制度
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强学院本科实验教学管理工作,健全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心制定了“实验教学督导员工作规程”,规定实验教学督导员由本院具有丰富实验教学经验、熟悉实验教学规律、办事公正且享有较高威信的在职教师和教学管理专家组成,在主管教学副院长的领导下,协助教学主管部门开展工作。实验教学督导员由中心推荐,经学院确认后由主管院长签发聘书。实验教学督导员在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具体指导下对实验教学秩序、实验教学水平、实验教学质量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估。主管院长每学期召集实验教学督导员开会2-3次,布置和检查工作,充分听取实验教学督导员的意见和建议。
2.1.4良好的学生反馈机制
中心践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主动以各种方式倾听学生的感受和意见,并据此积极改进工作。如中心要求各门实验课的技术人员在学年实验课程结束后依据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以“现代化学实验与技术(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为例,2012学年实验结束后,针对该学年参与本门课实验的所有专业共304名学生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收回236份,并做了系统科学的分析。问卷就实验预习与报告、实验时间及授课方式、实验教师授课情况、学生行为习惯、实验环境及外部响应以及实验室管理及教学水平等几个方面设计问题,虚心听取学生意见,积极将问卷反映的问题反馈给相关实验教学和技术人员,督促其改进各自的工作,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及实验室管理水平。
中心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培养,对新教师实行岗前教学培训,帮助他们开展实验教学研究,扶持他们申请学校实验教学研究(改革)项目;加强博士生助教培养;同时为实验技术人员创造良好的“再培训、再提高”、“走出去、多交流”等机会,促进实验教师、博士生助教及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技能与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从2006年至今,中心外出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和教学研讨会的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共182人次。
2.2.1重视青年教师培养
中心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由实验课程负责人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实验指导教师对新上岗的青年教师实行“传、帮、带”,扎实做好岗前培训工作,严格要求青年教师做好预备实验,实行试讲和集体备课制度,确保青年教师指导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对于新上岗的青年教师,必须通过学习、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具体按中心制定的“新上岗教师指导化学实验执教规定”执行,并填写“新上岗教师考评表”上报学院备案。
此外,每学期组织学院、实验中心、系领导、课程负责人、校级督导员、院级督导员、同行教师、学生和实验室技术人员对每位实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各类人员给出的评价占有不同的权重,其中学生评价占70%。基于上述评价结果,给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作出总体评价,并将结果反馈给教师本人。
中心大力支持实验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类教学研究项目,重视实验教材建设,努力改进或研制教学仪器设备,更新教学内容,将学科发展前沿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及时引进实验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2008年,中心投入16万元支持了22位教师开发20个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其陆续在实验教学中得到了应用。
2.2.2关心博士生助教培养
化学实验课配置博士生助教作为一项教学制度,其全面推行是我校本科化学实验教学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本科化学教育教学和博士生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学院成立了“化学实验课配置博士生助教遴选小组”负责博士生助教的遴选与面试工作。博士生参与实验课教学前,必须经过系统严格的培训,培训之后参加试讲合格后方可指导实验,同时填写“博士生担任实验指导教师考评表”并报学院备案。博士生助教指导实验须严格按“博士生担任化学实验课指导教师执教规定”执行。学期实验教学结束后,每位博士生助教需提交教学工作总结。各实验课程教学组对博士生助教进行全面考核。同时为下一个学期化学实验课配置博士生助教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2.2.3注重实验技术人员培养
中心注重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不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与能力。2006~2012年,每年均组织中心全体人员开展多次业务学习、交流与培训,中心主任陈六平教授先后作了题为“实验室安全与管理”、“世界一流大学EHS(环境、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实验中心文化建设”、“再谈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安全文化建设”、“化学视角下的人生、财富与罪恶”、“日本高校实验室见闻与启示”等专题讲座,为全体实验技术人员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让大家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工作,有利于大家革新观念,创新思维,立足岗位,把所在岗位工作的每一件事情做得更好、更精、更细、更实,做到极致。
2008年,中心17位实验技术人员赴内地10所著名高校的化学化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参观学习,交流了实验室的管理经验,并将所见所闻所感应用于自己的实际工作,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与实验室管理水平[15]。
此外,中心技术人员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大型精密仪器培训活动”以及“实验技术人员技能培训和实验室间比对活动”,有效提升了业务能力及仪器分析水平;参加中心组织的系列大型精密仪器学习交流会、学院举办的针对行政实验技术人员的办公技能培训及学校举办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从而提高自身的仪器管理和教学服务水平与能力。
信息化是实验教学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中心(http://ce.sysu.edu.cn/ChemExperiment/)信息化建设基于系统集成思想,整合各实验室、实验课程和仪器预约系统等网站信息资源,采用CMS内容管理模式,统一规划,全新构建中心网站,以此为核心进一步建立系列站点。
中心根据实际需求,完善了网站栏目架构,设一级栏目17个,二级栏目6个,同时建设了中心实验室网站、实验课程系列网站、选课系统、实验竞赛网等子站点,信息内容丰富、更新及时,数据量约25 GB。
中心积极搭建网络教学共享平台。中心网站提供了大量信息和学习素材,为学生了解各实验课程、教学进程、开放实验教学、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等提供帮助。通过各种形式的多媒体技术,将40多个虚拟实验集成为“网上实验预习系统”,基于该系统教学资源的学习,学生能在实验前较好地认识仪器结构及其工作原理,有利于顺利地完成实际实验。如今“网上实验预习系统”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
中心现有各类仪器设备共5 748台件,仪器设备总值达6 127.4万元。如何管理品种繁多,功能不一的仪器设备十分考验实验技术人员的能力与智慧。
教学仪器的购置和管理严格按照学校的规定进行。对于中小型教学仪器,注重分类管理,根据仪器的性能进行合理存放,定期检查仪器状况,对于发现的问题,能自己维修的自行修理,需要更换的零部件能自行加工的找技工加工定做,保证了仪器较高的完备率,提高了仪器的维修速度,节约了维修成本,切实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小型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对象主要是本科生,相比于研究生,其实验动手技能较差,且仪器保护意识较弱,仪器较易损坏;另外,小型仪器设备往往台套数比较多且使用的人群比较广,损坏之后维修工作量较大。为了从源头上尽量减少仪器故障,详细、规范的仪器操作指引必不可少。在醒目的地方贴上仪器使用注意事项、警示标志、温馨提示,多方面做好引导,有效降低了仪器的故障率,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此外,对仪器损坏制定了相应的惩罚机制,根据仪器损坏的实际情况进行赔偿,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的设备保护意识,让其对自身行为负责,规范其正确的实验操作行为,培养其认真细致的实验习惯,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中心实验教师及技术人员努力钻研,加强实验教学仪器的开发研制,自主研制了“电脑量热仪”、“多功能高压釜及其装置”、“高效毛细管电泳仪”等多台教学仪器,它们均已成功应用于实验教学[16-17],开出了富有特色的新实验项目,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社会输出新的实验技术和教学科研仪器,形成了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
中心实验室负责统一管理近20台大型精密贵重仪器,根据“服务教学、兼顾科研、专管共用、资源共享”的原则,中心的所有教学设施统一调度使用,在保证中心所承担教学任务外,所有贵重仪器向校内外开放,以激活人才和设备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实验教学资源共享。除了日常的管理和测试外,实验技术人员还自己动手对部分仪器进行软硬件升级和改造,不仅节约了维护经费,而且赢得了宝贵的教学科研时间,仪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18]。
为了提高仪器的综合管理水平,中心实施了“教学科研公共贵重仪器管理运行机制”,开发了“仪器预约管理系统”、“仪器实时计费系统”,进行网上预约实验和在线计时计费,从而使各类仪器保持高度共享与开放,大大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上述系统能够实现仪器资料的发布、仪器的预约和管理、测试业务的开展、实验工作的监督、统计报表的计算等方面工作。该系统运行5年多来,有效地保证了教学科研工作的需求,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保证了仪器设备正常运转所需的维护和维修资金,实现了仪器管理的制度化、信息化、网络化,为我院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化学实验室常常用到各种易燃、易爆、高毒性、高危害性等化学物质,相对来说,是消防风险较大、化学及生态污染较严重的潜在区域,实验室安全设备不完善或更新不及时,实验室人员的安全知识缺乏或意识淡薄、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缺位或不科学,均可能导致严重的化学安全事故,更有甚者是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以往其他高校几起严重的校园安全事故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安全问题乃实验室之本,实验室安全无小事,任何时候都应把实验室安全摆在首要的位置,保持实验室“零事故”。
实验室安全的精细化管理:①师生的人身安全;②国家的财产安全。中心在实验室安全问题上秉承标准化、细微化、高效性、高响应的原则,不仅配备了齐全的消防安全措施,还实施多级安全教育及培训,使安全意识根植于每位实验室使用者及管理者的脑中,化为一种职业素养及对生命尊重的态度不断延续下去,还建立完善了包括实验室应急预案等各项规章制度,使得实验室安全管理有章可循,有序进行。
2012年中心大规模更新实验消防设施,在实验教学大楼全新安装了消防应急灯,每个实验室的门上贴示有安全逃生路线图,为突发事故时人员疏散撤离做了周详的考虑;此外还为每个教学实验室新配置了1或2张灭火毯并放置于醒目的位置,同时给每台大型贵重仪器配置了CO2及四氯化碳等专用灭火器。
化学试剂有专用库房存放,严格按照试剂的属性分类存放,其中有毒物品存放于保险柜中,严格实行“双人保管、双人收发、双人使用、双人双锁、双人运输”的五双制度;易燃和易爆物品存于专门的易燃品存储柜中;高压气瓶有专柜存放或备有专用铁链。化学实验楼的污水、废气排放及处理实施完善,化学液体和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于专门的化学废弃物容器中,并于每月末统一移交给学校职能部门作专门处理。
在实验教学环境方面,中心大力宣传绿色化的思想,严格执行“中山大学实验室生物安全实施细则”和学院及中心的其他实验室管理制度,努力创建绿色实验室,营造一个绿色化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清洁、整齐、卫生、安全、舒适的实验教学环境,为培养化学创新人才服务。
硬件的完善和齐备只能说明安全管理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并不意味着保证能做好安全管理。安全管理要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必须要有一整套的制度设计来保障。中心十分重视安全管理的相关制度建设。在学校的相关制度规定如“实验室生物安全实施细则”、“易燃易爆气体日常使用管理条例”、“实验室危险品日常使用管理条例”、“易制毒化学品购买规定”等文件的指导下,中心结合实际情况,对实验室安全工作进一步分类细化,制定了“放射工作人员管理、剂量检测制度”、“实验室报废物质的处理办法”、“实验室安全卫生工作管理条例”、“化学与生物实验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及“化学品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实验室安全卫生守则”、“实验室安全卫生标准化细则”等相应的执行细则,使得中心安全管理的制度体系更趋合理和科学,实用性和操作性更强。为了进一步整合安全管理的各项法规制度文件,更好地向国际安全管理的标准看齐,中心目前正在建设EHS管理体系。
此外,中心还要求每个实验室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编纂该实验室的应急预案,以此识别实验室的危险源,并附有相应的应急措施及其进一步的响应措施,通过这种自查自省,每个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对自身的工作环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若发生危险就能够迅速作出反应,以最快的速度将损失减到最低。
对于化学品的管理,中心要求每个实验技术人员编纂所使用的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详述化学品的理化性质、燃爆危险、毒害性、环境危害、生物危害、泄漏措施等各种数据资料,各个实验室将其所用到的化学品的MSDS列表打印并悬挂于实验室的醒目位置,供师生随时查阅学习,若发生泄漏或燃爆等危险,实验技术人员能够第一时间采取恰当有效的措施抑制危害的进一步发生。
学院办公室设有专职安全岗位1个,由其负责全院的安全卫生管理工作。我院还形成了定期的“实验室安全卫生检查制度”,制定了细化的“实验室安全检查清单”,内含“通风橱是否起作用?若不起作用,是否有使用限制?是否进行年度检测?是否清洁?是否存有化学品或仪器”、“所有能释放有害物质的仪器是否均在通风橱内操作?若不是,放置这些仪器的区域的通风是否良好?”、“是否佩戴个人防护装备(防护镜、手套或其他必要的装备)并穿长袖工作服?”工作服是否定期清洗?是否穿闭口的、行走安全的鞋子?防护手套是否合适?实验技术人员是否熟悉个人防护装备的订购”等30余个检查项目。根据该检查清单,由中心实验技术人员协助安全岗专员每学期对全学院的教学科研实验室进行4~6次的安全卫生大检查,及时发现安全漏洞,形成整改意见,发出整改通知书。2009年至今,中心已经针对各实验室尤其是科研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问题发出整改通知书10份,收到了良好的反馈效果。通过这种例行化的检查,各实验室越来越重视实验室安全卫生的自查与自纠,同时对学生也有一定的警醒和教育作用,对实验技术人员自身来说,也是提高自身能力锻炼的一个机会。
人是安全管理中最不稳定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人的安全意识决定了实验室的安全状态是否良好。实验室安全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员的意识培养与固化,如何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被动检查到主动发现,从表面敷衍到有力执行,从典型化到常态化,这个转变需要不断的培训与教育,使得安全意识渗透到其日常学习、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为此,中心实行了多级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由中心主任每年面向新入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化学实验室安全课”和专题讲座。此外,每年还针对新生开展消防演习,让学生对火灾有一个近距离的接触,且通过演习,学生有机会了解各种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并能够亲自体验,这样的实践学习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及消防知识的普及,其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对实验技术人员,中心每学期开展业务学习,交流如何做好实验室安全精细化管理的经验,不断强调“安全,每天从零开始”、“安全是化学实验室的生命,是永恒的主题”、“安全是对学生最好的服务,安全是对学生最好的善待,安全是学生对中心的最大重托”、“永远保持安全再安全的心态”、“本质安全,持续安全”等核心管理理念。中心还于2009年举行了“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考试”,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安全知识掌握程度进行了相应考查,通过这个自学与考查,实验技术人员对自身的安全知识缺漏进行了很好的补充,同时从根本上树立了安全防患意识,明确了安全管理是实验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绝对不容忽视。
经过近7年多的实践与发展,中心在实验室精细化管理方面的探索已经取得较好成效,具备一定的规模,不仅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制度体系设计,而且在实验教学管理、仪器管理、安全管理等各方面都有了流程化操作,特别是在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方面,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也从之前的陌生抵触慢慢变成个人常态化的行为习惯与职业素养,全员参与程度明显提升,大大提高了人员的素质与实验室管理的综合水平,有效实现了中心的科学管理。
在精细化管理的进一步深化与实践中,我们需继续努力,希望通过今后几年的扎实工作,将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成为管理科学、队伍优化、教改成功、引领实验室文化的全国一流化学实验教学基地,成为具有创新性、开放性、科学性、绿色化特色和重大影响力的“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为本科化学教育教学创新和人才培养做出积极贡献。
[1] 陈六平,陈小娟,曾 锋,等. 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文化建设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4): 93-99.
CHEN Liu-ping, CHEN Xiao-juan, ZENG Feng,etal. Reflections 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Experimental Chemistry Demonstration Centers[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3, 31(4): 93-99.
[2] 刘育峰. 精细化管理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 教育探索,2010(8): 88-89.
LIU Yu-feng. Application of Delicacy Management into Teaching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J]. Education Exploration, 2010(8): 88-89.
[3] 杨显贵,张昌明. 精细化管理与大学管理精细化[J]. 上海管理科学,2008(2): 84-85.
YANG Xian-gui, ZHANG Chang-ming. Research on Meticulous Manage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University Management[J]. Shanghai Management Science, 2008(2): 84-85.
[4] 李爱云. 开放型物理实验室精细化管理的探索[J]. 大学物理实验,2012,25(2): 104-105.
LI Ai-yun. Exploration of Subtle Management about Open Physics Lab[J]. Physical Experiment of College, 2012, 25(2): 104-105.
[5] 汤 军,陈 勤,王贵勤,等. 试论精细化管理模式在高等院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3): 9-10, 25.
TANG Jun, CHEN Qin, WANG Gui-qin,etal. Trial Discussion on Application of Delicacy Management Mode into Laboratory Management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J].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2011, 13(3): 9-10, 25.
[6] 刘 宏,黄 河,赵颖娟,等. 基础实验教学精细化管理初探.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16(S1): 80-82.
LIU Hong, HUANG He, ZHAO Ying-juan,etal. On Refined Management of Basic Experimental Teaching[J].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2011, 16(S1): 80-82.
[7] 姜丽伟. 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与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6): 193-195.
JIANG Li-wei. Reform of Laboratory Management Systems in Universities[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2, 31(6): 193-195.
[8] 谢世伟,邱宝兰. 精细化管理在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应用研究[J]. 成人教育,2010(10): 69-70.
XIE Shi-wei, QIU Bao-la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Delicacy Management in Chemistry Laboratory in Universities[J]. Adult Education, 2010(10): 69-70.
[9] 朱建峰. 构建全面管理体系 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 331-333.
ZHU Jian-feng.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y Team by Constructing the Four Systems[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0, 29(7): 331-333.
[10] 王艳芹. 全面学分制下独立学院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4): 193-196.
WANG Yan-qin.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under Total Credit System[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13, 30(4): 193-196.
[11] 赵永丽. 浅谈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室管理[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 39-40, 45.
ZHAO Yong-li. Initial Discussion on Management of Organic Chemistry Laboratory[J]. Journal of Gansu Lianhe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0(24): 39-40, 45.
[12] 宋卫萍. 高校实验室人性化管理的几点思考[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11(1): 105-106.
SONG Wei-ping. Several Considerations on Humanistic Management of Laboratory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J]. Journal of Shanx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Higher Education Edition), 2008, 11(1): 105-106.
[13] 万长建,姚菊香. 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精细化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 188-190.
WAN Chang-jian, YAO Ju-xiang.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to Need Elaboration[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12, 29(2): 188-190.
[14] 温光浩,周 勤,陈敬德,等.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2): 5-8.
WEN Guang-hao, ZHOU Qin, CHEN Jing-de,etal. Consideration of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12, 29(12): 5-8.
[15] 曾尊祥. 五个国家级化学教学示范中心参观浅析[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 92-94.
ZENG Zun-xiang. Initial Analysis on Visiting of Five National Experimental Chemistry Demonstration Centers[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0, 29(1): 92-94.
[16] 谢天尧,赖 瑢,戴 宗,等. 多功能教学型毛细管电泳仪的研制及实验开发[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30(3): 213-216.
XIE Tian-yao, LAI Rong, DAI Zong,etal. Design of Multi-purpose Teaching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Apparatus and Applications to the New Experimental Course of Analytical Chemistry[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1, 30(3): 213-216.
[17] 丁 楠,吕树申. 化工原理实验[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8:111-115.
[18] 汪 丽,赖 瑢,余小岚,等. 加强实验室文化建设 提高大型贵重仪器的使用效益[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 327-329.
WANG Li, LAI Rong, YU Xiao-lan,etal.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y Culture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Large-scale and Expensive Instruments[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0, 29(8): 327-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