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期刊体制改革探讨

2014-04-08 23:46
衡水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新闻出版科技期刊论文

李 中 新

(山东农业大学 学报编辑部,山东 泰安 271018)

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1]19号)[1]之后,2012年7月30日中华人民和共和新闻出版总署颁布《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2],并要求年底改革完毕,但该“办法”引起了高校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强烈反响,反对之声不绝于耳[3].2013年 2月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并没有放弃对高校科技期刊改革的思考,特别提及了“迅速启动高校编辑部体制改革”和“建立精品期刊评价体系”的规划[4].在新闻出版总署的 2013年工作计划中也把高校科技期刊改革仍然列为工作重点[5].由此可见,尽管高校科技期刊改革存在着各方面的阻力,但从管理层面上而言,没有停止对期刊改革的思考和动员.2013年 3月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把新闻出版总署整合至“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随着 2009年因新闻出版改革荣获“中国改革十大年度人物”的末任署长柳斌杰的离任[6],是否学术期刊编辑部体制改革浅尝辄止尚无定论,但基于高校科技期刊现状和近期出台的改革目的、途径和办法,有必要对高校科技期刊体制改革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予以探讨和商榷.

1 高校期刊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我国期刊总数9 849种,其中科技期刊4 920种[7],各类高校所办科技期刊约2 500多种,约占全国期刊总数的1/4,其中大学学报1 700种左右,占高校期刊总数的67 %,平均每所高校1.26种[8]130,全国重点研究科技项目的 60 %,科技成果的 50 %出自高校;全国 75 %的科技论文出自高校,每年我国发表科技论文约38万—40万篇,其中60 %论文出自高校[9].高校科技期刊历经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发展期,“小散滥”的结构性弊端尤其突出.就期刊数量而言,我国仅次于美国,且有 10—20年赶超之势,但我国距离科技期刊强国还具有很大的差距,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创新能力、论文数量的迅速飙升,我国出版业逐渐呈现出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不相适应,与国际出版业发展更不适应的状况[10].试想,数十年之后我国作为第一经济强国、科技强国,而我国的科技成果传播依然依赖于国外的科技期刊平台,从民族感情和大国情结而言都是难以接受的窘境,未雨绸缪是摆在期刊出版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

值得庆幸的是我国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这种问题,并且制订了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改革部署.毫不讳言,期刊改革的任务是艰巨的,这也符合改革的历史规律.这种阻力来自各个方面,从管理体制上而言,高校期刊的主编大多由校领导兼任,其编辑部或期刊中心主任的行政级别也大多为处级,有的兼有高级职称,人称“三高”(级别高、职称高、年龄高),享受着事业单位的各项工资福利待遇,学校不同程度地提供基础设施和资金扶持,且大多期刊收取“版面费”以充实办刊和活动经费.绝大多数高校期刊的管理者具有责任感并能很好地履行职责,为期刊编辑队伍建设和发展恪尽职守,但也有部分高校期刊的管理者缺乏责任感和长远发展目标规划.从运行机制而言,高校期刊大多为季刊或双月刊,本校研究生的稿件足以满足期刊用稿要求,高枕无忧的工作方式,舒适安逸的工作环境,缺乏竞争和激励机制的管理体制,约定俗成的运行规律,造就了高校期刊缺乏创新,墨守陈规,不愿改变现状,更不会主动要求变革.

2 精品期刊的内涵和评价体系

充斥于各项改革方案中的不外乎打造“高、精、特、新”的“精品期刊”“权威期刊”“优秀期刊”等等,其目的就是提高期刊的质量,做大做强一批期刊,以期与国际著名期刊相抗衡.近期各种媒体也陆续报道了一些专家学者对国内学术期刊论文的斥责之声,甚至被界定为“垃圾论文”或者把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称为“把好纸变成废纸的工厂”.的确,目前学术期刊充斥着大量的“职称论文”“人情论文”“学术不端论文”,这类论文作者带着强烈的目的性,且缺乏论文写作研究的基础数据支撑和丰富的研究资料积累,只能闭门造车,甚至是东拼西凑,造假、抄袭、剽窃等,这样的学术论文被称作“文化垃圾”自然不过分,但什么样的期刊才能成为高质量的期刊始终没有全面诠释.

精品期刊或者高质量期刊的标准的确难以一言以蔽之,只能笼统定义为“精品期刊是指学术、技术水平和校编质量都臻于‘上品’的期刊,是实现了两个效益最佳结合的期刊,是受到读者欢迎和好评的期刊”[11],其实,每一个期刊出版单位不断为此而努力.就期刊的内涵而言,几乎各个学术期刊的征稿启事中都要求来稿“数据可靠、详实,推理正确,逻辑严密,实验具有可重复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论文的要求,也是对期刊质量的追求.总而言之就是要求论文具有“原创性、创新性、启发性”.原创性反映了作者的实验数据准确可靠;创新性避免论文抄袭、重复性研究;启发性要求论文对读者或社会具有一定的启迪或应用价值.前两者属于论文的基本属性,后者体现论文的价值和灵魂所在.一篇论文在具备基本属性的前提条件下,其使用价值可以是理论性的也可以是应用性的,可以是长篇大论也可能是只言片语,所以,论文的优劣既不能依据作者名气、职称、学历、单位等来判断[8]131,也不否认有些初次尝试科技论文写作的作者缺乏经验,实验材料组织和文字表达不明晰或不准确.一位优秀科技期刊编辑不仅是技艺精湛的雕塑师而且是主持公平正义维护科学严谨真实的判官;既能甘当铺路石,又是善于发现和点燃科技之光的伯乐.国际公认的优秀期刊《科学》和《自然》对期刊的定义从没有好高骛远.《科学》的办刊宗旨“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所设栏目不仅刊发研究论文,而且刊发科技新闻、综述、书评和分析等[12];《自然》也把自己界定为“为大众服务,为科学家的研究服务”[13]111,且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要求稿件的原创性和创新性.

我国对优秀期刊的界定往往以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为评价标准,中科院信息研究所历年数次评选我国百强科技期刊,中国知网也于 2012年首次评选我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期刊.尽管影响因子是判定期刊的国际公认方法,但该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不同的统计源期刊造成影响因子差别较大,中国知网也试图弥合这种差别,根据不同的统计期刊分别列出了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基础研究影响因子、技术影响因子等,但影响因子难以对科普类和应用型论文做出客观评价.探索建立综合全面、公平公正的期刊评价标准是摆在新闻出版管理机构和行业协会的课题.国内较大的期刊数据库,例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开发论文检索阅读之后的读者评价方法,期刊行业协会建立同行评议以及影响因子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值得新闻出版管理机构思考.

3 科技期刊的规模化与专业化的统一

国外期刊的发展大多呈现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嬗变过程,为此,新闻出版改革也大力提倡期刊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数字化.我国做得比较突出的中国科技出版集团拥有 200余家期刊,中华医学会也有100多期刊加盟,这些在国外已经被称为期刊出版“航空母舰”的集团仍然不能满足改革的愿景,似乎出版集团越大越好.我们在借鉴国外期刊发展经验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国外对期刊出版集团的规模化限制,避免造成行业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国其他行业内的独家垄断经营所造成的“霸王条款”和“分配不公”等社会现象值得新闻出版改革深思[14].

适度规模化有利于期刊资源富集,抱团取暖有利于增强与国外期刊的竞争力,规模化的同时建议进行行业整合或者重组,实现规模化与专业化统一,以缓解期刊同质化严重的问题.

专业化并不是未来期刊发展的唯一方向,而国外有影响力的期刊也不乏综合性期刊.对于科技期刊而言,专业化的发展只能让读者面更狭窄,期刊发行量很难有明显上升.综合性期刊能够吸引大众读者,例如《科学》和《自然》都有科普性文章,这样就扩大了读者群,提升了期刊的发行量.总之,专业化并不是灵丹妙药,确立办刊指导思想和经营意识才是期刊改革的方向.

4 科技期刊改革与管理职能转变

我国新闻出版改革制订了三步走的战略决策,目前进行到第二步收尾和第三步启动阶段,贯穿于改革过程的主旋律就是“企业化”.前两步改革应该说波澜不惊,毕竟参与改革的机构或组织多多少少都有进行市场化经营的经历.对于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事业单位出版机构改革,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都没有做足准备,更缺乏市场化的信心和勇气,但改革是大势所趋,为个人既得利益而摇旗呐喊毕竟不能改变前进的步伐.当面对即将到来的新闻出版改革的时候,作为期刊改革的执行者,您做好准备了吗?

国外期刊市场化基本成熟,在市场化运行环境中,期刊主管部门扮演什么角色呢?国外期刊市场化管理经验给出答案:市场化的管理主体是法律法规,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进行监管,利用基金或社会资助来调节[13]110.对于我国人情味浓厚的国情而言,依法管理不能放松,尽管还存在有法不依、权大于法的现象,但随着反腐倡廉和各项监督机制的健康运行,最终会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遗憾的是虽然即将进入新闻出版市场化,但法律法规并不健全,即使先行进行了改革,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很可能面临无法可依的局面.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出台后,着重强调了职能转变的功能,并表示强化社会组织参与政府管理,随之而来的是制约社会组织的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行业协会的职能强化之后,期刊的评优、评选、基金分配等如何能实现公平?而这些评价结果往往会导致期刊在市场化运行中占领先机.

5 正视现实,政策引导,先行试点,逐步推进

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分部属院校、军队院校和地方院校3个层次,其中,军队院校在基础条件配备方面优于部属院校和地方院校;编辑人员学历和职称方面部属院校占优;学校对编辑部的重视程度地方院校占优.所有高校期刊均依靠学校资金扶持;多数期刊发行量不足1 000册,且大多为赠送和同行交流;多数期刊没有发行收入和广告收入;多数收取不同数额的版面费补充经费不足;平均每刊编辑人员 3—5人,没有配备专职从事广告、发行等人员;编辑人员的职业满意率地方院校高于其他院校[15].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的市场经营意识和能力非常薄弱,除了收取版面费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经济收入,期刊运行主要依靠学校资金扶持,但鉴于高校对SCI论文的顶礼膜拜而视本校期刊为“鸡肋”,甚至直言不讳规定本校期刊在职称评定、科研评价、考核评优中不予认可,这种情况在部属院校乃至部分省属院校尤其突出,在此科研评价体系引导下,高校期刊要想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近乎天方夜谭,难怪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总主编朱作言也感叹做编辑之艰辛[16].

纵观近期出台的高校期刊改革措施,目的就是要达到“关、停、并、转”.尽管高校科技期刊在夹缝中生存,冀以庞大的研究生队伍吸收稿源,但多数高校期刊管理者不愿接受“关、停,转”的措施,一是基于个人利益;二是年龄上也不适合重新选择新岗位,三是对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缺乏生存信心,而对编辑部保留事业编制,期刊出版“并”入大型出版集团的“编营分离”方案赞赏有加,问题在于谁愿意为“花钱赚吆喝”买单呢?

高校科技期刊的改革发展之路,国外科技期刊运行经验和我国一系列引导政策值得借鉴,国内也有众多改革途径探讨[17-19].就现阶段高校期刊不具备市场化的现状而言,不妨借鉴部分国外经验,暂时保留高校期刊编辑部的非盈利事业编制体制,但在政策引导上鼓励和支持部分有条件的期刊编辑部采取事业法人下的“独立经营”,实行期刊经营管理责任制,原编辑人员仍然保留事业编制,这样不但解除编辑人员的后顾之忧,而且清理人浮于事,“管”而不“理”的人员.经历数年市场化经营的历练,规模化市场化期刊改革水到渠成.

历史经验证明,指导性政策往往事半功倍,SCI科研评价机制让国内科技期刊步履维艰,同样建立我国的科技期刊评价机制也会让科技期刊枯木逢春,尽管我国相继推出了“百强期刊”“国内最有影响力期刊”等活动,但由于缺乏政策引导和宣传推广,更受SCI理念的强势制约,这些措施只能昙花一现,始终没有建立自主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期刊管理部门要做的就是制订政策,市场化的事情要由市场优胜劣汰.

科学的春天已经春暖花开,但我国科技期刊依然呈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当我国由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的时候,建立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改革是期刊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 (中办发[2011]19号)[EB/OL].(2011-11-16)[2013-03-16].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 mod=space&uid=408109&do=blog&id=48099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EB/OL].(2012-08-03)[2013-03-14].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2-08/03/c_131758711.htm.

[3] 夏文.学术期刊编制部体制改革“实施办法”之理性解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5):39-41.

[4] 柳斌杰.努力开创新闻出版强国建设新局面[EB/OL].(2013-01-07)[2013-03-14].http://www.gapp.gov.cn/ztzzd/rdztl/2013Meeting/contents/2834/131551.shtml.

[5] 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关于印发《2013年新闻出版改革发展工作要点的通知》(新出厅发[2013]2号)[EB/OL].(2013-01-31)[2013-03-14]. http://www.gapp.gov.cn/news/1663/140875.shtml.

[6] 新华社.独家约访末任出版署署长:给自己评分优秀[EB/OL].(2013-03-13)[3013-03-14].http://news.163.com/13/0313/09/8PR9GRSH0001124J.html.

[7]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期刊统计—2011年[EB/OL].(2012-08-10)[2013-03-16]. http://www.cujs.com/detail.asp?id=1759.

[8] 杜红琴,孙俊青.高校学术期刊改革之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30-134.

[9] 邵艳艳.对实现高校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8):380.

[10] 王士忠,冯民,张士莹.高校科技期刊改革及其创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510-513.

[11] 李诗信.高等学校学报体制改革的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2):205-207.

[12] 刘会强,李建军.高校科技期刊运营模式探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0(2):74-76.

[13] 许姝韫,叶敏.从国际科技期刊运行机制探讨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体制改革趋势[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2):109-113.

[14] 潘云寿,武夷山.换个角度看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EB/OL].(2012-01-17)[2013-03-18].http://www.google.com.hk/url?q=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258708.shtm&sa=U&ei=D7bNUMLoL6fBiQe6sYCwCA&ved=0CCIQFjA B&usg=AFQjCNHT5OFGIoWR-SSvybAEJ2mfPW1bUA.

[15] 姚远,汤晰,赵军平,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报告[EB/OL].(2013-03-02)[2013-03-16].http://www.doc88.com/p-5045903786987.html.

[16] 杨宁.中国科技期刊怎么活?[EB /OL].(2012-10-30)[2013-03-18].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0/271036.shtm.

[17] 孙宪民,王又东,武玉欣,等.高校科技期刊改革的难点与机遇[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191-194.

[18] 张铁明,颜帅,赵大良,等.高校科技期刊的出版模式初探[J].编辑学报,2010,22(4):328-330.

[19] 刘泽林.科技期刊转企改制可行路径探析[J].编辑学报,2010,22(2):159-160.

猜你喜欢
新闻出版科技期刊论文
科技期刊的分类
马克思新闻出版思想的文本考释及其当代启示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关于新闻出版改革的若干思考
论新闻出版中少儿图书的版面设计
长三角新闻出版职教创新联盟在上海成立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