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其禄
蒋介石是个虔诚的基督徒。2013年的圣诞节,台湾当局“文化部”为他送上了一份特别的“圣诞礼物”:一部有关他的纪录片。
当天,“文化部”在台北中正纪念堂举办《其介如石——蒋中正与中华民国》首映式。它是2000年岛内首次政党轮替后,官方第一次以纪录片形式举办纪念活动。
直到今天,老蒋头像依然印在钱币上,全台还有153条中正路,以“中正”为名的行政区、学校等更是数不胜数。然而,台湾政坛风云诡谲,1987年解严前他是“民族救星”,解严后民进党掀起了“去蒋化”;2008年,老蒋被“拨乱反正”,让更多人以平常心面对。
在台湾,圣诞节同时也是“行宪纪念日”,蒋则是“行宪”后首任领导人,这使得纪录片首映式显得意义重大,包括前“监察院长”钱复、“文化部长”龙应台以及十几位老蒋侍卫都出席了典礼。
“文化部”官员梁永斐说,近年有关蒋的新史料不断出现,他们于2012年决定制作纪录片,通过历史影像、口述史料并参证蒋介石日记内容,向民众提供一个“平凡的蒋介石”。
作为现代中国史上的重要人物,蒋介石在台湾不断被解构,“平常心面对”已是主流意识;除了钱币上的头像,老蒋的身影已近乎淡出岛内社会。比如2007年以前,每年10月31日“蒋公诞辰”还是法定纪念日,军公教等公家机关要举行纪念活动,如今它已是个平常日子。
但外省老兵、新竹市天宏宫主持胡鹏飞不这么想。这间庙供奉着蒋介石,2013年的纪念日一早,他准备好寿桃、寿面,还订做了一个“青天白日满地红”蛋糕放在供桌上,与附近眷村的几十名老兵一起祭拜老蒋。
与他们一同前来的,还有国民党籍市议员和台军代表。在胡鹏飞的即兴指挥下,他们唱起了令一代人铭记的《蒋公纪念歌》:“您是人类的救星,世界的伟人,自由的灯塔,民族的长城……”有民众说,他们10年没听过这首歌了。
如今,民间已鲜见蒋介石纪念活动。退休外交官陆以正说,这些纪念仪式多半由蒋的老部下或老兵举办,不为舆论所重视,“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蒋介石不是神,他的功劳或过失历史自有公论,不能因为人权记录不佳就一笔抹煞。”陆以正说,如今海外不断兴起研究蒋的风潮,连大陆学术界也在重新评论蒋的功过,台湾社会却对此不闻不问,正视历史的呼声也为之埋没:
“对这位一生和民国史无法分割的历史巨人,我们大家都欠他一个公道。”
“平常心”的背后,是岛内变幻莫测的政治浪潮。
1987年台湾解严后,重新评价蒋历史地位的呼声此起彼伏。在威权时代,他曾被国民党塑造为高高在上的“领袖”、“圣人”,但党外势力视他为白色恐怖的始作俑者、杀害进步人士的刽子手。关于他的争议,在1990年代达到顶峰。
为了平息争议,国民党逐步淡化蒋的政治象征。以前,学生进出校门要向老蒋铜像鞠躬,还要背诵《蒋‘总统嘉言录》,“蒋公训示”更可见于社会各个角落。这些领袖崇拜的“遗迹”被逐步清除,是为“去党国化”,令蒋的地位从“领袖”降格为“总统”,其尊称“蒋公”也为官方所弃用。
2000年,台湾首次政党轮替,民进党推行了一系列“去蒋化”运动。例如“总统府”原名介寿馆,陈水扁执政后将其更名为“总统府”并沿用至今。台湾第一大空港桃园国际机场,原名中正国际机场,也在扁任内被“修正”。
在走下神坛后,蒋的形象逐渐被解构。2005年,蒋介石日记被美国斯坦福大学部分公开,在岛内引发热潮,他的另一面也为世人所知:年轻时好色,性格刚愎自用,政治手段狠辣,并不如国民党文宣中的“节操高尚、仁义为怀”。
2006年后,“去蒋化”达到新高潮。由于“中央”持续施压,台军取消每年为蒋谒陵的传统,陈水扁甚至下令裁撤两蒋陵寝的宪兵仪队,让陵区“无兵值守”。2007年,中正纪念堂被更名为“台湾民主纪念馆”,仪队也被裁撤,该地持续36年的纪念活动就此中断。同年,蒋诞辰、逝世纪念日被官方废除。
作为应对,国民党在一系列内部争议后,决定发起“护蒋”运动。2007年,“教育部”强行将中正纪念堂牌楼的“大中至正”匾额拆除、换成“自由广场”,遭国民党执政的台北市府反对,双方人马一度在纪念堂广场前对峙。抗争无果后,台北捷运中正纪念堂站把站名刷金,撤除站内广告、保持肃穆,并增设雕像,为捷运史上独一无二。
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后,陵寝和纪念堂的仪队得以恢复编制,每年清明去谒陵也成了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的例行公事,但这些也仅限于“点到为止”。台湾大学教授明居正说,蒋介石由于人权记录不佳,如今是国民党不愿过多提及的话题。
如今,中正纪念堂前游人依旧,只是“自由广场”的匾额依然存在,未再更改。
在蒋介石还是“神”的年代,上述这些都是不可想象的事。
“翳惟总统,武岭蒋公,巍巍荡荡,民无能名!革命实继志中山,笃学则接武阳明……南阳诸葛,汾阳子仪,犹当愧其未之能行……伦理、民主、科学、革命、实践、力行,中华文化于焉复兴!”
这是蒋家“御用文人”秦孝仪所做的《蒋公纪念歌》。1975年蒋过世后,当局通令全台哀悼1个月,此歌也放了1个月,其简化版还成为校园歌唱比赛的“主流曲目”。
蒋死后,造神运动如火如荼。他被当局誉为“传承尧舜禹汤以至国父孙中山先生的中华道统继承者”,“新闻局”还满世界搜寻其生前影像,组织军公教人员观看;在当局指令下,各地纷纷树立铜像,还规定“高度不得低于1.7公尺,應充分显示蒋公慈祥、雍容之神貌”。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台湾作家廖信忠回忆,校长在操场提到“蒋公”时,学生就要立正站好;上课时老师讲到“蒋公”,也能听到全班椅子一拉,大家瞬间坐得笔直。他说,对此没人敢公开质疑,一方面是大家“要脑袋”;另一方面是经过几十年的洗脑,民众开始把蒋介石的“事迹”视为理所当然。
1980年中正纪念堂建成后,每逢清明都会有盛大的纪念典礼。在还没有双休日的年代,当局还把“蒋公逝世纪念日”定为法定假期,每年动员大量民众前来纪念,期间自然不乏失声痛哭、当场昏厥之景。
“我们这一代在国民党文宣灌输下长大,日子一天一天过,被谎言骗多了,大家也慢慢地麻木,已经分不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郑一林今年60岁了,老蒋去世时他在读大学,没有跟着民众去台北“如丧考妣”。
他说,自己对此事无感,只是弄不清那些送葬的人“为何而哭,是不是真的在哭”。
美女议员义卖“性感月历”
新北市几位女议员为了拉近选民,近日不约而同推出创意月历,其中拥有傲人身材的已婚国民党籍议员刘美芳,制作露出曲线的“性感月历”来义卖;另一位民进党籍议员李倩萍则推出清新风格,3000份不到3天全抢光。
翻开内页,35岁的刘议员不仅在钢琴前露出美腿,也穿起比基尼泳衣挤出“事业线”。她说,自己和朋友兼竞争对手李倩萍每人推出3000本,一曝光就有大量中年男性抢着要,顿时打响知名度。
对此,刘议员的丈夫不仅支持,还开玩笑说:太太是趁身材还没“走样”前拍照留念。
台军私藏防寒衣、不发给士兵
近日台湾气温降到10度以下,加上气候潮湿,令不少台军士兵苦不堪言。民进党籍“立委”薛凌接到曝料说,“国防部”虽然给每个单位发了防寒大衣,但部分单位怕大衣淋雨、影响保存,要求士兵穿雨衣执勤,把大衣摆在库房应付检 查。
薛凌据此要求“国防部”务必清查台军各单位防寒大衣配给情况,并确认每件衣服都分发下去,不得私藏在库房。对此,“国防部”网站立刻发出通报说,已电话命令各基层连队,未依规定给士兵穿防寒衣者,长官一律严惩。
旅游圣地绿岛陷“医荒”
曾经关押政治犯、如今是旅游圣地的台湾绿岛,最近陷入了“医生荒”。岛上原有的两名医师公费年资期满,即将调离;由于该地近年经常发生医患纠纷,也让医生们心灰意冷,“医生荒”正让县府头痛不已。
据报道,由于文化和语言不通,离岛医生常与原住民发生误会,加上生活与世隔绝,离岛岗位属于医生们避之唯恐不及的对象。台东县卫生局长卢道扬说,绿岛两年内已有五名医师离开,“医荒”严重;附近的兰屿原有三名医师,两名已调职,只剩一名女医师“撑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