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平,马英芝
(衡水学院 图书馆,河北 衡水 053000)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如潮水般冲击着当代高校大学生,虽然大学生中主流的思想观念是积极向上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正在侵蚀着大学生的内心深处.
对于马克思主义,有些同学说不出它的具体内容,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概念,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和现在的社会脱节,没有学习的必要;对于我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战略,有的同学并不认同,而是迷恋于腐朽的生活方式、玩物丧志、意志薄弱,甚至从封建迷信中寻找寄托;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大学生认为实现理想已经遥不可及,而把目光转向于现实利益,他们忽视集体利益,更加重视个人得失.缺乏正确的理想和信念,使他们的生活陷入了混沌状态,理想空虚,迷失了人生导向.
价值取向可以理解为:当面对各种矛盾、冲突或关系时,主体自身的价值观所体现的基本立场、价值态度以及价值倾向.当代大学生都是 90后,是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期成长起来的,生活衣食无忧,个人主义较强,以自我追求作为行为的指南;在价值目标的确立和选择上,逐渐由传统的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实用主义转变;在理想与现实的抉择上,大部分大学生更加关注现实、讲求实效、侧重功利;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仅停留在“不损人”而尽量“利己”的“不作为”层面,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在高校中,诚信缺失成了相当普遍的现象,例如:恶意拖欠学费、骗取助学金、考试作弊、窃取论文、伪造个人简历、篡改成绩单、擅自违约等等.这样的大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失,势必会在社会中散发着负能量,给学生个人、学校乃至全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传统文化已经具备了极强的生命力和重要的存在价值.传统文化能够超越时代的局限,具有不变性及与时俱进的特征.随着西方文化(如:个人主义、我行我素等)的不断涌入,西方化的思想逐渐左右我国大学生思维,而传统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身齐家平天下等大智慧逐渐远离大学生的思想.这种现状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没有良好的载体去继承和发扬,也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困难.
曾经有学者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传颂千古的治世名言,对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在其调查结果中,有将近一半的调查者表示“说不清楚”,对“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两种消极处事哲理,也有近40 %的调查者表示“说不清楚”[1].而“说不清楚”背后的意思是不清楚这些哲理的对与错、是与非,是思想迷茫的体现.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宝贵财富,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有责任和义务把这种美德发扬光大.然而,目前大学生中存在一些与传统美德背道而驰的现象,这些现象与大学生的身份和素质是完全不匹配的.
从整体上该现象可以概括成:没理想无抱负、重利忘义、重个人得失轻集体利益.详细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点:第一,缺乏诚实守信的美德,抄袭论文、作业代做、考试作弊、不能将助学贷款及时归还等现象;第二,艰苦奋斗的思想淡薄,提前消费、内心虚荣、讲究排场、穿着名牌、相互攀比等现象层出不穷;第三,公德意识薄弱,在大庭广众下喧哗,肆意损坏公共设施,爱护公共财产的意识不强,教学楼、宿舍中“灯长明,水长流”的情况比比皆是;第四,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思想已经离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远,而是将个人主义思想放于主导地位.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沉淀与积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推动我国前进发展的动力,是我们进步的指导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中的一员,我们应该兼具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自古以来,先人就有以国家利益和人民安危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他们对国家有强烈的感情和对祖国的依赖和寄托,时刻把国家命运置于首位,从而涌现了很多为国家利益而牺牲自我的仁人志士.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渗透,有利于高校大学生自觉地形成坚毅、执着的爱国主义民族性格.最近几年,总会出现外国反对势力影响国家的团结和安定,分裂祖国,干涉国家内政的现象,外国文化通过多种途径传入国内,导致部分大学生民族感薄弱,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必须注重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及宣传.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大学生把古代各类英雄人物作为学习榜样,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历代被大家传颂的历史伟人,他们所表现的高尚品质和社会道德观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社会道德规范不仅包含和睦的人际交往,还包括履行国家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等,这些都要求我们诚实守信,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观.良好的道德水平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质,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主要的文化载体,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整个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形象,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观的培养和教育,使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标准得以传承与发扬光大,让高校大学生优良道德观来矫正不良社会风气.
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华部分值得高校大学生去学习,并付诸实践.其中在谦虚的品德方面,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教育弟子,做人要谦虚,不骄不躁;在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方面,优秀的传统文化告诉我们要有博大的胸怀去面对世界,不要因为一时成败而萎靡不振,要坦然地面对一切;在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方面,我们要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诚实诚恳,同时学会宽恕包容别人的过错.以上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值得大学生去学习,来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大学生应该具有谦虚的品质和完整的人格,健全的心理素质,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这也是作为一个正常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传统文化在帮助高校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方面起着重要的引导和帮助作用,使他们真正地融入到社会和生活之中,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高校大学生,其人生将会受益匪浅.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这块短板,导致我们的大学生同优秀的传统文化之间产生了严重的隔阂,如何才能让传统文化渗透到高校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去,如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世界观,让他们在接受高校文化知识的同时,思想上也得到与日俱增的提升.下面我们将对如何对高校大学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分析.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在其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不同时代的局限性和不足,这就需要我们站在全球一体化、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审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归纳出新、古为今用,对高校大学生所接受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严格把控.我国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当代大学生有其不可否认的优点,所以我们要因材施教,要针对差异,区别看待,不要搞“一刀切”[2],传统文化的“优”同大学生自身的“优”进行强强联合,才能更加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践中要有创新
课堂讲授、集体讲座是高校中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如果仅局限于这些形式,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结合他们接受知识的新特征,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亲身实践、课题研究等.
2) 增加正面交流和沟通
为了避免填鸭式和教条化的教育模式,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除了正面的灌输思想理论、强化其理想信念教育及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外,还应该加强互动交流,主要包括学生与老师,学生与社会,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从而最大程度上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每次讲到一些新的内容,老师可以列举故事案例,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学生可以反馈给老师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老师也可以从中进行正面的引导,这样对学习效果就有了良好的保障.
3) 注重隐性教育的作用
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虽然理论教育、课堂讲座等现行教育方式处于主动地位,但也不该忽视隐性教育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起到的作用.我们应该注重运用隐性教育方式来开展对大学生的学习教育.如:在校园景观建设中注重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中,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为了促进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建立并完善高校内各种规章制度,提倡“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茁壮成长”的思想理念,充分发挥高校的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作用等[3].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把大学生在思想教育中学到的传统文化同周围环境进行了完美结合.
[1] 汪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D].南昌: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26-28.
[2] 闫娜娜.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2010:28-29.
[3] 徐武强.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