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新军
科学课是一门实验新课程,它是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的问题。上好这一门课,我有几点体会:
一、找准切入点
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探究;有探究,才能发现和进步。人类认识科学和掌握科学的规律,决定了《科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必须从问题入手,这也是科学教学的一大特点。切入点就是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作好一件事的主要因素,只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对探究的事物或现象感兴趣,就能激发他们探究的潜能。例如,在上《哪杯水多》时,我在桌子上摆了4杯(杯形不同)不同的水,介绍给学生:老师搜集了四杯水,它们中有我们母亲河黄河的水,有濒临我市的渤海的水,有流经我们附近的小清河的水,有同学们常喝的汽水,怎样区分它们呢?请小组想一个简单快速的分辨办法,给四杯水分别贴上标签。这从生活中、从学生身边精心选取的四杯水,一经展现,无疑像是入水的巨石,在学生中激起了兴趣的涟漪。贴完标签后,我继而提出问题:请你们认真观察一下,这四杯水,哪杯水多,哪杯水少呢?不一会,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提出自己的猜想:
——汽水多。
——海水多。
——小清河的水多。
——黄河水多。
——一样多。
再比如在《物体的沉浮现象》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实验材料,有橡皮、小刀、玻璃球、泡沫、小木块、小石头等、当学生看到这么多好玩的东西时,就会有一种探究的欲望,借此教师提出:你能大胆的猜测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到水底吗?这时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为进一步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敝开学生的思维
在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后,要加强对学生头脑思维的“轰炸”,
让学生的思维彻底地活跃起来,开发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还是以《哪杯水多》为例,当学生出现各种猜测时,我就趁热打铁马上提出:到底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你能想办法证实一下吗?一种“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就此开展,学生积极讨论起来。
——把四个杯子里的水分别到入同一个杯子,然后再用尺子测量水的高度。
——找四个注射器分别把水抽掉,比抽水的次数。
——用量筒测量。
——用秤测量。
——把四杯水用同样的速度到掉比时间。
又例如在进行《物体的浮沉现象》时,当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物体浮在水面上是受到了浮力的作用时,教师进一步启发:你能想办法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入水底,让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吗?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把水罐入气球里,气球就沉下去了;有的把钉子放在泡沫板上,钉子就浮在水面上了;还有的学生说给玻璃球做个救生圈,它就能浮起来了……学生们的思维的火花被点燃,异常活跃。
三、让学生动手试一试
科学课的教学要重在“动手做”,必须让学生从“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入手,让学生亲自去种、亲自去养、亲自去观察、测量、记录、整理数据、做总结报告、讨论交流,自我评价……只有让他们“亲自”做了,才能真的做到“以培养素养为宗旨”,为他们开发学习资源和器材,给他们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去“七搞八搞”“真刀真枪地搞科学”。例如:在上《哪杯水多》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研究方法,亲自动手测量一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还有在上《物体的浮沉现象》时,当学生看到那么多实验材料时,他们一定非常想亲自动手试一试,我就开展小比赛,看谁玩得花样多。同学们就积极动脑、实验,在玩中、试中发现了问题,锻炼了思维。
四、用心呵護我们的学生
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当他们想出了方法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如果能得到老师的表扬,那自信心就更强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善于观察学生的变化,对学生的进步要及时肯定,通过多种评价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学会与人合作等等,让我们时刻为学生感叹。我们的评价应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将学生、教师、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教师除了引导性评价外,应放手让学生进行自由活泼的自我评价,并让他们从不同方面、多项内容上评价。评价方法可以是个人自我评价,也可以互评,也可以他评。评价的内容可以是作业、小结、活动设计方案、过程记录、活动成果、研究报告、自编故事和制作等等。只有教师的用心呵护,才能引出评价的好效果。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让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让他们都拥有一双能“点金成石”的手指。在整个教学中,对他们研究过程的准确性,结果表述的严密性,解释的科学性等等,不必过分要求,只要他做了,经历了,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的干了,他们就会在科学素养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我们所追求的是他的“真情实感”的亲身体验,而不像旧教材那样“照本宣科”,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是21世纪科学教育应教给学生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