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做素材,源泉活水来

2014-04-08 01:37程海涛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26期
关键词:课本梦想课文

现在的学生写作文,往往将视线过多的投放在课本之外的视野里,结果是放之大海,收获甚微,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学生们没有将学过的课本放在心上。其实,课本是教育专家苦心孤诣的成果,内容涉及历史、人文、科学、立身、品行等方方面面,有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课本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宝库。对于学生而言,能用好课本,从课本中学会引用写作的“活水”,对学生来说是事半功倍、可望而可即的事。

一、素材积累与课堂授课紧密相连

学习新课文前,就布置好课前预习:能从今天学习的课文中提取哪些“为我所用”有价值材料,要在预习课文时读出感悟,读出新意,并将自己的感悟与新意写成随笔,来供大家交流讨论验证。比如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时学生在《人一定要有梦想》中写道:梦想是生命的织锦。人没有了梦想,也就是生命力完全衰竭的时候。没有梦想的生活是暗淡的、贫乏的、空虚的。对生活的热情期望、勇敢追求和执着信念,作为青春的遗产留在心中。因此,人一定要有梦想,并且要为之不断努力。从美国追求平等权利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到我国古代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再到近代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以天下为己任”都告诉我们,成功背后都有梦想的支撑。

比如学习《报任安书》时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到:司马迁握着那杆沉甸甸的铁笔走来。他那依然矫健的身姿,依然从容的步履,丝毫没有带着对那次人生转折的沧桑与苦痛,他轻轻耳语:“是转折赐予了我勇气。”有些惊讶,那种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屈辱竟没能在他身上留下一点痕迹?不,留下了,留下了灿烂辉煌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我明白了,如若没有转折,司马迁恐怕还不知道自己修史的决心竟有如此之大,是转折赐予了他执著。转折是如此神奇。

从以上例子来看,课本中写作素材的积累应当是贯穿于整个课堂中,如果抓住有利的时机,适时点拨,就会将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的变成写作素材的积累过程,从而有效的矫正学生“无米下锅”的惰性认识。

二、素材整理与高分作文紧密相连

如果留心学生优秀习作及高考优秀作文中的材料来源,就会发现不少都取之于语文教材。这些文章深入挖掘文本素材的思想内涵,构思独特,文采斐然,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充分显示了其扎实的语文素养和令人惊叹的创造智慧。不少考生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拿来主义”的方法,把教材的内容加以处理变成了自己的东西。我们把这些在高三学生心中极具权威性的高考满分作文,定期印发,既为学生考场作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又便于激发学生摹写的兴趣。

因此,平时必须有目的地对纷繁的内容进行有序的归纳整理。为了方便学生整理、记忆,可以把教材里面的名篇名言名句,主要内容以及典故事例等大致归类,略举如下:

(1)表现坚守气节的。如《滕王阁序》中“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另外如文天祥、左光斗、史可法、岳飞、辛弃疾、陆游等出自课文的人物事例。

(2)表现乐观、豁达的。如苏轼《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3)表现逆境中奋起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呂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4)表现珍爱生命、积极进取的。如海伦?凯勒、霍金。

三、素材运用与方法点拨紧密相连

现在我们在处理苏教版教材时,《唐诗宋词选读》是老师们处理的重点,其实,引用诗词名句是学生作文的一个好传统,也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方法。恰当的引用既能丰富文章的内容,又能增添文章风采,提升写作文化品位。如一篇《面对大海》的文章中写到:海与大海不同。河流缓缓流淌,如老聃的“清静微妙,守玄抱一”;而大海变化万千,如庄周的”洞达而放逸”。海水的磅礴之势,海水的傲视天下,海水的宁静微澜——面对这样的海,我听到的是孟德的“烈士墓年,壮心不已”;我看到的是太白的“孤帆一片日边来”;我想到的是子寿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海在历史的进程中闪着文学的光,并且这片光芒不是仅有亮度上的耀眼,更是有色彩上的炫目。

在一篇《有一种美丽叫放弃》的文章中这样写到:十三四岁时爱上了诗歌,常常手执一本古诗词,漫步于校园的林荫小道,抑扬顿挫地诵着那些或浮华或淳朴的词句,沉浸于表象的忧伤或感动。然而随着经历的越来越多,终于在那些铅墨之后,闻到了诗人散发出的灵与魂,是高洁、淳朴或不羁。也在无数的执着与追求中迷恋上了一种叫做放弃的美丽。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放弃世俗的繁华与喧嚣而获得的感悟自然的美丽。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放弃对生的留恋而获得的风骨与气节的美丽。

在一篇《学会忘记》的文章中写到:李商隐该去叹息,佳人知己不复,只留回忆空成惘然;刘永该去叹息,亲朋远去,纵有满腔风情却不知向何人诉说;白居易该去叹息,不知奉宣室是何年,只能在琵琶声中泪满青襟;李后主该去叹息,雕栏玉砌空在国都皇城,满腔怨恨无奈随流水东流。从此,他们的生活便暗淡无光,每日饮酒赋诗,蹉跎岁月。他们都忘了一句话: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应该学会忘记。

这几段文字里有相当多教材里的内容,如果在平时作文时尝试着运用课文材料,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使写作内涵更丰富,从而增强作文的表现力。

以上是我在进行课本素材积累时运用的一些具体做法,如果日常教学中,教师能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整理积累课本里的材料,并在写作之中尝试就地取材,这样读写结合既解除学生“无米”之忧,又可以使写作内容更加丰富,从而真正将素材积累落到实处。

作者简介:程海涛(1977-),男,聊城大学文学院2011级在职研究生。烟台莱阳人,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课本梦想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梦想
背课文
梦想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