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喧嚣二十年代新女性“福莱帕尔”的崛起
——以文化研究为视角

2014-04-08 21:42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中产阶级妇女生活

洪 君

(华东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0062)

1920年代对美国历史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资本主义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到处呈现出令人欢欣鼓舞的繁荣景象;各种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改变着人民的经济生活、道德生活以及生活的其他方面。尽管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宣告了它的终结,但这一时期内无数具有深远影响的发明创造,前所未有的工业化浪潮,民众旺盛的消费需求与消费欲望,以及生活方式翻天覆地的巨变,至今令人难以忘怀。其中,新女性“福莱帕尔”(flapper)的出现尤为引人瞩目,这些中产阶级出身的年轻女性特立独行,更是成为时代的象征。

“福莱帕尔”一词首次出现在一战后的英国,指那些初出茅庐、行事不够老练、还没什么女人气质的年轻女子,后来该词流传到美国。作家费茨杰拉德和画家小赫尔德俩人最先在美国使用了这个词。在费茨杰拉德的笔下,“福莱帕尔”是一群过着奢侈生活的可爱的女生,20岁不到的样子;在赫尔德的画中,“福莱帕尔”是一群喜欢穿套鞋不系鞋扣的女子,走起路来“啪啦”地响。专栏作家多萝西·迪克斯进一步加以阐述,把那些生气勃勃、富有挑战精神、出身良好的女性称为“福莱帕尔”。“福莱帕尔”是1920年代女性的潮流,更是一个文化符号。无论在外表还是在行为上,以“福莱帕尔”为代表的新女性力图打破维多利亚时代对女性行为的禁忌与约束,强调她们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从各个方面挑战社会的传统制度。这些年轻的中产阶级女性不再穿着束绑身体的束腹,宽松的剪裁、降低的腰线成为她们的着装标志。她们抽烟、喝酒、开车,常常晚上外出跳舞到凌晨,对性开放。她们在体育运动方面也同样活跃,高尔夫球场、网球场、游泳池中,到处都活跃着年轻女性的身影。

本文依据有关的历史材料和研究成果,主要探讨了“福莱帕尔”产生的社会文化因素,力图展现登上这一时期历史舞台的新中产阶级女性面貌。

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开启了中产阶级女性了解外界的窗口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掀起了以电力、钢铁、化学、石油提炼和汽车制造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美国于世纪之交完成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并趁着一战带来的机会在战后一举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同时,泰勒制和福特主义的出现,一方面极大提高了企业的管理和生产劳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另一方面扩大了管理者队伍,提高了劳动者的收入,增加了劳动者的闲暇时间。总体来说,20世纪20年代,美国一直处于一个经济和社会大发展的时期,经济繁荣是这一时期的基调。1919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为742亿美元(按1929年价格计算)到1929年达到1,031亿美元(按1958年美元价格计算为2,036亿美元)。国民收入1921年为594亿美元,1929年达到872亿美元。[1]3181920—1929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大约增长了53%。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为5.4%左右,而1899—1915年为4.3%。到1929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已达48.5%,超过了当时英、法、德三国比重总和的79%。经济的稳定增长还促进了收入的增加,美国国民总收入从世纪之交的365.57亿美元增加到1920年的604.1l亿美元,人均收入也从480美元增加到567美元。[2]672经济与技术的发展潜力似乎无限巨大,所有人都感到一个全新的截然不同的时代即将到来。

“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给美国带来了令人震惊的划时代的巨大后果,使美国社会从底层到上层,从经济到政治,从思想文化到社会习俗,甚至连美国人自身的生存方式似乎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3]27工业化进程结束了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简单生产方式,把包括女性在内的生产劳动力解放出来,促使她们去寻求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工业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先进电器设备进入中产阶级家庭,在提供了极大舒适和方便的同时,也减轻了中产阶级妇女的家庭负担,她们不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料理家务,因而拥有了更多可供自己支配的额外时间。同时,工业化的发展使美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大量海外移民涌进美国,尤其是19世纪中期大批爱尔兰移民的到来,给中产阶级家庭带来大量的佣人资源。越来越多的空闲时间使中产阶级女性开始把目光投向外界。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大大推动了美国城市化的进程,促进了美国社会生产力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1900年至1920年间美国的人口增加了近40%,总人口过亿,由于工业化的完成和经济的迸一步发展,农村向城市的移民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统计资料显示,从1910一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增加了12189281人,占总人口增加数的88.37%,1920年城市人口达到了54253282人,第一次在总人口中超过了农村人口,达到了总人口比例的51.2%。[4]85城市化的发展帮助中产阶级妇女走出了狭隘的世界,为她们提供了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为她们后来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奠定了基础。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为中产阶级妇女开启了一扇了解外界社会的窗口,为她们提供了思考自身的命运和社会地位的空间。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女性走出家门从事有酬职业,她们获得一定的经济独立,对家庭的依赖性减弱,父权制家庭模式受到挑战,维多利亚的习俗和惯例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国内的中产阶级女性大多秉承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主要特征,作风相对比较保守。画家吉布森笔下的“吉布森女郎”——长发长裙的淑女形象——就是当时她们的真实写照。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剧烈改变了美国男女的社会结构。战争期间,女子不得不投身到社会的各条战线以补充紧缺的劳力。随着战争的结束,女人们发现自己再也不希望回到以前那个狭小的闺房中。同时,鉴于战争结束后悲惨的经济状况,许多丧失成年男子的家庭不得不寻求新的经济来源。一些女性开始走出家庭觅寻工作,这使她们对自身性别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以前女子不敢主动约会男人,但现在不同了,战争令几乎整整一代的男人失去了生命,剩下了几乎整整一代的适龄女人,再不主动出击,就只能等着一辈子做老处女了。女性们再也不想成为“淑女”,“维多利亚式”和“清教徒式”逐渐成为耻辱的称呼。她们不想辜负了自己的大好青春,她们想要尽情地享受生活。她们开始在公共场合吸烟、饮酒和歌舞,经营自己的连锁店,短发打扮,个性地着装和化装,以及充满自信地参与各种社会经济活动。这些在费茨杰拉德的长篇小说《天堂这边》中都有深刻的描述。在菲茨杰拉德心目中,这些新女性代表了自由和反抗。

如果说进步主义时期的新女性积极投身于各项事业,各种社会改革,在公共生活中开创出一片新天地,那“福莱帕尔”的想法非常实际,勇于竞争,更关注个人生活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教育机会的增加唤醒了中产阶级女性的自我意识

19世纪20年代美国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是“新女性”出现的一个重要前提。20世纪初,随着职业结构的变动,进入中产阶级职业日益需要一个中高等文凭,接受中高等教育成为各个阶层向往的目标。中学教育民主化的发展,使美国年轻人受教育水平大为提高,尤其是女性,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的妇女有更广泛的受教育的机会,年轻一代女性已经把教育视为理所当然。1920年期间,女中学毕业生进入大学的比例从8%增加到12%,在1930年有近5万妇女获得大学学位。20世纪最初20年,女性中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女性在公立大学中注册的数量上升了1,000%,在私立学校中上升了482%,到1920年,431,000在学院和大学中注册,占全部大学人口的13.7%。[5]89完成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女性的比例不断增长,获得博士学位的比例也在上升。“新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为她们获得白领职业提供了“敲门砖”。

教育也为中产阶级女性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社交,她们与不同的女性和男性一起学习相处,生活不再局限于家庭内部。她们和同龄的男生女生一起上下学,一起去购物。这种生活方式逐渐了打破了传统的“自我拒绝”观念,给她们带来一定的自由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妇女对于平等权利的追求,美国女性高等教育在自我意识觉醒了的妇女的日益高涨的呼唤中,在社会上教育改革人士的不懈努力下,最终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它冲破了男性社会传统观念的樊篱,为妇女打破男尊女卑的世俗枷锁、跨出家门、走向社会创造了机会。教育文化使中产阶级妇女从家里走上街头,进入流行文化,形成一种独立个性意识。她们不再甘心终生在家相夫教子,她们渴望新的生活方式。美国社会传统的妇女观认为妇女的位置和职责是在家里,但20年代新女性们大量就业,主要集中在办公室工作、教师、销售工作及专业工作等白领职业领域。公众对妇女就业的看法有了一些改变,他们虽然对已婚妇女就业依然持谴责态度,但对年轻女性的大量就业当作一个既成事实接受下来。20年代的公众不再崇拜简·亚当斯这样富有同情性、有个性的社会工作者,而是飞行员阿米莉亚,埃尔哈特、电影演员玛丽,皮克福德这样有勇气、有胆量的人物。

1920年美国宪法通过第19条修正案,妇女终于获得了选举权,实现了她们期望已久的政治平等。在这之前,女权主义者普遍认为女人不可能在家庭和事业上取得双成功,正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她们往往为了职业而牺牲爱情与婚姻。然而,20年代的新女性“福莱帕尔”们寻求事业与婚姻的两全,不愿意为职业而放弃婚姻。她们认为女权主义者为职业成功而放弃爱情与婚姻的做法并不可取,对她们来说,事业和婚姻家庭的结合的生活才是有意义和完美的生活。婚姻家庭仍是她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大多数的“福莱帕尔”结婚并逐渐接受与她们母亲一样的生活方式,但她们的婚姻观念更理性和自由。她们在婚姻中追求一种平等和相互理解的关系,追求两性之间志趣相投和平等,并且强调性爱在这种新型婚姻关系中的重要地位。这种新的婚姻家庭模式,取代了先前的等级式家庭婚姻,使男人和女人在家庭关系中更加平等,和谐共处。女人在家庭里的主要联系对象不再是孩子而是她们的丈夫。他们彼此尊重,没有一方凌驾于另一方,一旦婚姻出现危机,则主动寻求从失败的婚姻中解脱。对感情的重视、对婚姻质量的追求正是“福莱帕尔”自我意识的重要体现。女性高等教育是使妇女最终与男人站在社会同一起跑线上的基本条件。

三、消费主义文化的出现带来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蓬勃开展、城市化的基本完成、技术革新、新中产阶级对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抨击等诸方面因素的内外合力下,美国社会在20世纪20年代进入了消费社会的初级阶段。以报纸为载体的广告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发行的报纸成为一种推动新消费思想和欲望的力量。1880年至1900年间美国报纸的发行量增加了5倍。[6]85当时百货公司在报纸上大做广告,竭力吹捧和推荐某些具体商品,诱导人们购买,从而逐渐聚集起了日益庞大的消费群体。

广告已经成为了消费社会的润滑剂和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新生活方式,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尽管伍德罗·威尔逊奉行的进步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还没有销声匿迹,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也已经开始逐步瓦解了。进步主义的主张遭到了各种人群的反对,大规模生产和消费,缩短劳动时间和提高薪酬,充分就业以及福利式的资本主义消费文化取代了大众对进步主义改革的热情而成为社会的主流。美国主流社会的生活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勤俭持家被炫耀式消费所取代。美国当时上中产阶级的大多数人,耽于取得更多财富从而更奢侈地消费。

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消费社会不仅是一种经济的、社会的概念,它更是一种文化的概念。作为一种现代文化,消费社会的形成根本还在于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革。20年代的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商品无止境的追求,使消费主义道德观和享乐主义生活方式成为社会的主流。在这个时代,放纵自我和感官享受的追求风行全美,人们转而崇拜与往昔不同的英雄和偶像,过着一种集炫耀、娱乐和快意于一身的生活。

消费主义的理念极大地影响了年轻中产阶级女性的生活价值取向,其中最为明显就是她们在性方面的解放。伴随着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女性性欲研究先驱英国性学家哈夫洛克·埃利斯性理念的推广以及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性学思想的广泛传播,美国社会掀起了一股性解放的浪潮。这与维多利亚时代的性禁忌形成鲜明的对比。维多利亚时期,人们对性持有消极否定的态度。在天主教倡导禁欲主义的影响下,性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禁忌,人们不敢在公共场合谈论性。追求性爱享受是罪恶的,靠出卖身体的妓女被认为是社会最低等人。在法定的性行为中,中产阶级女性应为被动一方。人们认为女人之所以能保有纯洁善良就是因为她们没有欲望。有鉴于此,中产阶级女性在性生活中鲜有自由。随着性解放思想的传播,性解放不仅成了全国关心的事,它也脱离其激进根源而成为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引起20年代美国社会的行为和道德革命。性解放思想和理论有力地冲击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风尚和性道德观,改变了美国公众对性的态度。新女性“福莱帕尔”是新道德的身体力行者,她们宣称女性与男性有同等权利享受性。她们不愿意象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一样压抑自己的需求而求得贞洁、虔诚的虚名。

新的物质基础、新的生活希望、受教育机会的扩大、消费主义的盛行缓慢而有力地改变着中产阶级妇女的生活轨迹,中产阶级妇女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新女性迅速在美国社会崛起。伴随着经济复苏,爵士乐、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大行其道,有思想的“福莱帕尔”们展开了一场惊世骇俗的时尚革命。她们抛弃传统矜持淑女观念的束缚,扔掉紧身衣,剪掉长发,在直筒或短袖的宽松服装里找到解放,用男孩子气的西装廓型、俏皮的短发表达真实的自我。

不可否认,“福莱帕尔”的确完成了某些传统女权主义者未能获得的目标,她们挑战了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女性规范。但“新女性”的自由只是昙花一现,随着大萧条的到来,20年代的繁华和喧嚣犹如幻梦一场,蓦然回首,“新女性”发现自己依然走着前辈妇女相同的路。“新女性”的自由只是一种表面的自由,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妇女观。

[1]福克讷.美国经济史势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菲特·里斯.美国经济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3]余志森.崛起和扩展的年代:1898—192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陆筵颗.经济衰退的历史答案:1920年代美国经济的多维研究与启示[M].上海:三联书店,1993.

[5]Chafe,William H.The American Woman,Her Changing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oles,1920—1970[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

[6]杨生茂,刘绪贻.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1861—19世纪末[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中产阶级妇女生活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当代妇女的工作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
妇女应注意“自行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