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南部“佯僙人”丧葬仪式的社会功能

2014-04-08 15:37徐文敏张雯妍
红河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生者逝者死者

徐文敏,张雯妍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阳 550025)

贵州南部“佯僙人”丧葬仪式的社会功能

徐文敏,张雯妍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阳 550025)

文章以贵州南部“佯僙人”为个案,从“过度仪式”的三个阶段出发,认为“佯僙人”的丧葬仪式不仅反映出“佯僙人”的祖先崇拜观念,同时还具有生者情感安慰与精神寄托、争荣显贵、再构家族关系、整合村寨资源,稳固姻亲关系,增强族群认同,以及教化后代的社会功能。

“佯僙人”;“过度仪式”;丧葬仪式;社会功能

一 田野点概况

贵州“佯僙人”自称“印绕”,布依族称他们“補绒”,解放前,周围汉族称他们为“佯僙崽”,现在已无此种称呼了。在很多史籍和方志中,唐朝以前就有佯僙蛮的称谓和他们在贵州居住的记载。《读史方舆纪要》(卷112)称其思州东连沅、靖,西接涪、渝,为楚、蜀之唇齿,实西南雄胜之地,“思州蛮有僙、仡佬、木瑶(老)、苗质(子)数种”。《都匀县志》云:“司南有马尾河,独山平舟往来所经也,都匀河矣,羊黄诸苗,多濒河而居”。《广西通志》载:“人,黔南之界地接生苗往往有之,群斗不胜则以首撞若羊”。《新元史·列传》(卷145)载:大德三年(公元1300年)正月,八番呈周砦主韦光正等杀牛祭天,立盟归降,自言有地三千里,九十八砦系杨黄五种人氏二万七千余房。虽然后来各朝各代的记载用字不同,但读音都是相同的。佯僙二字始见于《黔南职方纪略》,书上记载:“播州杨氏,其族在贵州者曰佯僙,今都匀、石阡、黎平诸府皆有之。”[1]自1953年第一次民族识别开始,他们长期向中央申请成为佯僙族,一直未被批准。1956年划为布依族,1987年,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在考察佯僙语的870个词汇中,有58.97%与广西毛南族相似,一致认定为毛南族。1990年7月27日,国家把贵州31904名“佯僙人”化为毛南族。[1]

“佯僙人”主要分布在贵州黔南平塘、独山和惠水三县,共三万多人,由于平塘卡蒲最集中,便在此建立毛南族乡。语言上,“佯僙人”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没有文字,文化都是口头相传的。族源上,他们一致认同是被迫从江西迁徙而来,并把这一说法刻录在族碑上。“佯僙人”的村寨建在半坡上或者山与山交界处的平缓地带,他们在山上开田地,是个靠天吃饭的族群。经济作物以水稻、玉米、大豆为主,喜吃酸甜,好米酒。房屋是木质结构,一般两层,房前挂两只牛角,如果地基够宽,还可以建一个门楼,方便看家,现在木房几乎改成砖房了。服饰上,女性喜欢包头巾,身穿蓝色对襟盘扣上衣,下着长裤,男性一般着黑色或蓝色长衫。信仰上,“佯僙人”信山神、土地神、水神、树神,敬重牛,四月八是佯僙人的敬牛节。丧葬是“佯僙人”最隆重的盛事,要请巫师(“佯僙人”称为“鬼师”)开丧,把先人的灵魂送回江西,杀牛杀马大祭,跳猴鼓舞。“佯僙人”至今还保留四月八、七月半、九月九、迎春节等传统节日,解放后新增了六月六,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研究价值极高的族群。

二 “佯僙人”丧葬程序及特点

(一)“佯僙人”丧葬过程

“佯僙人”实行土葬,讲究入土为安。为防发臭,夏天要冰冻尸体,且尸体不能在家停太久,争取三天入土。只要确定逝者去世,首先要报丧,由逝者儿子负责,报丧没有专门的讣告,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先通知女儿家,再通知逝者的兄弟姐妹。以前没有通讯工具,必须挨家挨户通知逝者亲属,手机、电话普及之后,报丧比以前方便了。报丧之后要清洗身体,由逝者儿子负责,没有儿子的,由家族里面血缘亲近的兄弟负责。不能用家里的水清洗,必须拿着三柱香、三张纸去水井边向祖先买水,买水的人要背对水井舀水,无论多少只装一次。清洗干净就可以穿寿衣,寿衣均由子女准备,一般为单数。等到逝者的兄弟姐妹、儿女到齐之后就可以装棺,装棺在堂屋进行,需要祖先的见证,没有相关仪式。

“佯僙人”办丧事不请道士,他们传统的神职是“鬼师”,和道士不同,“鬼师”没有流传的经书,全是口头相传,每个寨子有一个“鬼师”,没有的就到邻寨请。“鬼师”做法事只要十几分钟,收取几十到几百的劳务费。丧事有三天、五天、七天不等,一般为三天:

第一天:引丧(也叫“卡令”)。“佯僙人”认为他们是被迫从江西迁徙到贵州,“鬼师”被赋予某种权利和职责,他的职责是超度死者灵魂。超度灵魂需要一只“引路鸡”,立一块方格帆(白纸糊的,逝者五十岁,就画五格,六十岁就画六格),主要目的是把逝者魂魄送回江西,寓意落叶归根。这一天寨子每家每户都要来帮忙,由家门族下统一安排第二天的请客事宜,晚上家族的人要陪着主人家守孝。

第二天:做场,正式请客(宴请来自四方的贵客)。这天逝者已出嫁的女儿要买猪马来孝敬逝者,如果死者是母亲,女儿要买头猪,若是父亲就买匹马,主人家要买牛,杀牛杀马仪式由“鬼师”主持,外家人帮忙。杀牛杀马之后“鬼师”念逝者的名字,让逝者灵魂来拿儿女们孝敬的牛肉马肉。以前做场这天要跳猴鼓舞,猴鼓舞是“佯僙人”的重要文化遗产,它是从丧葬仪式中衍生出来的表演形式,由十几个人一起模仿猴子的各种动作、表情,穿插着浓浓的思恋之情,但可惜的是,目前猴鼓舞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由于费用高昂,普通人家办丧葬请不起,所以猴鼓舞逐渐淡出丧葬仪式。除此之外,和主人家有来往的亲朋好友要来吃酒,家门族下负责各种事宜,保证仪式正常举行。

第三天:出殡。在下葬之前,要请地理先生(又叫“地理工”)勘察坟地的位置和最佳下葬时间,坟地最好是在自家土地或山林范围之内。如果是别家田地,就用自家等价的田地交换,看上别家山林,花120块钱购买,再准备一方肉、一瓶酒去答谢。出殡的时候要哭丧,半个小时为宜,由媳妇、女儿、侄女哭,主要表达的是对死者的苦情、生者的思恋之情,以及希望死者在阴间过得好的情感等等。出殡的日子比较早,凌晨五六点请家门族下吃饭,饭后直接出殡。出殡的队伍中,死者儿子抬着灵位走最前头;其次到死者儿媳、女儿女婿,再是家门族下旁系亲属,他们手拿花圈和纸扎;他们之后是抬棺木的乡邻,走几分钟换一次人,所以需要很多劳力;走在最后的是负责放鞭炮的人,换一次抬棺材的人就放一次鞭炮,一直持续到下葬点。下葬之前请地理先生来引丧、看时间,挖井的时间有规定,到点才能动土,时间没到就一直停放。第一个动土的人必须是逝者儿子,随后才是帮忙的人。埋葬之前要开馆,这是生者最后一次见死者面容,死者不能见光的,开馆时用床单在棺材上方遮盖着。如果逝者面容已腐烂,生者就可以放心了,认为逝者已完全进入阴间,如果逝者面容完好,生者就会担心逝者魂魄还留在阳间,迫害生者。埋葬好孝子就可以开荤。

服丧期一般是七七四十九天,守丧期间没有忌讳的,吃穿照常,只是每到头七、二七、三七、四七都要放鞭炮的,有欢送死者和诏告生者的寓意。同时,四七那天,主人家要宴请家门族下。

(二)“佯僙人”丧葬仪式的特点

1 家门族下统一安排,每户必须保证有一男性参与

在卡蒲地区,白事是最隆重的盛事,以寨子为单位,有的一个寨子只有一个家族,有的由几个家族组成一个寨子。丧葬是一项非常耗费体力的大型集体活动,由家门族下统一安排,由于男女体质不同,分工也不同,每户必须保证有一男性出力,在外打工的也须回来,女性是被排除在外的。除此之外,每户需筹集材火,以斤为单位,每家60斤到120斤不等。丧事开始之前,家族统一开会,筛选一个统筹能力强的总理,统一安排一切事宜,每个人按部就班,保证丧事有序进行。据当地人阐述,由于资源有限,主人家很难在短时间内筹集所需的物资,除了筹集材火,每家还需筹集些米和钱,以解燃眉之急。除此之外,如果逝者没有儿女负责安葬,家族内部则需每家筹钱,共同安葬逝者。这些从来不是硬性规定,因为农村是个礼尚往来的小社会,讲究人情,所以,自然而然就形成一条规定。

2 “鬼师”和地理先生各司其职

汉族丧事要请道士做法事,所有程序都由道士独自完成,“佯僙人”不同,他们的神职有三种,“鬼师”负责丧葬法事,地理先生负责看黄道吉日,鬼引婆(又叫鬼引奶)则负责求子、求平安、祭神等事宜,“鬼师”和鬼引婆不能同时共事。所以,丧葬仪式上“鬼师”负责超度灵魂,地理先生负责看下葬吉时,以及往后的立碑吉日,这两者是互不干扰的。

3非正常死亡的仪式有所不同

非正常死亡包括小孩子去世和意外死在外面两种情况。小孩子去世不办酒席,不请“鬼师”,直接埋葬。十岁以上可以入棺,十岁以下不用装棺,用杉树皮做个盒子装着,也不用请地理先生看坟地和算日子,每个寨子有个专门埋葬小孩的地方,一般在背弯处,没有阳光照射,少有人走动。小孩子的坟墓没有土堆,用几支树丫盖着。意外死在外面的可以进堂屋,只是不能从正门,要从小门进,其他程序都和正常人死亡一样。除此之外,“佯僙人”至今还流传着一个传统,男子满36岁才算成年,死后才能进宗堂,才有资格见祖宗,不到36岁,无论是否结婚生子,死后牌位不能进宗堂。

三 “过度仪式”的三个主要阶段及象征意义

阿劳德·凡·盖尼谱将“过渡仪式”的三个阶段论,即“隔离阶段”、“阈限或转换阶段”、“重整阶段”。[2]张建军在其论文《布傣人的丧葬礼仪及其文化意义与功能》中详细的介绍了这三个阶段的特征,即“在隔离阶段或解体阶段,旧有的身份、地位或思想框架被抛弃,接下来是过渡仪式的一个中间的、转换或阈限的阶段,正在经历转变的主角不属于任何一边,而是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状态,最后是重整阶段,主角获得一个新的社会身份。也即主角首先会被仪式性地从社会整体中排除出去,然后隔离上一段时间,最后重新融入社会,获得其新的地位。人的生命过程与社会化过程在仪式理论中被整合到了一起。”[3]以下分别从这三个阶段解读佯僙人丧葬仪式的象征意义。

(一)隔离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从确定死者去世、报丧、清洗身体、再到封棺这一过程。在佯僙人看来,阴间和阳间是同时存在的,给死者清洗身体不仅是为了洗净污垢,也是为了死者能够干干净净的进入另外一个世界。死者逝世,身体与灵魂相隔离,死者与阳世逐渐脱离关系,清洗后封棺,一旦封棺就不会再打开,这预示着死者与生者的彻底分离。

(二)阈限或转换阶段

这一阶段从开丧、入葬到服丧期结束。在“佯僙人”的观念里,人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是还没有经过一定的仪式,不能成为他们信奉的祖先,逝者的身份是不确定的,生者必须要做某些仪式帮助逝者顺利进入冥界。这一阶段是相当严肃的,有很多禁忌,生者必须要请“鬼师”开丧,把逝者的灵魂送回江西;逝者亲属必须根据血缘亲疏穿丧服、哭丧、戒吃荤;怀孕的夫妇都不能见棺;还有服丧期间要燃放鞭炮等。同时,阴间和阳间是一样的构造,为了使逝者在阴间衣食无忧,所以生者要为逝者置办在阴间的一切用具,比如家电、汽车、骄子、金童玉女之类的,希望逝者在阴间一切妥当。通过这些仪式和禁忌之后,生者帮助逝者成功进入灵魂世界。

(三)重整阶段

这一阶段是逝者已经顺利进入冥界,灵魂得到超脱,可以成为生者信仰的祖先。同时,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禁忌,生者的生活回归常态,逝者与生者完全属于两个世界,每逢节日,生者会为逝者供奉香火,祈祷逝者保佑生者。

四 “佯僙人”丧葬仪式的社会功能分析

(一)情感安慰与精神寄托

中国人自古就有灵魂不灭之说,人去世只是长久沉睡,肉体可以腐烂,灵魂却在冥界得以永存。在“佯僙人”看来,他们是被迫迁徙到贵州,逝者生前不能回江西老家,死后肉体可以埋在贵州,魂魄必须送回江西,落叶归根。此外,逝者与生者有不可磨灭的关系,家庭成员的逝世,在世之人必然沉痛万分。所以,为死者办理丧事,一方面是生者为了表现对死者的哀痛、怀恋之情,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泄悲痛之情,比如哭丧。除此之外,“佯僙人”相信逝者灵魂可在冥界长存,生活和阳间一样,所以会给逝者送纸扎,包括房屋、家具、生活用品、交通工具以及伺候逝者的下人。这样,即使逝者在世时生活再困苦,他的后代也希望他在冥界享受安乐,这是为了安慰逝者灵魂,希望他保佑在世的人安好,不要打扰生者生活。这无疑是一种情感安慰和精神寄托。

(二)生者争荣显贵

“佯僙人”爱面子的特质在举办丧事上表现特别明显,有钱人家办丧事,除了开丧要请“鬼师”之外,还要花几千块钱请道士来做法,道士和“鬼师”不能同时做事,“鬼师”在前,这是“佯僙人”老祖人留下来的传统。猴鼓舞是专为丧事而生的一种民间表演形式,有专门的团队,以前,只要有丧事,必须跳猴鼓舞祭祀逝者灵魂,后来随着传统文化的消失,加上铜鼓有限,猴鼓舞不再大众化,成为政府的工具,专为政府表演。现在丧事也跳猴鼓舞,只是费用昂贵,条件好的人家会花钱请舞队来跳,有的还从邻县独山请狮子队来表演,花费一两千不等。不难看出,办丧事能为逝者及其后代争面子和荣誉,德高望重的人家希望通过办一场隆重的丧事体现家族威望,没有钱的人家也会担心办不好丧事遭人诟病,认为不孝,生前没有好好尽孝道的人家也希望给逝者办一场隆重的丧事来扭转名声。以至于现在的丧事开支越来越大,即使不能承受,也会借钱办。

(三)家族关系的再构建

随着社会的大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密切,人情也逐渐淡薄。在卡蒲地区,同一个家族的成员很少集中在一个寨子,一般都是分散在几个寨子,有的甚至离得很远。由于距离和交通的关系,平时不怎么来往,只有办丧事的时候,家族成员才会到场。所以,丧葬仪式提供了一个家族重聚的机会,有缩小距离感,增加家族凝聚力的功能。

(四)村寨资源的整合

“佯僙人”举办一场丧事,在人力资源方面,寨子里要求每家至少有一男性参与,主要负责体力方面的事宜,女性主要负责饮食。在物资方面,每家都要筹集柴火,有的还需要筹集米、菜、钱,由家族通过商定,统一分配资源。所以,对“佯僙人”而言,一场丧事意味着资源的整合再利用,只要你帮别人,别人自然会倾力相助,人情世故表现特别明显。

(五)稳固姻亲关系,增强族群认同

在“佯僙人”的丧葬仪式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姻亲关系。只要有人去世,第一个需要通知是外婆家,其次就是儿女,如果逝者的是女性,逝者的女儿必须要买一头大肥猪,如果逝者的是男性,逝者的女儿必须要买一匹马,这一习俗已经流传很久。通过丧事,佯僙人把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紧密的联系起来,形成家族认同。同时,在一场丧葬中,所涉及到的巫师(“佯僙人”称为“鬼师”)和地理先生这两个神职,在其他族群是不存在的,强化了佯僙人的族群认同。

(六)教育后代

中国一直是一个以孝道文化著称的国家,孝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我们不仅有赡养父母的责任,也有安葬老人的义务。“佯僙人”也不例外,在他们的观念里,父母死后没有举办葬礼,被认为是不孝。农村是一个相对狭窄的小社会,你的一举一动都受到邻里乡亲的关注和议论。所以,给逝者办葬礼,不仅是为了体现孝道、争面子,也是为了教化后代,影响孩子,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

五 结语

“佯僙人”的丧葬仪式过程虽然短暂,但是其中呈现出的文化和禁忌博大精深,正所谓习惯成自然,这些文化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约束,约束着一代代人。从始至终,丧葬不仅是一场盛大活动,它是死者真正离开这个世界的最后仪礼,也是表达孝道的情感寄托。每一场丧事都可以提供重新构建家族关系的机会,同时也是村寨资源的整合和合理分配的表现形式。一场葬礼,不仅彰显着逝者家庭的颜面和教化后代,同时,还起到凝聚姻亲关系,增强族群认同的作用。

[1]石光尤.贵州“佯僙人”认定为毛南族的过程[J].毛南族历史文化研究,2008:1-2,5-7.

[2]薛仪兵.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3]张建军.布傣人的丧葬礼仪及其文化意义与功能[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35.

[责任编辑自正发]

The Social Function of Guizhou Yang Guang's Funeral Ceremony

XU Wen-min,ZHANG Wen-yan
(School of Humanities,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China)

In this paper,Take Guizhou YangGuang's for example,from three stages of "ritual for passing" ,Guizhou YangGuang's funeral ceremony not only reflects the concept of ancestor worship,but also comforts Emotional and reposes spirit、displays face、builds family relationships、integrates village resources、Strengthens affinity and ethnic identity、and educates generations.

Guizhou YangGuang's;Ritual for passing;Funeral Ceremony;Social function

C912.5

:A

:1008-9128(2014)06-0020-04

2014-03-31

徐文敏(1989-),女,贵州平塘人,硕士,研究方向:族群与区域文化。

猜你喜欢
生者逝者死者
逝者师友二题
爆炸一周后,贝鲁特停下来缅怀逝者
疫 后
ORGANIZED GIVING
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 无锡水警老许16年打捞百余尸体
麦田群鸦
走近“死者之脸”
离去
李昌钰:替死者讲话
谈谈墓地,谈谈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