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走出“生活悲剧”的路径

2014-04-08 18:21:39
关键词:人类生活文化

李 徵

(西南大学 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 400700)

一、前言

自17世纪英国爆发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增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带给人类种种方便。但是以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现代客观文化也存在着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譬如:人类利用各种技术与机器,将自然视作钱源金库、掠夺对象,缺乏对自然的尊重、欣赏与感悟;商业化浪潮席卷世界,商业系统越来越复杂,拜金主义遍布世界;社会管理系统控制强化,制度越来越多,个体失去自由,意愿与情感不受尊重;社会分工越加细化,导致职业生活缺乏自由,使人类如同机器般工作与生活,损害了人类的自由天性,挫伤了人类的创造力,无法使人类在职业生活中获得快乐与成就感。以上种种问题实际上是客观文化过于强大而造成的。“客观文化是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如宗教、哲学、科学、工具、技术、艺术、伦理、组织、团体、制度等。”[1]被客观文化的种种因素团团围攻,人类的生活自然不可避免地成了“生活悲剧”。

二、“生活悲剧”的根源

(一)各种制度对人类的情感、自由与尊严的侵蚀

国家组建了政府及其下属组织,制定了种种法律法规,从生活的方方面面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的自由受到了极大的约束。作为个体的人们,根本无力与政府及其组织对抗,也难以确保自己权利的实现。韦伯认为,官僚体制本身就是一台精良的机器——技术官僚通过专门的法律法规来具体操作,可以完全不受任何人性因素的制约和干扰,“一种充分发达的官僚体制机制与其他形式的关系,恰恰如同一台机器与货物生产的非机械方式的关系一样。精确、迅速、精通档案、持续性、保密、统一性、严格的服从、减少摩擦、节约物资费用和人力。”[2]在这种非人性化的官僚制度下,人们长期处于机械刻板的生产程序、生活程序中,思维渐渐僵化,个性慢慢被磨灭掉,如同丧失了灵魂一样,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

(二)货币成了衡量事物价值的标准,导致人格的异化

人们为了经济利益而过度开采资源,缺乏对大自然的尊重与保护,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环境。又譬如人们在彼此的交往过程中,以利益的得失作为交往的准则,导致非人格化的冷漠、傲慢、伤害,使人们无法再安安心心地信任他人、享受他人的友谊带来的温暖与快乐。齐美尔认为,在现代社会经济交易过程中,货币扮演着中介的作用,在人和物品之间“培育出一种距离,由此它将昔日的人与局部因素之间的亲密联系变得如此相异”[3]。此外,齐美尔还认为,“货币有能力为生活当中对抗最激烈的各种趋向提供一视同仁的支持,而且,作为一种浓缩的、纯形式的文化力量,货币的力量可以渗透到任何内容之中,使任何内容都依着其自身的方向不断得到增强,使其得到越来越清晰的表现”[4],也就是说,“货币在当代生活中已经取代了上帝的绝对价值地位。它同上帝一样,有着十分抽象的形式,它超越于客体的多样性之外,并且同一切千差万别的、遥远的事物保持着联系”[5]。货币的这种普遍性虽然强大有效,却造成了社会风气的贪婪、生活风格的单调以及无可逃避的厌世情绪。

(三)人与大自然、人与人进一步隔离,破坏了和谐共处的关系

随着城市化过程的进展,人类与大自然进一步分离,人类局限地生活在自己所开发的环境里,在钢筋水泥森林、噪声、水污染、空气污染严重的大城市里过着千篇一律的乏味日子,不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也无法感受大自然的灵气与神奇。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由于都市商品楼的发展,邻里之间互不相识,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从而许多人缺乏友谊,感到寂寞空虚。概括来说,这些严重的后果有:一是人与世界的物化,人和世界之间日益失去各自的特性——本真性,双双成为被塑造、被计算使用的物质,整个生活世界完全成为无差别的物化的世界;二是人与世界的分离,人与大自然间的和谐关系已被打破,发展成人对环境的疯狂掠取,整个生态都遭到严重破坏;三是社会的齐一化,即世界日益平均化,生活变得单调而乏味。

三、“生活悲剧”的实质

“生活悲剧”的实质在于人类的主观文化已远远无法跟上客观文化发展的步伐。人类越来越难以理解自己所创造出来的客观文化,更别说控制与调整了。人类的主观文化与总体的客观文化相比显得越来越无足轻重。更为可怕的是,规模不断壮大的客观文化会反过来控制人类、压迫人类、忽视人类个体的思想情感、尊严,危害人类个体的自由,进而影响到人类生活质量与人生意义的实现。“近百年来,在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服务方面,在各种知识和艺术方面,在不断改善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方面,社会分工日趋繁多复杂。作为个性开化原材料的个人能力很难适应这一发展速度,已远远地落在后面。”[6]

四、走出“生活悲剧”的路径

(一)西方哲学家及社会学家提出的对策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哲学探索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宗旨,那就是对人类生存命运的关注。针对这些现代技术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海德格尔指出一条以艺术拯救生活、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内涵的诗意栖居之路。他认为,“人并不是通过耕耘建房,待在青天之下大地之上而居的。人只有当他已经诗意地接受尺规的意义上安居,他才能够从事耕耘建房这种意义的建筑”[7]。也就是说,海德格尔认为,人们只有学会用诗性的尺度来度测世界时,诗意的栖居、本真的存在才能够得到实现。文化艺术作为人类的精神创造,作为人类思想与感情的升华,已经成了人类灵魂的寄托之地、意义给予者和拯救者。文化艺术使人类超越了生物意义上的人,超越了物质意义上的生存。因此,将文化艺术生活化,即将文化艺术渗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无疑是一条非常有价值的解决人类生存困境的道路。

法国社会学家列菲伏尔则提倡生活狂欢化。他认为,通过节日狂欢这样的无拘无束的体验及生命力量的爆发,人们恢复了对时间与空间的体验,而将无所不在的交换价值打压下去,从而使生活充满了欢乐与活力。

列菲伏尔所提出的生活狂欢化理论,在体制化越来越严重,种种法律、法规、观念、准则不断繁殖与蔓延的现代社会中,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日常生活狂欢是对正常秩序、法定标准、固有观念的一种嘲弄与反抗,潜藏着十分巨大的叛逆性力量、解放性力量。笔者认为,列菲伏尔的生活狂欢化理论在当今社会中很难得以实践。

法国社会学家德塞托提出了游击战术,“例如人们可以利用上班时间经常上厕偷懒,和同事时不时聊聊天,或者在没事做的时候玩玩游戏等。这种小动作能使人们感受到违反规定但又不会受到惩罚或只是很轻的惩罚所带来的刺激和乐趣。他们用这种迂回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强大的压迫体制的反抗,缓解了统治主体施加给他们的压力。”[7]

德塞托提倡的游击战术对于社会公众来说虽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面对庞大社会管理体制的压迫与束缚,也不可能真正成为一种革命性力量,自然也就无法为人类基本的生活提供幸福的保障。

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则提出了沟通行动理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沟通与体谅,对于以金钱与权力作为许多事务的沟通媒介的当今社会来说,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如果说到其理论的实践作用,则情况不是十分乐观。他的理论要求作为个体的人真诚地和别人沟通、对话,但在现实生活中因利益的驱使很少有人能够保持真诚。他的理论观点很有参考价值,对提高个人的素质与修养更具实践意义。个人的素质与修养毫无疑问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文化艺术才能修炼得来的。所以归根结底,哈贝马斯也是在主张一条通过文化艺术来改造人们自身,最终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生命意义的道路。

(二)探寻新的出路

1.回归大自然

笔者认为,亲近大自然也是生活救赎之道。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8]这个理论观点,认为人类与万物顺应“道”运行与发展、生息繁衍,而“道”则源于大自然,也就是说大自然是本源,就是无假运用,无假作为,无一法可增,无一法可减。老子这种“道法自然”的思想,经庄子发展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9],强调了人与万物的平等、和谐、统一。老庄的思想渗入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骨髓之中,使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具有平和、悠然、朴素、淡远的特征,也使中国人敬仰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乐于亲近大自然并在大自然中获得身心的放松与愉悦。山水田园诗歌在中国历代绵延发展,焕发着大自然的灵气。所谓“钟灵毓秀”,正是指中国人善于感悟大自然,并且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灵气与神韵。古代中国人并不单单着眼于大自然的外部形式的美与灵气,也善于捕捉大自然内在的规律。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庄子主张万物为一,表明他们都认为大自然富有规律性,蕴藏着无数深刻的道,是人类与万物的源头。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矛盾相互转化思想,周易中的阴阳二元思想等经历了两千多年,至今依然对人们如何生活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即证明了它们的永恒性、真理性。

大自然是道的本源,也是美的仓库。这里所说的美主要指形象美、气势美、环境美。它可以满足人类听觉、嗅觉、味觉、视觉等各种感官的需求,给人类带来外在的美感享受。人类在亲近大自然、置身于山水田园之中时会感到无限亲切、恬淡、平和、悠然,而这毫无疑问是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数。

2.幽默调侃的生活态度

鉴于客观文化过于强大,人们在生活中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与局限。如上面分析所指出的那样,这些压力与束缚主要来自政治层面的种种体制、规章、准则,经济层面的生存压力,技术层面的与大自然的过度分裂。作为个体的人在其日常生活中实际上很难以其单独的力量挣脱、解决以上的压力与局限。面对抽象而复杂的体制系统以及日趋激烈的生存竞争,平民百姓的力量越来越不堪一击。因此,直接的抗议毫无意义,或者说根本不存在抗议的可能性,就像卡夫卡小说中的老K面对着近在眼前的城堡,却永远没有可能进入。老K实际上只是城堡里复杂而又庞大的体制系统的棋子,是洪涛巨浪之上的漂流物,难以自主。体制本身具有某种冰冷的性质,生存竞争本身具有残酷无情的属性。于此,眼泪不过是弱小、无力、无奈的表征,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进一步削减人们的意志、内心的防守力量。因此,人们开始以幽默调侃的态度来应对种种压力与局限。“调侃语言的狂欢——即通过独特的语言行为去反叛现成规范而获得解放的快感。”[10]生活中不得不承受的种种无奈、不公、不自由、卑微、屈辱、苦累就在这种幽默调侃的生活态度中找到了释放的渠道,不仅娱乐了他人,同样亦能够娱乐自己,尽管这种娱乐通常带着一股苦涩的味道。譬如有网友如此调侃当今的房奴一族:

沁园春·房

神州大地,万人蜗居,亿人盼房。望北京上海,高楼大厦。售楼中心,房奴滔滔。祖孙三代,倾尽所有,欲与房价试比高。须钞票,清储蓄贷款,分外心焦。楼价如此虚高,逼无数白领竞折腰。昔秦皇汉武,闻所未闻;唐宗宋祖,紧捏钱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好蜗居蒙古包。俱往矣,数天价楼盘,还看今朝![11]

无奈与调侃,慨叹与幽默,抗议与反讽,熔于一炉。这种笑中带泪的幽默调侃无疑是一种生存压力与更为复杂的体制控制下的暂时性化解剂。在自嘲与调侃中释放着不断向内心逼迫的压力大山,虽非彻底解决之计,但终可挣得片刻的欢乐、暂时的喘息,然后再继续冲进社会生活的战场中。又譬如有网友如此将教师的遭遇置放于调侃的磁场中:“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回回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习不懂就问。晋升职称回回被退,抛家舍业愧对长辈,囊中羞涩见人惭愧。百姓还说我们受贿,青春年华如此狼狈。”[12]工作繁忙辛苦、工资待遇不佳、晋升空间狭窄、社会舆论压力大,却依然以调侃的态度创造出如此句式整齐、基本句句押韵的短文,实乃无奈之中的自我娱乐、压力之下的自我释放。

[参 考 文 献]

[1]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德〕马克斯·韦伯.经济·社会·宗教——马克斯·韦伯文选[M].郑乐平,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3]〔德〕齐美尔.时尚的哲学[M].李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德〕齐美尔.货币哲学[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5]〔德〕齐美尔.桥与门[M].涯鸿,宇声,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6]〔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M].郜元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艾秀梅.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刘兆英.老子新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75.

[9](战国)庄子.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0]王一川.语言神话的终结——王朔作品中的调侃及其美学功能[J].学习与探索,1999(3):111-116.

[11]潘高颖.沁园春·房[N].新华每日电讯,2010-10-22(13).

[12]江边芦苇.教师打油诗[EB/OL].[2014-01-11].http://eblog.cersp.com/userlog4/73753/archives/2007/317138.shtml.

猜你喜欢
人类生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谁远谁近?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无厘头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奥秘(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