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迟平
虽然国务院在2012年就颁布了《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但遗憾的是,一些校车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安全隐患:有的地方用报废车当校车;有的甚至租用“黑车”;有的校车司机缺乏责任意识,严重超载……由校车引发的安全事故屡见不鲜。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超过1.8万名14岁以下儿童死于道路交通事故,儿童因交通事故的死亡率是欧洲的2.5倍、美国的2.6倍。
从国外校车的管理规定来看,可以概括为一个字“严”。比如社会车辆如果超越停着上下学生的校车,警察可对超越的车辆开出重罚单,司机甚至有被吊销驾照的危险;如果发现校车承包商启用“问题司机”,承包商要么被高额罚款致破产,要么接受牢狱之灾,将被判数年有期徒刑。
德国明确规定,儿童在车内不准打闹,不准吃东西,更不准带玻璃瓶子上车,以防破碎伤人。德国有关部门发现,校车发生的事故大都不在驾驶途中,而是在进出车站期间,这是因为儿童好动,他们在等车时常嬉笑游戏,并不注意车辆进出。
因此德国严格规定,校车必须设立车站,车站标识必须明显可辨。校车一定要在规定车位停车,在进出车站时,校车要做出明显的灯光表示,此时其余车辆一律不准超越校车。另外,要求家长让孩子留出足够时间以避免赶校车而出事。
德国的校车多数是免费的,有权乘车的学童每人都有一个乘车卡。校车可以是当地公交公司,也可以是私人运输公司,一辆大型校车可以接送几个学校的学生。
2000年,英国警方在全国大清查中发现了250多辆不符合安全行驶要求的校车,当时50%的家长宁肯选择自己送孩子到学校,也不愿让孩子搭乘校车。
2003年,英国进行大规模校车改革,新校车正式投入运行,政府以高造价获得了高质量的校车,车身颜色也由该国传统的红色,改为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深黄色。按照规定,所有儿童不论有没有买保险,只要一登上校车,全部安全由校车负责。
说起日本校车,很多人会首先想到一些超级可爱的卡通造型,这些花花绿绿的图案足以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使他们不再抗拒上学。日本的校车上,除了司机,多半还会有一位全程陪同的指导老师。有时候是学校里的生活老师,有时候是自愿做义工的家长。
每家幼儿园都有卡通造型的校车,日本人时间观念很强,所在的幼儿园为每条校车线路都安排了一位组长。遇到突发状况,比如晚点,哪怕是1分钟,组长都要负责告知1号家长“校车晚点,可迟些出门等车”,然后由1号家长通知2号,2号再通知3号……同一条校车线的每位学生家长事先都会拿到一个编号和通讯录。
在澳大利亚,有关校车的运行、司机资格证、乘坐申请,乃至学生在校车上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事无巨细均有条款。目前在西澳一共有821辆橘黄色校车,承担着每天免费接送530所学校的25 215名学生上下学的重任。乘校车必须同时符合五大条件:年龄介于3岁半至19岁;就近入学;一周5天上学日里,有3天在学校;家与学校至少距离4.5公里;远离公共交通设施。
校车承包商须对自己所辖的司机从严管理,比如确保都有相关工作的资格证,且没有过期或被吊销;及时掌握司机是否有不良或犯罪记录等等。一旦被发现有违反的行为,承包商要么破财,被处以6万美元的罚款,要么就是牢狱之灾,被判5年有期徒刑。
在汽车发明之前,美国就有了专门接送学生的校车,不过那时候的校车是马车。1837年,美国开始生产一种可以乘坐25个小孩的马车,专门用来接送学生。不过,那时候的校车大多是用于农村,而不是城镇。这是因为农民住得分散,小孩子上学不方便,没有校车接送就很难上学。
“严厉”的管理规定之所以能付诸实施,与社会配套措施及时跟进是息息相关的,美国从校车制造的标准到校车的司机;从乘车的学生到孩子的家长,都有一套严格、完善、细致的规定,并具有可操作性,一旦违规,该罚的罚,罚到破产;该判的判,决不手软,从而让全社会达成了一种共识:孩子的生命安全超过一切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