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曾经读过一篇魏书生的文章《谈课堂教学》,在文章中他用简明的语言,具体的事例,以“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的艺术”、“学科中渗透德育的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艺术”“六步骤课堂教学艺术”等几个版块,深入浅出地将他一路走来的思索和心声娓娓道来。这本书,我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几遍,反思起来,我之所以爱读这本书,就是因为他的教学艺术,他在课堂上,不仅是用爱的真谛来点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自己的真情来感染孩子,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塑造孩子。他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课堂,像磁石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与学习的关系。通过对魏书生老师教育思想的学习和领悟,让我深深的懂得了兴趣在人的学习、工作及一切活动中起着动力作用,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实如此,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就能自觉地克服困难,集中注意,强化记忆,活跃思维,促进学习活动有效地开展。如果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就使他想深入学习。这时他就会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就是“我要学”,而不是老师、父母“要我学”了。他就会兴致勃勃、深入地掌握这些知识,学习的效果好,耗費的精力也少。资料统计表明,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功因素之一,首先就是他们对所研究的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教师要在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多下工夫,而不是单一的灌输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要让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收获。那么如何来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摆在我们每位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我们先来分析学生厌学的原因。一般来说,学生对某门学科不感兴趣有如下一些原因:
1.学习基础不好
这是恶性循环的结果:基础不好必然得不到好的成绩;成绩不好,会导致学习兴趣的丧失;没有学习兴趣,势必降低学习效率,使基础更加不牢固。如此循环往复,必然使不感兴趣的学科越来越差,而成绩越差则兴趣越低。
2.“学了没用”
有些学生感到英语学了没用,既不能解决眼下的问题,又对自己将来的“前途”也没有什么意义,因此打不起精神来,往往以“得过且过”宽慰自己,结果成绩变得连“过得去”也难以维持。
3.教师的教学方法死板,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
找到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在魏书生老师教育思想的感召下,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1)每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他们家庭环境、学习基础、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学生学习成绩上、学习兴趣上及思维观念上的差异。因此,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注意引导和挖掘他们的潜力,肯定并发展他们的长处。一方面要根据学生起点的不同学习区别对待,特别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要降低教学难度,经常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避免自暴自弃。另一方面,要及时发现并培养学生的闪光点,以此为切入点,促进学生形成进取心。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教师要对每个学生拥有同样的爱心,最大限度地推动学生在自身基础上不断进步。
(2)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我们许多学生学习成绩差、对学习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失败太多,成功太少。教师如果能多为学生在学习中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给予鼓励,帮助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力所能及的近期目标,让孩子发现和体会到学习与创造过程的乐趣,从而在这种乐趣的激励下,更好地自觉地学习,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
“兴趣不是学习的先决条件,而是学习的产物,是良好的教学的必然产物。”学习是最需要自主的行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拥有自己的主观意志,教师必须适应他们合理的主观意志,也就是儿童的天性。最佳的教学的确不是依靠教师的出色地教,而是靠学生自主地学。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内容托付给学生。教育最终不是为了发展教师的聪明,而是要通过教师,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启发他们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