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磊
【摘 要】目前有关戊戌维新的著述,基本皆以康有为为中心展开叙事,康氏也皆以高大光辉的领导者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然而通过学术史的梳理可知,康有为“领导者”形象是通过“层累的”文本构建不断丰富和饱满的,而这又强化了以其为中心的戊戌维新史实构建。这种“层累的”文本构建能够不间断的持续且为人们所认可,与近代以来的政治变迁和近代史学科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而自晚清以来激进思潮中“对新的崇拜”的思维模式,则是其深层次的原因。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和学界对学术独立的强调与追求,以康氏为中心的叙事模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关键词】戊戌维新,康有为,叙事框架,政治,语境转换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02-0033-08
陈寅恪对戊戌维新曾有所论述,称“当时之言变法者,盖有不同之二源,未可混一论之也”,其一为“历验世务欲借镜西国以变神州旧法者”,如“湘阴郭筠仙侍郎嵩焘”以及陈宝箴等;其一为“南海康先生治今文公羊之学,附会孔子改制以言变法”。①康有为作为戊戌维新的重要参与者,以其为中心叙述这段历史自有其学术价值。然而,自梁启超在最早对戊戌维新从整体上进行描述的《戊戌政变记》中,构建了以康有为为中心的戊戌维新叙事框架后,后世史家基本都自觉或不自觉的沿用,并逐渐形成以康有为为中心的经典阐释体系,康氏之变法形象也通过“层累的”文本构建逐渐饱满高大。而作为变法另一源头的“历验世务欲借镜西国以变神州旧法者”如张之洞等人,则长期处于反面或从属地位,其作用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近十余年才逐渐得到关注。此种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其背后渗透着政治、近代史学科自身发展及近代以来激进思潮等因素的影响。英国历史学家卡尔所说历史“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是“过去的事件跟前进中出现的将来的目标之间的对话”,②似为一直以来维新变法研究的写照。
维新变法夭折后不少著述对其皆有记载描述,其中较完整专门的大体有《戊政变记》《戊戌履霜录》《清廷戊戌朝变记》等。③作为“当代人”撰写的“当代史”,④通过对这三个文本的解读,可知时人对康有为及戊戌维新的认识不尽相同。
梁启超所撰《戊戌政变记》系第一部对戊戌维新从整体上进行描述的著作。梁氏追随老师康有为全程参与了变法,倡言变法影响甚大,世人以“康梁”并称。在《戊戌政变记》中他详细叙述了维新变法的全过程,康有为如何因力主变法而受光绪帝赏识并一跃而为其倚重之能臣,慈禧太后如何处心积虑谋废光绪帝发动政变等。被认为是“建立了一个以康有为为领袖和主线的戊戌维新运动宏观叙述框架”并为后世所沿用,奠定了以康有为为中心的戊戌维新史实构建的基础,①可谓是以康氏为中心戊戌维新史实构建之渊薮。苏继祖辑录的《清廷戊戌朝变记》也对戊戌维新持肯定态度,但对部分问题的认识与梁启超有所不同。其一是查其全文苏继祖强调了翁同、张荫恒、张之洞等人在维新变法中的作用,以及荣禄、刚毅等人对变法的阻挠,并未对康有为等人做特别的强调,亦未将康有为当做核心人物对待;其二是苏继祖认为“然推之太后之心,未必不愿皇上能励精图治也,未必不愿天下财富民强也,至法当变不当变,未必有成见在胸也”,②并且提到“正月,康初上之书,上呈于太后,太后亦为之动……变法调理,曾有懿旨焉”,③这与梁启超认为慈禧太后极端顽固守旧,阻挠变法截然不同;其三是苏继祖将政变原因归结为守旧大臣在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间挑拨离间,他们“假公济私,群相纠合,以谮诬我皇上于素有嫌隙之皇太后前。以结党密谋,将不利颐和园,激太后之怒;以变乱成法,众心不服,悚太后之听;以联外夷,惑邪说,动太后乡疑惧”,④以致“祸起萧墙”,发生政变,这又与梁启超认为慈禧太后对光绪帝“久蓄废立之志”迥异。胡思敬的《戊戌履霜录》亦较详细地记载了维新变法,但对戊戌维新及康有为持批判态度,他认为:“一二行险侥幸之徒,托名忠爱,鼓煽公卿;于是李端菜言学,荣禄、胡言兵,翁和议设昭信股票,新政始萌芽矣。”⑤其中对康有为尤为敌视,称其“素行不检,颇干予外事,阴持大吏短长,粤人挪手咤骂比之邪匪”,⑥且设“康有为构乱始末”专章详叙其“乱政”过程,对康氏之贬辱、攻击随处可见。同时,他也揭露了康有为狂妄自负的个性和不少朝野人士对其失之孟浪行为的反感,如“或传其字长素,盖以素王自比,争呼圣人揶揄之,有为益喜自负”,⑦“御史安维峻见其书,大恶之,密具书纠参”,⑧“至上海,立强学分会,遣使四方游说,湖广总督张之洞,辇金助之,附者渐众。所出月报,不用国号,以孔子降生纪年,之洞不悦,有责言”,⑨“其疏发明兼弱、攻昧、取乱、侮亡四说,末斥帝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总署得疏,大惊,指其疵,令删汰以进”⑩诸如等等,认为他“虽名诡谲,其借以煽动流俗,不外勤请竭,结设党,卒亦无他技能”。{11}
从上面可以看出在“当代人”撰写的“当代史”中,对康有为及维新变法若干关键问题的认识不尽相同,并未都将康有为当做维新变法的领导人,对其评价亦是褒贬不一。这种现象的出现与著者个人政治立场或处境的迥异有着莫大的关系。梁启超在戊戌政变后遭清廷通缉被迫流亡日本,《戊戌政变记》正值其流亡日本期间所撰,当时国内盛传康有为“结党谋徙置太后事。盖先欲剪太后党羽,故撰密旨,令袁世凯擒荣禄,即以新军入都移宫。袁不从,以告荣禄。荣密奏太后。太后震怒”,{12}故而遭到缉捕。梁启超作为康党中最重要的成员,在其政治盟友惨遭杀害,舆论上亦处被动之际,为了争取外援、反击舆论攻击、推脱在政变中的责任、洗刷罪名和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13}故而将康有为塑造成力主变法却惨遭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迫害的维新变法领导者的光辉形象。“戊戌六君子”之一杨锐系辑录《清廷戊戌朝变记》的苏继祖之“外舅”,该记系由苏继祖在戊戌年间于杨锐之子杨思永处抄录,此后由于各种原因逾二十余年才出版,故而该书不可避免地对戊戌维新持肯定态度。当时杨思永说“先父殉难,中朝外人,言者莫衷一是,此记纪月书日,默采精搜,至真且确,细读之,自知底蕴,无烦不肖泣述也”,①且其文中多次为光绪帝、杨锐等人为国家富强锐意变法,却被“污蔑”为谋害慈禧太后鸣不平,②作为被“冤杀”的杨锐的后人,他更多的是要为父亲正名,并未对慈禧太后持以敌意。撰写《戊戌履霜录》的胡思敬则是清末政坛上著名的保守派人物,反对戊戌变法、抵制立宪,清亡之后又以遗老自居参与过张勋复辟,故而对维新变法及康有为持批判态度,《戊戌履霜录》则是其一贯之保守思想在戊戌维新上的反映。然而,其對康有为的冷眼旁观亦有其独到之处,代表了部分人士对康氏之看法。
然而,自清廷于1901年实行新政以来,不少举措“实际并没有超出百日维新的范围,不过把百日的时间延长到五年,或把戊戌的一件命令,分作几次颁下罢了”,“其有超出戊戌维新的范围的,都是百日以内想做而尚未的”,③至于康梁等人大力宣传的宪政主张已经蔚然成为潮流,为梁启超所构建的以康氏为中心的叙事框架得到广泛认同提供了土壤。胡思敬固然仍对戊戌维新及康有为竭尽诋毁(其著作于1913年刊印),但在舆论界基本肯定维新变法及康有为时,他的这种做法恰恰强化了康氏在维新变法中的核心地位(恐怕这是他没想到的),他在著述中对康有为不足的揭露则亦易被人忽略。同样,在此背景下苏著《清廷戊戌朝变记》与《戊戌政变记》中的不同,也常被后世学者所忽略,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维新变法期间传入的进化论思想,对康有为领导者形象的塑造,及其在戊戌维新叙事中核心地位的强化有重要影响。当严复将进化论思想介绍入中国后影响甚巨,蔡元培曾说“五十年来,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侯关严复为第一”,“自此书出后,‘物竞‘争存‘优胜劣败,成为人人的口头禅”。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发展理论使人们认识到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史学界也突破循环史观的既有认识形成进化史观。如顾颉刚曾说:“到了新史观输入以后,人们才知道历史是进化的,后世的文明远过于古代,这整个改变了国人对于历史的观念。”⑤梁启超也曾说:“中国数千年学术之大体,大抵皆取保守主义,以为文明世界在于古时,日趋而日下”,而在进化观的指导下才“以为文明世界,在于他日,日进而日盛”。⑥正是在新兴的进化史观的指导下,梁启超认为近代中国思想界在对中国不足的认识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在第二期,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严复等辈,都是新思想界勇士,立在阵头最前的一排”,而被部分学者认为拿出《劝学篇》作为维新运动指导思想的张之洞,⑦则被认为“在第二期前半,依然算是提倡风气的一个人,到了后半,居然成了老朽思想的代表了”。⑧“进化史观”顾名思义即认为历史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向“前”发展演进的。在经过清末立宪思潮洗礼过的人们看来,维新变法期间提出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的康梁,自然要比主张“中体西用”的张之洞等人更能代表“前”。既然康梁等人更能代表社会发展的趋向,于是乎在进化史观的指导下作为当时“立在阵头最前的一排”的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新思想界勇士”,也就自然成为后世学者关注的重点,同样主张变法的翁同、张荫恒等人成了陪衬,至于慈禧太后、荣禄等“顽固派”和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则被直接打入另类,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势力,在此背景下以康氏为中心记叙维新变法更是理所当然。中国近代史早期的通史著作基本皆以此史观为指导,同时由于近代史作为新兴学科,当时对其并不重视,“近代史中的史实,离开我们的时代最近,与我们的关系最密切;就理论上而言,似应最受我们的重视”,“但是我国的史学界,却嗜古成癖,注意上古史而忽视近代史”,①故而研究不足,早期的近代史著述一般都非常简略。在这些简略的著述中,有关戊戌维新的内容基本完全按照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如孟世杰1926年版的《中国最近世史》中,虽然“列出专章进行详细介绍的重视,但他基本上是根据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照抄康有为的奏折和《光绪政要》,只是史料的堆砌,而缺乏分析和评论”;②李泰著《中国最近世史》中所载戊戌变法事宜,无论从内容上看还是从思想性上看,基本上都采用梁氏《戊戌政变记》所载,文中注释也都全引自《戊戌政变记》;③高博彦著《中国近百年史纲要》认为“甲午战后,我国国势益形颓危。忧时之士,乃有变法图强之主张……君宪派,康有为为之魁”,④诸如等等,不胜枚举。
自进化史观成为指导近代史研究的重要理论方法后,在逐步发展过程中形成“近代化叙事模式”。⑤蒋廷黻在撰写构建了“近代化叙事模式”的《中国近代史》时正值艰难抗战时期,在“抗战救国”这一时代主题下,以蒋廷黻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中国未来的出路在于必须实现近代化,他说:“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⑥再者他还认为“甲午之战是高度西洋化近代化之日本战胜了低度西洋化近代化之中国”。⑦蒋廷黻将中国近代史归纳为“中国为摆脱外国侵略而向对手学习”的历史,认为国人曾先后提出四个“救国救民”的方案,即“自强运动”“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拳匪运动”和“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而这几个方案中除“拳匪运动”外都是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方案,而“拳匪运动”的失败恰也说明反对“西洋化”、近代化是行不通的。在此框架下蒋廷黻将维新变法解读为“主旨是要变更政治制度,其最后目的是要改君主立宪”,认为“变法运动无疑的是比自强运动更加西洋化近代化”,⑧认为康有为“提出一个伟大的方案,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其文章是我们所佩服的,其论调正合乎我们的胃口”。⑨在蒋廷黻构建并在1949年以前居于主导地位的“近代化叙事模式”中,维新运动又具有了追求实现近代化的意义,并成为近代国人以实现近代化为主线的,环环相扣、步步递进的救国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康有为也从“新思想界勇士”成为近代中国实现近代化的典型人物,维新变法领导者的形象也更加高大。在“近代化叙事模式”下,维新变法及康有为等人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抬高且被固化,在此体系下若要对康有为及以其为中心的叙事框架表示质疑或否定,动摇其地位实非易事。因此,在“近代化叙事模式”下康有为的地位和作用得到空前的巩固,同时也强化了以其为中心的戊戌维新史实构建。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部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观察中国社会、研究中国历史,在近代史方面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革命话语体系。其基本内涵即“一个主线”(以阶级斗争为主线)、“两个过程”“三次革命高潮”“八大事件”。虽然革命话语体系早已饱受批判,但若考察其产生之时代背景对其“了解之同情”也许就更多些。“20世纪的中国以‘革命的多而频繁著称”,“可以说,20世纪中国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革命,很多通史或教科书也都捕捉到这一主线”,①“1920年代开始,革命成为多个政党的共同诉求……革命不仅为多数党派所认同,也为多数无党派的知识分子所信奉,而且迅速形成一种普遍观念,认为革命是救亡图存、解决内忧外患的根本手段。革命高于一切,革命受到崇拜”。②就算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革命也一直是美国汉学界历史解释的范式,近代中国史都是以革命史为中心写的,据此来解释、批判其他历史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革命也被按照其成就被正面评价。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在知识分子中备受欢迎。④在“革命”蔚然成风的语境中,马克思主义者以“革命”为指导解读中国近代史亦情理之中,虽然不同政党、阶层以及个体所理解的“革命”并不相同。在革命话语体系下,从“20世纪中国最早运用唯物史观撰写的一部完整的中国近代通史著作”⑤——李鼎声著《中国近代史》认为康有为“的确是比较带有资产阶级意识的智识分子与新官僚的代表”,⑥戊戌维新具有“资产阶级意识之改革运动”⑦性质始,在不断的演绎和构建中其所具有的资产阶级性质日益明显。范文澜著《中国近代史》中认为戊戌维新具有“改良主义的民权运动”⑧的性质,1953年翦伯赞等人主编的《戊戌变法》资料丛刊中则直接说:“他们企图运用政权的力量……并从而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⑨苑书义的《中国近代史新编》也将康梁等人称为“资产阶级改良派”,⑩说戊戌维新“是‘维资本主义之‘新”;{11}汤志钧的《戊戌变法史》虽然精于具体史实之考证,但在阐释戊戌变法时仍说:“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社会力量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才出现了康有为所领导的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12}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维新变法中,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理所当然成为变法的领导者和核心。在此背景下有关戊戌维新著述几乎都以康有为为中心展開,对其迭次上书、著书讲说、创办报刊、设立学会等举动生动的描摹使得其维新变法领导者形象更加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