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大学生心理链条变异的社会基础

2014-04-08 23:51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特质英语专业心态

李 琳

(石河子大学 外语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

英语专业大学生心理链条变异与其他社会同龄人的心态有着巨大的心理反差,其专业的工具性、视角的广域性、思维的易变性、涉猎的重叠性,引发了对事、对人、对环境、对前途的憧憬,引发了本土文化和舶来文化的有机融合,实然地形成多重思维、变异思维、权宜思维。诚然,思维的跳跃模式触发“顶层设计”,常理而言,其思维和行为在常态下的偏移度降低抑或升高而游动,然而,由于路径采用“漏斗理论”和现实采用普适性的“渗透理论”,疑惑性的结果打破了设定的愿景,往往处于茫然的境地而不能自拔。

一、模式与反思

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使“后发赶超”人才脱颖而出的动力源泉,我国的前教育时代,基本处于普适性增量的应试教育阶段;而我国后现代教育时代的主要标志是:由普适性增量的应试性发展模式转变为多层次、满足不同行业社会需求的理性增值的发展态势,或者说,现代教育首要考量的条件是“增值”而后才能涉及需求性“增量”。具体而言,学历层次的多元化并存与社会的需求的专业相互匹配;换言之,各高校专业的设定和需求容量的大小是依社会人才的需求量、依社会的发展速度、依国际贸易的规模、依科技实业的创新水平、依潜质发挥的环境、依硬件建设资源的整合、依国际人才的复合性流动等综合因素而上下波动的;由此不难看出,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人才需求是在低水平的层面上维系缓慢发展要素的;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人才需求是以市场竞争为前提、社会增值创新为目标、人才价值的衡定以社会价值为换算标准,因为,只有被社会专业、行业认可或被社会多元结构群体认同或被科技时代反复证实后,才会被以人才价值的标准被社会所固定。

二、心态与异化

英语专业大学生心态分为普适的心态和特质的心态;不变的中性心态在社会心理现象是极为少见的。由于社会发展瞬息变幻、加之市场经济的全球化,触发了人才需求欲望的迅速升级、大学本科教育已经成为在社会上立足门槛的初始教育,大学生普适的心态向特质的心态的异化就显得顺理成章,而相对不变的中性心态的裂变,在激烈的抉择中由固态转变为动态。从一般心理学意义上论,大学生普适的心态表现为:个人发展前景的迷茫性、社会发展的超前性与知识导入的局限性相互冲突形成矛盾心态;扎实的基础性习练与应对社会人才的选择标准相互交替形成调控心态和导向心态;规避或漠视社会发展中对人才的定位形成规避心态和滞后心态;英语专业的社会择业的局限性和竞争的博弈性导致了将英语为基础选录新专业为突破口的抉择心态及应变心态。英语专业大学生特质心态的行为解析:“社会认知范式”[1]被外界强迫各异的接受,与之而动的则是泯灭普适心态、强化个性认同心态;社会表征反映的个体人才“价值逻辑路径”维系着与社会行进中创新心态的对接;普适的心态个体既强调过程更重视结果;特质心态的独立个体只关注行为结果,而常常忽略达到目标结果的过程;具有特质心态的英语专业大学生,鉴于跳跃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契合性思维的作用,调整心态的频率、捕捉机遇的本领、联动现实的能力体现出超常规、跨越式的思辨模式,毋庸置疑,特质心态群体的社会存留量是社会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奇特琵琶”;英语专业的工具性的辅助特质与延伸或拓展其他主体专业的潜质勾勒出个体价值覆盖社会价值的基础雏形。对英语专业大学生“中性心态”的研究,旨在于:摸清底数、分析诱因、宏观引导、微观调控。

按心态层级划分“特质心态”为第一层级具有强烈的“危机心态”,路径选择正确,创新能力的潜质突出;“普适心态”属第二层级具有专业的一般适应能力,热衷于基础知识的习得,知识结构完整、刻意追求知识体系的构建(阅读的领域宽泛、语法应用准确、听、说、读、写、译水平均衡)。“中性心态”为第三层级的底端,即没有“特质心态”的创新力,更或缺“普适心态”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因此,“中性心态”的集合特征表现为:边享受边学习,在享受中学习;由于动力不足、价值目标模糊,实然在学习中备受煎熬,直言不讳,该心态行为人知识的习得以换取“文凭”为宗旨目标。在现实中“中性心态”的英语专业大学生虽不占主流,但“自我(self)为中心”[2]108的思潮将大学教育或局部学习的“气场”弱化、侵蚀,对“特质心态”和“普适心态”群体的影响度是决然不可忽视的。“后现代主义学派”反对直接进步的价值观,提倡多元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在社会关系领域中拒绝一切普遍主义的社会方案,主张社会关系中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兼容性[2]112。

三、教育“危机”与“顶层设计”

教育“危机”的现实性告诉人们:普适性教育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然而,每年600万的本科毕业生以及全国一个循环教育周期四年本科学生的在校量总和即2400万的存量与社会人才的需求量的饱和状态的表征,应然性地反馈出:国民的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与创新人才的极度短缺所形成的反差共存。联系我国教育实际,大学英语教育的“顶层设计”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大学英语教育是否是“工具主义”的代名词,回答肯定是“否”,只是因为,“工具主义”是“方法论”的前提和基础,方法论的应用和解题是关乎“顶层设计”的“尤物”。诚然,独立的大学英语语言学类教育,表面凸显出中西文化差异性的鉴别,实质是诠释了不同文化体系的融合点及交融点;从涉猎的范畴角度而言,大学英语语言学类教育非狭义的英国现代文学、英国文学语法、英国古典文学史、英国哲学史等;从经验主义的取向和实证主义倾向这种“泛极端化”或“泛简单化”的注释,背离或覆盖当今社会“以个人为主体”相互关联的“群体”被视为一个完整的“精神实体”;把“地球村”为单位的社会视为一个“物质实体”;经验或实证是精神实体借以反映、描述和认识物质实体的“中介元素”[2]109。

综上,现代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顶层设计”无外乎两个趋向,一是学术性或理论性。即英语渊源、语法规律、文学作品、发展趋向的理性研究;二是应用性或实践性。即舶来及翻译、普及与教学、应用与会话。不仅如此,英语作为国际通用交流语言及文化传播的主渠道,其涉猎的范围覆盖于各类知识系统的全部,也就是说,借助英语习得的视窗或桥梁,向其他专业知识体系延伸,大学英语教育方向性的轮廓已经凸显出以基础英语为先导、以其他学科知识体系为构筑的捆绑式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更替或升级,诱发了大学英语教育习得者的心理模式的转型。具体表现为:单一的思维模式向多维的思维模式转变;独立的心智向辐射的心智转变;追逐个体价值向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融合、共进转变;维护本土文化传统向涉猎异域文化转变;坚守个性(个人尊严、个人潜能、个人价值)向契合需求转变;短期工作目标向中期、长期目标转变;盲从决断向理性抉择转变。正如M.韦伯所说的那样:“只有在合理性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支配之下,才会产生经过推理证明的、数学的和理性实验的实证自然科学。”[2]110

[1]方文.欧洲社会心理学的成长历程[J].心理学报,2002(6):651-655.

[2]乐国安.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J].南开学报,2004(5)

猜你喜欢
特质英语专业心态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还是“看掐架”心态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