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桂英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与自信心。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使学生不把作文看成“苦差”而当成“乐事”,一定要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消除小学生“作文难”心理障碍的最佳方法,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出学生的写作动机,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一、贴近生活,让学生有写作的兴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是生活的主角,他们参与创造生活、体验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给他们提供大量的习作素材。我鼓励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自由练笔,不在字数、具体内容上作硬性规定。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的就记。一句两句也可以写,几百个字也可以写,不必强拉长,也不硬缩短。学生有了表达的自由,写作的热情才能高涨。然后,我还组织评比活动,公布那些写得有进步的学生名单。这样,既满足其表现欲,又能让学生认识到生活是美好的、丰富的、有趣的,从而通过观察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学生喜欢游戏,喜爱活动,尤其热衷于具有新意的游戏。抓住这一点,我们用迁移原理,把学生的兴趣中心引向写作。如写《记一次有趣的课外活动》,我先带领学生去“拔河”,把学生的兴趣引向高潮,当学生的情绪处于亢奋状态时,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绳子的变化,拔河者面部表情的不同,围观人的状态等。这样学生亲身感受,亲眼目睹,写出来就得心应手,形象生动感人。“绳子像两只小鸡在争蚯蚓一样拉过来拉过去。”“脸涨得像煮熟的虾一样红”这样的佳句就出来了。
二、注重积累,让学生有写作的源泉
有的同学说,我是很注重观察生活,比如写“校园”,我知道要写操场,写花坛,写树木,写教学大楼,但我不知如何下笔,有“江郎才尽”的感觉,这说明平时不够注意积累材料。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会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现在有不少学生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因此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会迁移,并灵活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才能“妙笔生花”,得心应手,如泉之涌,滔滔而来。于是,我在平常的教学中,特别注意学生的日常积累,专门让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记录本,记录本分三部分来完成,一部分是阅读的时间、书目及作者;二部分是摘录阅读中让你感动的词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阅读的主要内容;三部分是要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一开始,为了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我只要求学生一学期至少读一本书,但每周必须完成记录本的三部分内容,学生的心得也没有做任何限制,哪怕只有一句话,只要是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我都及时予以鼓励,慢慢地,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自己的心得也越来越丰盈,即使有的学生阅读的是同一本书,他们的感受也迥然不同,而且渐渐我也发现他们读的已经不再是什么作文书之类的了,而是文学名著呢。
三、提供范文,让学生模仿写作技巧
以优秀范文引路,使学生在模仿中不断走向创造。在教学中,我总要引导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更重要的是要懂得这篇文章作者是如何写的。如在教学老舍先生的《草原》时,学生感受到作者充分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突出了草原的美丽;并让学生体会到在描写草原自然风光时作者用了两种方法来抒情:一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作者初入草原时,对一切都感到新奇,产生了兴奋、喜悦之情,因而直抒其情:“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二是借物抒情,借草原上静立不动的骏马、大牛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学生理解了可以用这样的表现手法来描写景物,也为自己的习作找到了方向,此时再来写一处自己熟悉的美景也自然得心应手了。当然,模仿绝对不是生搬硬套或抄袭,教师在指导学生模仿时一定要讲清楚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四、体验成功,让学生有写作的动力
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现,十次表现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就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还要为学生创造一次表现成功的机会。一次作文后,我有时没有把讲评作文放在下一周而是在作文后的每一天上午晨会课时抽出五至十分钟,让学生把自己作文或作文中最满意的部分读给全班同学听。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胆子越来越大,声音越来越响亮,读得越来越有感情。在听的过程中,越来越懂得尊重别人,认真听别人朗读,并从中发现别人的优点。既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又相互启发,慢慢悟出了写作的窍门,提高了写作水平。在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多提优点,少提或不提缺点,这样既不打击学生的写作热情,又让学生从小懂得欣赏别人,取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短处,提高了学生的修改能力。教师适时以赞扬的语气对学生的习作表示赏识,让学生体验习作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