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庭,李亚琼
(云南师范大学,昆明 650000)
理性选择视角下的白族本主崇拜动因初探
杨玉庭,李亚琼
(云南师范大学,昆明 650000)
在现代化的浪潮下,“独特性”成为个人乃至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标签与能量。中国自古便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无疑是其“独特性”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而白族,就是一个典型。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至今仍大放异彩,尤其是本主崇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白族人,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重要社会力量,因而也引起了学者对其的不断探讨。文章以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对白族本主崇拜的动因进行分析,促进人们对其认识的合深刻化、系统化。
理性选择;白族;本主崇拜;动因
我国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随着文明步伐的加快,“民族”元素日益突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体制、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世俗化、理性化特征愈加明显,“理性”已然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此外,在现代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心理疾病、越轨行为等却日益频繁,精神贫瘠、空虚已成为通病。“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心灵鸡汤的效用更加得到关注。故此,将理性选择与白族本主崇拜二者结合起来无疑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
目前,国内关于白族本主崇拜的研究虽不少,却多处于描述层面而不够深刻,并缺乏一种理论视角的指导。本文结合社会学理论,基于理性选择视角的白族本主崇拜研究对于这一领域能够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同时有利于社会转型期民族关系的相关研究及其理论的发展,使这些理论能够更加有效的来指导实践,以全面推进和谐社会构建。
白族,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多分布于云南省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地区,散发着让人惊叹的光彩。而本主崇拜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孕育于、生长于白族人民的生活土壤之中,并影响着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主”,白语称“武曾” 、“武曾尼”等,意指一个村落或地区的保护神。本主崇拜源于白族先民原始的巫术崇拜、图腾崇拜,贯穿于白族人生命历程的始终,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发生的诸如结婚生子、学业事业等都要到本主庙中祭祀。它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宗教信仰文化,具有多神并存的特点,在本主庙里我们可以看到往往是本主、佛教和道教等一齐接受供奉的情形,与此同时,白族的本主并非一定是本地区或本民族的人,也并非一定是人类,它可以是动植物,也可以是所谓的“敌对者”,但是只要他对人们做出了贡献,就可以受到白族人民的崇拜。此外,白族本主崇拜的最鲜明的特点之一便是世俗化与功利性。凡有功于民者,不论性别、出身如何,都可以尊奉为本主。而信仰是为了追求现世幸福,涉及士农工商各个场域,祈求安康长乐、清吉平安、富贵福泽等等。
本主节,是白族本主崇拜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村民们盛大而欢乐的节日,最为通俗却深刻地表现了白族人民对本主的崇敬与热爱。每年的本主节,人们均身穿节日的盛装,在本主庙烧香磕头、演奏大本曲及洞经古乐等。如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上阳溪村过本主节,一大早村民们就络绎不绝来到本主庙聚集。他们先是准备好轿撵、良驹及其他供奉用品,然后浩浩汤汤地到相隔不远的马久邑村将本主接回本村的本主庙中,这个过程伴随着祭祀、歌舞等一系列活动。待傍晚时分,本主接回之后,人们便携带祭品、裱纸去朝拜祈求。他们高举裱纸,双膝跪地,口中念念有词,向本主表达着自己的心愿,而双眼凝视着裱纸燃烧的火苗,每当火苗跳一下,他们就会点一下头,其虔诚、敬重之态令人动容,场面蔚为壮观。
理性选择理论自产生之日起便备受瞩目,不同领域、不同学者对其的理解都不尽相同,然而其主旨却是万变不离其宗的。理性选择理论最早来源于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假设,即人在社会生活中总是通过采取理性的行为,以满足自己的偏好,以趋利避害,尽可能以最少的成本投入来获得最大化的效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术的进步,理性选择不断被引入并运用于社会学研究。从霍曼斯的从个体理性出发的交换行为主义、布劳的社会交换中的理性选择到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理性选择理论不断丰富与升华。在社会学视域下,理性选择中的“理性”主要是强调一种带目的性、有意图的行动,其基本假设的出发点是“理性人”假设,即“对行动者而言,不同的行动会产生不同的效益,而行动者的行动原则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可以说,是一种工具性的理性范式,并受到社会环境、资源及社会结构的制约。
生活不是天气,天气要怎样,我们无法选择;但是,如何生活我们却可以自己掌握。自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便无时无刻不与“选择”互动。原始蒙昧时期,人在生理上还未进化到一定的高度,其行为多为少理性或非理性的原始的“冲动”,但是随着历史齿轮的滚动,人类的头脑机能已日益精细化,理性思维越来越凸显。尤其是在现代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理性”已成为社会选择的主流特征之一。就以当代大学生考研、考公务员热为例。大学生选择考研或公务员这一行为,并不是一时的思想风暴或心理冲动,而是结合社会现实、个人现实综合分析之后,对个人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生存压力”下“理性选择”的结果。这种现象最初往往更多表现的是生存理性,而随着考试人数的增多和考试趋势的形成,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简言之,他们总是有目的的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理性选择的行动者。
全球化是一种浪潮,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当前乃至今后的各社会场域中,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群体、民族,深描并紧扣“理性”毋庸置疑是必要的,是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
少数民族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只有充分认识它,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它、热爱它。民族文化涉及语言、服饰、建筑、风俗及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综合体。对于少数民族,可以说,大多数人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尤其是对于他们的宗教信仰。在许多人眼中,少数民族宗教中所尊崇的多是迷信而盲目的,当然,笔者并不否认有这样的因素。但是,在这里,笔者主要观照的是白族本主崇拜动因中的理性选择因素,以强调白族本主崇拜是白族人感性选择与理性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并非完全是感性或非理性的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需求层次理论中将人类的需求归纳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五种。在此基础之上,笔者将其梳理为生存性的需求与发展性的需求两种,并认为白族本主崇拜的产生与发展是与这两种需求息息相关的。
(一)生存理性选择与白族本主崇拜
本文的生存理性选择主要是指为了克服“生存障碍”、缓解“生存压力”和维持“生存常态”而做出的理性选择。也就是说,人们为减少来自自然环境、资源、社会结构、制度等方面的压力,以满足自身在衣食住用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使生存得以可能,而做出的理性选择。
自然的不可预知性、灾难性特征,以及变化不定的社会现实,使人产生一种恐惧感、焦虑感,急需找到一个支撑点,宗教信仰呼之欲出。流传至今的白族本主崇拜源于白族先民原始的自然崇拜,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及科技水平都极其有限,便将注意力转移并寄希望于诸如大树、石头、龙等自然物之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由血缘、地缘等“分隔”而成的不同族群,为了生存,兼并消灭不断上演,战乱纷飞与生产发展中英雄人物的出现又成为白族人民信仰的对象。当然,这些崇拜对象不可避免地印有神话的痕迹,但是撇开形式,从其本源实质出发,便不难发现本主崇拜是一种蕴含白族人民理性选择的实用性民族宗教。
本主崇拜源于白族人民原始的巫术崇拜与图腾崇拜,最先起因于生存面前对大自然的恐惧与无力。当时的社会环境条件下,白族人民最重要的生存寄托便是农业,有了食物,生命延续才得以可能。从而,他们的“本主”崇拜便有了“农业神”的指向。大理市云沧乡洞旁村的“本主”,神号为“镇宁邦家福佑景帝”,即“太阳神”。传说:“沧浪峰(苍山十九峰之一)多云雾,禾稼往往不能成熟,赖此村本主(太阳神)驱散云雾,方能丰收所以奉为本主”,也就是说这一地区常被云雾笼罩,田里的庄稼难以成熟,本主驱散了云雾,迎来阳光普照,从而使得庄稼丰收。
生命的延续是生存立足的途径与保证。本主庙中,一般都会供奉子孙娘娘、送子娘娘、卫房圣母等,在结婚初期、妇女妊娠期或产子后,人们都会到本主庙虔诚的祭祷,期望送子娘娘能够满足他们生命延续、传宗接代的心愿。
白族人民的本主崇拜涉及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的祈求多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岁时平安、子嗣繁衍等。当然,会有人提出异议认为这些所求与本主压根没有丝毫关系。但是,在白族人眼中,他们却坚信信仰本主的效用要远远大于不信仰本主的效用,在面对未知或一些不能解释的现象的时候,为了生存的可能而信仰本主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二)发展理性选择与白族本主崇拜
发展理性选择,是基于生存理性选择基础上的,个体满足了自身在衣食住用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以后,朝着有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的方向,而作出的理性选择。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最值得肯定的文明之一便是“道德”。塑造道德品格,已成为人们的生活追求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自然力的恐惧感、无力感逐渐弱化。生活水平越高,需要层次也会相对上升,即与物质满足相比,人们更趋向于精神建设。岁月风云变幻,白族地区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愈加关怀自身的精神世界。白族本主崇拜有不同的对象,其中一类就是品格高尚者。每个本主都有生前为民做好事的传说。比如段赤诚舍己为民除蟒,大黑天神救民吞服瘟疫而毒死,细奴罗躬耕养母、入孝出锑、乐善好施等等,普世向善,让人从中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促进了社会良好风气蔚然兴起。
本主崇拜是白族人最重要的文化传统之一,它不仅给白族人以生存的信念,更是“白族”不断成长的有力支撑点。具体而言,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本主崇拜是一种集体性活动,内涵丰富的集体意识,加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具有强大的整合作用,有助于白族的和谐发展;其次,白族本主崇拜宣扬的是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弃恶从善、团结互助等优秀的精神品质,无疑是白族文明发展的有力保证;再次,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本主”是一种精神寄托,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摇摆人”、“浮萍”随处可见,有了寄托更有利于个人心理与社会的健康发展;最后,本主崇拜是一种“人神共娱”的活动,更是一种人际互动活动,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本主崇拜从产生至今,一直未曾有消褪之色,反而在白族人民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一代一代地被沿袭下来。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种传统习俗而被保留下来,更是因为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被白族人民所选择。
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成员,其各色文化是值得我们尊重与保护的。而宗教信仰文化更是其中特色的一部分。笔者并不否认,其中不乏感性选择的元素,但是,这并不是它的全貌,我们不能就部分形式而武断其整体实质。追源溯流,便可发现其中的理性选择脉络,本主崇拜是白族人民生存理性与发展理性下的共同选择。在现代化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梦”成为中华民族的又一个创举,理性认识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对于促进我国各民族的共同团结与进步,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以及对“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无疑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1][美]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3]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编.大理丛书·本主篇·下.本主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03).
[4]刘少杰.经济社会学的新视野——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杨仕.试论白族本主崇拜的性质[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01).
[6]李斌.论白族本主崇拜的功利理性[J].哲学社科学术新视点,2005.
[7]李学龙.白族本主崇拜社会功能试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04).
[8]杨政业.白族本主崇拜的三个基本特点[J].大理文化,1990(01).
[9]牟钟鉴.试论民族理性与宗教理性[J].理论探索,2003(04).
[10]丁玉洁.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述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2).
[责任编辑龙倮贵]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Agent of Benzhu Worship of the Bai Nationalit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ational choice
YANG Yu-ting,LI Ya-qiong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000,China)
under the wave of modernization,the "uniqueness" as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important tags and energy of individual and nation.China is a multi-ethnic country since ancient times,rich and colorful ethnic cultur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unique".And bai,is a classic.Still shine its long history and culture,especially the benzhu worship influenced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of bai people,which become an assignable and important social force,and thus caused the scholars to continuously explore.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ational choice theory to analyze bai benzhu worship of the impetus,promote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found and systematic.
rational choice;Bai;Benzhu worship;Agent
C95
:A
:1008-9128(2014)05-0055-03
2013-11-26
杨玉庭(1989-),女(白族),云南大理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政治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