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永泽
一、“亲职教育”的概念及问题的提出
“亲职教育”一词是由英文Parents education翻译而来的,“亲职教育”是从“家长教育”演变而来的新概念,指协助为人父母或将为人父母者,了解自己的职责,提供有关儿童发展的知识及正确的教育态度,以使其扮演称职父母的教育过程。“亲职教育”这一称谓为西方诸国20世纪30年代所大力倡导,这种教育在德国称为“双亲教育”(Parental Education),台湾学者译为“亲职教育”,俄罗斯学者称之为“家长教育”。亲职教育具体含义包括三个方面:指导现代父母扮演称职的父母角色,使他们明确如何尽到父母的职责;为父母提供调整亲子关系的具体策略,改善父母教育过程中不当态度与行为;唤醒或指导未婚男女,提早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简而言之,亲职教育就是“怎样为人父母”的教育,使为人父母者明了如何尽父母职责与职份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亲职教育称得上是初为人父母者的“启蒙”教育,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亲情性、生活性、个体性等方面。
随着社会的深层发展与教育的急剧变革,整个社会对教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对孩子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希望以此来改变孩子的未来发展命运。在此境遇下,亲职教育作为一个关涉众多因素的复杂体也在现代社会越来越被重视并被纳入一个理性关注的视域,并且其正朝着一个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为父母提供教养子女的知识与技能,让父母获得更加圆满的养育儿女的知识与技能,以成为合格的现代父母。现代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表明:教育从生命第一天就开始,个人是在家庭中接受人生的第一个教育历程,许多人格、观念的养成等都是在家庭中奠定基础,家庭是人类发展、互动的第一个社会世界。家长与孩子特殊的亲子关系也决定了家长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家长与孩子之间固有的血缘关系及其天然的亲子之情是其它任何教育无可比拟的。家长接触孩子最早,而且接触时间最长,对孩子的影响也最为深远。尤其是家庭的教养态度、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刻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发展。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特殊的亲子关系,使得父母有可能深刻而全面地了解子女的发展情况,从而使得亲职教育能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
对于年轻父母而言,教育孩子绝对是一个新课题、新领域,很多层出不穷的具体、现实的问题需要父母的智慧。父母面对的诸多教育孩子的难题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面对成长在当下的新一代,常常缺乏适切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而在新旧价值观交替之际感到茫然无措。正如国内外不少研究者指出,亲职角色是成人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却也是一个最难处理的角色。种种实践也有力地证明,“一个好的亲职教育就是孩子成功的一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身心等各方面正处于唤醒、发展阶段。因此,孩子的启蒙任务、发展可能与需求也就潜在性地落在了家长身上。尤其是在今天“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成为许多家长的共识与追求。由此,关注孩子的成长几乎成为整个家庭的重中之重。那么,一个现实问题便是如何正确审视亲职教育,便成为当下儿童教育研究者或家长关注与思考的焦点话题。
二、亲职教育的审视
亲职教育是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教育的基石。从“人”的整体发展来看,孩子的发展就是要使其成为“人”、成为“社会人”,其不仅具有重要的个体意义,而且更具有深层的社会意义。传统文化的深层浸染使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变得沉甸甸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亲职教育必须面对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一个客观事实是,当前我国亲职教育还处于朴素、自发、经验的随意阶段,科学、系统、自觉的亲职教育还未普及。美国精神医生和教育学家戴克斯(Rudolf Dreikurs)曾认为,如同孩子需要训练一样,父母也需要再教育,需要学习对孩子各种行为有新的反应方式及应对之道,这样才能培育出与孩子相处之道。然而现在的父母却很少有机会接受一系列完整的亲职教育。许多家长的亲职教育观念、方式与技能还停留在相对简单、朴素、本能、自发、非理性的原始或初级阶段。现实的真实写照是,亲职教育更多的彰显着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个人化色彩。一个客观结果是,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对子女付出也很大,但收获却很小,甚至一些错位导致子女成长方面出现了严重偏差。反思当下的亲职教育,也不难发现,亲职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大多源于对亲职教育认识层面的局限性和实践层面的非理性;家庭中亲子关系的诸多不和谐因素,多半也是源于中国家长对于儿童的成长和教育问题的落后观念和非理性行动,而这一切的根源则与当下中国亲职教育的缺失有关。现代教育理念中,亲职教育是两代人的事情,某种意义上就是孩子与家长共同成长。亲职教育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必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扮演重要的角色,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与使命。站在亲职教育的立场,教育的整体变革要求亲职教育必须适时转换,而不能因袭传统文化下父母的育子角色与使命。今天的重担要求父母担当多元的角色重任。而角色的多元化必然要求家长思维方式的时代变革,不仅要关注社会的整体变革趋势,而且要关注个体的合理发展与建构,父母不仅应负有自然生命、文化哺育的责任,而且负有孩子个性生成、人格建构、社会生命的伟大使命。“观念贫穷是一切贫穷之源”,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若没有一个从孩子发展的角度着眼的深、远、高的视角,没有一个反思之后的积极变革,没有一个超越的发展理念,没有一个充满人性、民主、自由的亲职教育大环境,亲职教育又何以完成其重大的使命呢?所以,亲职教育的变革必然要求家长去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教育能力,从而为孩子的发展奠定一个外在的条件性保障。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的“未来人”,才能让主观期望与客观效果生成和谐的音符,才能让亲职教育由应然走向实然。
三、亲职教育的变革
放眼社会,当今社会的深度变革对人们的一些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方法等影响甚广甚深,社会的深层发展对亲职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挑战与影响。在此境遇下,父母对亲职教育的认识、把握及实践将遭遇前所未有的困惑与难题。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不断变革的时代,谁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未来能有一个好的发展,谁都愿意为孩子的未来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好的起点。那么,家长如何科学、合理施教,如何正确、有效处理与孩子的关系,如何去应对这种转型期下诸多的“振荡”,与时俱进地应对由此而带来的新的挑战?这是时代给亲职教育提出的一个重要现实课题,是事关孩子一生的奠基性的宏大工程,事关家长的主观期望与客观效果能否取得最大程度的统一。其应引起任何一位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对亲职教育变革的思考,即:亲职教育究竞该何去何从?
(一)观念的时代变革
作为亲职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父母,首先要有正确的亲职教育观念。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观照亲职教育,时代给我们的亲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凭亲情、凭感觉、凭经验来教育孩子已成为历史。今天的亲职教育需要的是教育的科学与艺术,需要的是教育的理性与反思,需要的是教育的智慧与人文。在此意义上,家长应该成为自己孩子的教育专家。亲职教育应该是渗透于孩子生命成长每时每刻的事情,是孩子终身发展不可须臾缺少的阳光和水分,而不是孩子出了问题后的一种滞后“补救”,一种临时性的简单措施。教子成才绝对不是一个单纯的事件,绝对不可能去“克隆”,而是天下最难的一门艺术与事业。唯有精心培育、理性面对、智慧反思孩子的发展,我们才能在“变”中求得孩子个体的最大限度的发展。有学者曾言:“爱孩子的父母很多,但懂教育的父母却很少。”如果育子方法不科学,孩子只能遭受众多的痛苦甚至是无休止的奴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幕幕悲剧至少为我们今天的因循守旧的亲职教育观念与做法作了最有力的印证或注脚。不可否认,在家庭每一阶段,亲子关系面临的挑战不同,亲职教育水平要求亦不同。当今许多亲职教育的困惑迫切需要从根本上变革家长的亲职教育观念,摆正亲职教育的位置,从而才可能期待一种理想的亲职教育。
(二)思维方式的转换
我们不能忘记在“包办型”基础上向极端发展的“溺爱型”的家教方式:当视孩子为心肝宝贝,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时;当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甚至违背社会公德而满足孩子的不正当要求时;当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出气而与邻居打架时……一批自私任性的小皇帝、小霸王悄然成长。我们不能忘记只靠“高压”对孩子进行粗暴、愚蠢、简单的亲职教育方式:当孩子不服从家长的意志,考试成绩不好,犯了过错,家长就发火、训斥,甚至大打出手,久而久之,孩子在家长面前就不敢敞开心扉,心情总处于压抑状态。我们不能忘记“望子成龙”心切,为了让孩子认真读书,包办了孩子应该自己做的力所能及的事的亲职教育方式:当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日久天长,孩子要求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越来越多,而自己却心安理得。我们不能忘记家长认为孩子是“成人不用管,管死不成人”,整天忙于工作、事业或做生意赚钱,为孩子提供的只是生活上的保障,而对于孩子的内心世界、兴趣爱好、学业交友等一概不闻不问,甚至在孩子面前不检点自己行为的亲职教育方式:孩子抽烟、打架、旷课……直到惹出了乱子,闯了大祸,悔之晚矣。实践再次表明“孩子的明天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今天父母的手中”“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诚然,思维方式的转换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尤其是对长期以来沿袭已久的惯性思维方式的打破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亲职教育理论与实践也告诉我们,若没有理性的思维方式,往往易于被禁锢在一个经验的思想牢笼中,亲职教育就不能达到理想的预期目的。为此,家长必须打破原有亲职教育思维方式的牢笼,改变单一、线性的原始教育思维,换一个视角来重新审视自己的一思一行,不断追问亲职教育实践的合理性、科学性,不断提高自身教育能力与水平,在一个发展的、动态的时空给孩子提供更大的身心发展机会。因为,许多时候,恰是由于家长的教育思维具有人为性、非理性,致使我们的亲职教育中出现了众多的困惑与令人痛心的悲剧。
(三)理性认识孩子
亲职教育应为儿童做些什么?亲职教育能为儿童做些什么?如何还儿童一个幸福的童年?一系列问题聚焦到“我们如何理性认识孩子”这一需要冷静审视与思考的理论主题。对于这个非常复杂的现实问题,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卢梭指出:教育要适合儿童的天性,“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世界著名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也曾指出:“人类获得救赎的希望全赖于人类的正常发展,所幸正常的发展并非高于我们意图教给孩子的,而是依照孩子本身的发展。”由此,怎么理性认识孩子?孩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目标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哪种“人”?即如何在目标上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如何认识孩子的整个发展进程,孩子的成长怎样才算是成功,怎样教育才能使其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具有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人,一个适应性非常强的现代人)。事实告诉我们,对孩子的正确认识是一切教育得以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当今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潮就是“教育学是人学”,教育的价值基座是培养人、发展人、生成人。所以,亲职教育必须以更儿童的视角关注儿童,即把儿童当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来对待,教育儿童就应尊重儿童,让儿童保持心情愉快,给儿童宽松的发展氛围,并予其以必要的人文关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在此意义上,亲职教育视域中的孩子应是一个发展的、现实的、具体的、完整的、独特的、多元的生命个体,是自己成长的主人,是终要走向独立的社会人。其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其成长有其自身的成长规律与运行逻辑。所以,必须还孩子一个“成为他自己”的精神“后宫”,还孩子一个个性自由驰骋的时空,而不应以成人的逻辑及家长的意志使其在成人预设的轨道上完成前辈的梦想与厚望。有专家指出:“孩子是一个人,作为人,父母要平等地对待他;要尊重他的人格、自尊心;要理解他的感情,平等地与他相处,充分地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孩子是一个活的能动体,是有血有肉的人,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所以,必须理性地认识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根据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性差异科学施教,真实了解孩子的多重需要及心理、思想发展动态,充分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给他们足够的表达自己的自由时空。
(四)生命的人文关怀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孩子是一个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有专家也指出:关注生命,是教育走向智慧,走向成功的首要前提。在此意义上,必须以教育的目光在生命的高度审视孩子的发展:孩子是一个独特意义上的动态发展的“人”,有其独立的人格意识与自尊要求。在生命的高度来透视之,孩子是一个生命的存在,是一个生长着的生命,更是自我生命的实现者,孩子的生命是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的和谐建构。所以,必须还孩子一个生命的发展时空,还其真正的、应有的人格尊严,彰显其情感世界的本真状态,而不可将其生命进行人为的主观性分割。孩子永远是一个具体的生命个体,其生命是极其脆弱的,尤其是在今天的现实大环境下其面临着诸多的主客观压力,这使其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重负。在此境遇下,家长应具有一定的生命智慧与人文关怀,善待孩子的心灵,理解他们的选择与判断,关注其生命的自然成长,予其以生命的、文化的精神与色彩,张扬其生命的丰富内涵,在一个丰富的生活世界内解放其个性的本真潜能,多一些理解、尊重、宽容与呵护,以生成完整意义上的独特的生命个体。此外,还应营建一个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富有诗意的精神家园,即营建一种充满人性、民主、理解的亲职教育大环境。在那里,家长与孩子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天然乃成,孩子的成长是幸福的。笔者以为,生命的人文关怀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在学习方面,重孩子科学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的养成,而非分值的简单量化;重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能力的形成、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不是试卷上的“对”或“错”比例;重孩子的动态发展过程,而非静态结果;重孩子的全面评价,而非单一性评价。在品德方面,要给孩子健康的心理引导,使孩子学会关心、理解、尊重他人与自我,学会与他人共处,彰显“成人”的旨趣。行为方面,家长应注重身教重于言教,对孩子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做到以理服人、以事实服人,使孩子明辩真、善、美,从而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导向。此外,父母要充分利用家庭中的各个生活情境,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要积极创设条件,与孩子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并能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要蹲下身来聆听孩子充分、自由地表达,要有一种家长与孩子精神关系的天然生成。诚然,现实中孩子的犯错有时是不可避免的,有些甚至是无意识的。所以,还有必要去发现、去监督,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矫正、及时引导。因为,在辩证法看来,任何事大与事小并没有必然的逻辑鸿沟,“小”可变“大”,“大”也可变“小”,重要的是家长如何正确对待这些生活的常态,如何最大限度地去完成期望的目标指数,如何在教育孩子方面成功值大些,再大些。教育孩子没有最好,但有更好。所以,家长应努力探寻教育孩子的现代“圣经”,使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健康成长的大环境或大气候。
综上,亲职教育变革是理性反思之后的应然抉择,是教育伟大的使命——“照料人的心魄”的客观使然,是健康的亲职教育的现实呼唤,是时代给亲职教育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也是对国际亲职教育潮流的积极应对。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守望与期待未来亲职教育的美丽愿景!
本栏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