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河南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思考

2014-04-08 18:21任俊英
关键词:集群全省发展

任俊英

(郑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近年来,为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河南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中,通过人口集中促进服务业发展。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产业集聚态势逐步形成,产业集聚区已成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人口转移就业的主渠道、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和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形成有利于推动内陆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河南省提出要加快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即以产业集聚区为主的科学发展载体和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在新的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形势下,根据河南省情,遵循产业集聚发展规律,加快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当前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发展集聚经济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集聚经济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分布上的集中现象,主要表现为相同(类似)产业或互补产业在一个特定的、邻近地理区位上的集中所形成的产业群或相互依赖的区域经济网络。一般情况下,当多个企业在地理位置上彼此接近时,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对其他企业产生影响,提高(或降低)其经济效益会给企业和居民带来外在利益,即集聚经济效益。集聚经济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同一产业或性质相近的许多企业的集中,如纺织企业的集中。在一个地区内同类企业数目的增大必然带来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总量的增加、分工协作的加强、优势产业的发展,其结果不仅创造大规模的外部经济,而且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另一种是不同产业或不同性质企业的集中,这较各个企业孤立地分散设立在不同地区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其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和人口集中会彼此形成市场,从而为工商企业增加潜在市场,利于其扩大生产规模;二是企业集中在一起使企业之间互为市场,彼此提供原材料、生产设备和产品,不仅生产协作方便,供销关系固定,而且距离缩短,运输费用降低,销售费用缩减,利于降低产品成本和销售价格;三是企业生产和经营所需的与之相适应的交通运输、邮政通讯、水电供应等各项设施,通过集中建设、使用和管理,比各个企业单独进行大大节约费用,较多企业和居民的共享也会产生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四是企业集中必然伴随熟练劳动力、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集中,有利于企业得到所需各类人员,各类人员易于寻获合适的工作岗位,发挥专长,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五是便于企业之间直接接触,相互交流,广泛协作,推广技术,开展竞争,刺激企业改进生产、开发产品、提高质量,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城市作为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一般说来,规模越大效益越高。世界上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按人平均的工业产值、国民收入等,都高于其所在国全国平均水平。恩格斯针对伦敦的人口集聚和城市发展,揭示了人口高度集中所产生的劳动分工,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整体的经济效率大大提高。他指出:“城市愈大,搬到里面来就愈有利,因为这里有铁路、有运河、有公路;可以挑选的熟练工人愈来愈多;由于建筑业和机械制造业中的竞争,在这种一切都方便的地方开办新的企业,比起不仅建筑材料和机器要预先从其他地方运来,而且建筑工人和工厂工人也要预先从其他地方运来的比较遥远的地方,花费比较少的钱就行了;这里有顾客云集的市场和交易所,这里跟原料市场和成品销售市场有直接的联系。这就决定了大工厂城市惊人迅速地成长。”[1]因此,“这样大规模的集结,250万人集聚在一个地方,使250万人的力量增加100倍”[1]。当然,集聚经济效益并不是绝对的,不是集中的规模愈大愈好。当企业和居民过分集中以及城市规模过大时,同样会产生和扩大外在的不经济,明显地增加生产和流通费用,造成环境污染,破坏合理的经济结构和比例,最终导致集聚经济效益的下降,甚至出现负效益。所以,城市企业和居民集聚存在一个合理的“度”,也就是需要一个最佳的城市规模。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相继涌现出一大批集聚的“新产业区”,在地理空间上高度集聚的新产业,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创新,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典型代表。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经济特区、经济开放城市和经济开发区的不断发展,东部地区出现了不同类型、规模和层次的产业集聚,如浙江温州小商品产业集群、广东东莞电子工业集群、苏州电子工业集群等。集聚经济不仅优化了其产业及其组织结构,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提升了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虽然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提出并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看,还处于培育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和气候。集聚经济相对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制约了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当前中国中西部地区要以产业集聚作为切入点,以市场微观主体企业为作用对象,通过突出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推进经济集聚,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并由此促进经济空间布局的优化,增强区域发展竞争力。

二、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

近年来,河南各级各部门按照“三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要求,优化完善规划布局,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和城市新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人口集中,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的转型升级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1.产业集聚区规模不断扩大

2012年,全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22.6%,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3.7%,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3.9%。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为24690.66亿元,增长22.9%,占全省比重达47.9%,比上年提高5.4%,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74.3%。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1455.03亿元,增长14.3%。全省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29.57亿元,比上年增长35.7%,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 49.0%,比上年提高4.5%,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68.3%。[2]

2.产业集群发展态势持续增强

各产业集聚区依托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地理区位等综合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强化产业配套,大力开展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推动同类和关联项目集中布局,拉长产业链条,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截至2012年年底,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达55个,超5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达10家。[3]产业集聚产生了巨大的综合带动效应,不仅有效促进了全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且大大提高了区域承载国际、国内高层次产业转移的能力,河南正成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高地。

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不断改善

近年来,全省产业集聚区在发展中坚持产城互动,统筹规划城市建设与产业集聚区,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服务功能日趋完备,产业集聚区承载能力不断提高。截至2012年年底,全省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500亿元,建成区面积1589平方公里,道路总长1.5万公里,标准厂房1.3亿平方米。建成研发设计、职工培训、检验检测、仓储物流、产品展示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340个,其中85家为综合服务中心,省级及以上质检中心73家、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19家。[4]多数县城的公交、邮政等市政服务实现了对产业集聚区的覆盖,产业集聚区的产业配套服务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4.集聚人口不断增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扩大

近几年全省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以及区内许多建设项目的投产,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强了吸纳就业的内生能力,有效促进了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据统计,2012年全省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突破280万人,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50%以上,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0%,[3]绝大多数适龄村民都选择在附近的产业集聚区就业。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成为加快河南人口转移和扩大就业的主要支撑点。

三、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符合河南实际。但在产业集聚区建设和人口集中过程中,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1.产业集聚区布局比较分散

目前,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的大多数脱胎于旧的工业园区或开发区,它们根据行政区划被分布到各县(市、区),数量多,布局散。虽然现在的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实现了县(市、区)域范围内的产业集聚,但跨县(市、区)的产业集聚才刚刚起步,跨省辖市的全省范围内的产业集聚尚未展开,致使省、市都难以形成在全国优势显著的特色产业集群和基地。

2.同质化竞争激烈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上规模,不顾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产业发展是否符合当地实际,在多个产业集聚区同时上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项目,产业结构雷同问题突出,不仅造成低水平的过度竞争和土地、资金、能源、劳动力等资源的浪费,还带来包括招商、市场、人才乃至用工在内多方面的恶性竞争,致使区域内的分工协作难以形成。

3.“半城镇化”现象比较突出

我国的城镇化率实际上只是名义上的城镇化。在被统计的城市常住人口中,约有1/4是城乡两栖的农民工,河南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这一比例更高。由于城镇政府把发展产业集聚区、开展招商引资看成是“挣钱”的事,推动农民转市民是“花钱”的事,因而各级政府缺乏推动人口集中的主动性和紧迫感,使得相应的体制机制不配套。这些农民工很难获得当地城镇户口,社会保障集体账户不能随个人流动,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处于“城市不开门,农村难断根”的“夹生”状态。

4.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不完善

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对提升城镇功能、加快人口集聚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由于河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尤其是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欠账较多,保障性住房建设远不能满足进城人口需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管理服务水平较低,所以严重制约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

四、加快推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的对策建议

1.优化全省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

以全省总体空间发展战略为指导,按照立足现有实际、突出发展重点、适当兼顾平衡的要求,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充分衔接省、市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设施配套条件等因素,重新布局全省产业集聚区。选择主导产业突出、带动作用强、影响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为省级战略层面的产业集聚区,始终突出区域经济竞争制高点和集合、引领、带动的发展导向,加强产业发展、开发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促进产业集聚区高水平建设。未能被定为省级的市地,原则上一市一个,突出其差异化和特色化要求,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点和县级产业集聚区的覆盖区。县级产业集聚区转变为所在市产业集聚区的工业园区或功能分区。同时根据所处区位和产业发展方向等因素,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引导产业突破县域范围的小集聚模式,走市域、省域大范围、大规模集聚的道路,分层次培育、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基地,构建起以省级为重心、市级为骨架、县级为节点的产业集聚区发展格局,为发展大产业、承接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构筑战略性大平台。

2.建立产业集聚引导机制

收集、总结、完善省内外乃至世界各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群的做法和经验,建立健全生产要素跨行政区集中集聚的规划引导机制、市场流通机制、政绩考核机制、税收分成机制,建立起政府职能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产业集聚机制,引导、促进非农产业向优势地区、优势城市、重点集群集中集聚,为大范围的产业集聚创造体制机制条件。加强招商引资的统筹协调,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引导全省范围内招商引进的同类和相关产业项目尽可能向省定重点产业集群布局。

3.加强公共服务和管理工作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原则,引导和推动有关产业集群建立信息网站,电子商务、金融和物流市场,校企合作培训中心,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产业集聚区内龙头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孵化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为集群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相关产业集群主体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标准化厂房、专业市场、物流基地、生产服务性功能区等建设,提高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承载能力。积极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现废水集中处理、集中供热等,在确保完成污染减排目标任务的同时,也为入驻企业降低治污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供条件,提升对项目入住的支撑能力。引导产业集聚区与中心城区对接互通,加快与产业集聚区配套的医院、学校、幼儿园、综合服务区和公租房等建设,增强对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支撑能力。

4.创新体制机制

要加快推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就必须加快制度创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对在产业集聚区就业的农民工,凡有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且进城居住半年以上、“农转非”意愿比较强的,应登记为城市常住人口,其在农村享受的原有各项政策暂时不变,同时享受城镇居民待遇。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和医疗教育体系,在城乡统一社保体系建立之前,对在城镇落户的产业集聚区就业的农民工,凡符合户口所在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应按照程序纳入城乡居民低保范围。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将其纳入相应养老保险范围。健全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统筹安排其子女上学问题,义务教育经费可随学生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进行转移,使之享有与城镇学生一样的待遇。将在产业集聚区就业一年以上的农民工全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租售价格要考虑其承受能力,切实满足其住房基本需要。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2012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河南日报,2013-03-01(10).

[3]芦瑞.2012年产业集聚区投资破万亿元 占河南投资比重49%[N].河南日报,2013-01-08(01).

[4]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报告[EB/OL]. [2013-04-26].http://www.hndrc.gov.cn/cyjjq/4412.jhtml.

猜你喜欢
集群全省发展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表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