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劲松
(合肥师范学院 音乐系,安徽 合肥 230061)
德国高校音乐课程设置理念变迁及启示
——以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音乐课程分析为个案
李劲松
(合肥师范学院 音乐系,安徽 合肥 230061)
21世纪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浪潮席卷全球,深处浪潮中的德国音乐教育界做出积极回应。德国高校音乐课程建设思路、教学资源的配置,希尔德斯海姆大学音乐教育理念的转向、音乐课程设置等,对我国高校音乐系学科与课程建设有着重要启迪。
多元文化;德国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变迁
在20世纪的教育浪潮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因其旗帜鲜明地反“欧洲文化中心论”,尊重和肯定各民族音乐文化,而受到广泛的支持。自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以来,合肥师范学院音乐系紧跟音乐教育潮流变换,以课程为抓手,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其设置理念、课程建设思路、教学资源的配置都正经历变化。为了理清课程变迁的脉络,本文从三个方面以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为个案分析出课程设置变迁的原因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世纪之交的德国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浪潮的冲击下,其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配置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就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理念来说,经历了一元到多元的转变。“一元”指的是音乐教育指导思想以“欧洲文化中心”为核心,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就是以德奥音乐艺术为课程选择,而忽略其他类型的音乐文化。“多元”指的是音乐教育指导思想上打破了“中心”、“核心”的权威地位,而是把不被重视的“边缘”音乐作为教学资源的“一元”,从而与欧洲德奥音乐同为“多元”中的“一元”。这样一来,在高校音乐教学的课程资源配置、教学方法等都有了很大变化。在德国高校音乐教育基础课程教材《音乐学》(1996年)中,实际上就反映出德国音乐教育主流思想的转变:从一元转变到多元,具体来说,涉及两个方面变化,一是德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身份意识的彰显,二是音乐与文化的关系确认。在课程资源配置中,不再单纯以德奥音乐为唯一选择对象,而是把目光投向“中心”以外的“边缘”地带,如音乐的生活世界、跨文化的音乐交流、学科中的音乐学习、亚洲与非洲的音乐、音乐发现等,这些章节的设计分别体现出德国高校音乐教育对多元文化音乐的认可和尊重。在德国音乐院校的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对不同音乐类型的接纳则更加细致和充分,在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音乐学院的课程表中,就清楚表明了多元文化的立场,如在对本科生进行的选课课程安排时,其设计思路既有从音乐家等传统视角来学习德奥音乐历史的课程,也有从音乐形态学来解释本民族音乐的课程,还有从学科衔接的角度来解读德奥等民族音乐的课程。从所占的权重来看,不管是从传统学科角度还是从跨学科角度,这些着眼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音乐课程占据了约1/3,较之以前的音乐专业课程设置,有了很大变化。表明处于欧洲艺术中心的德国对“欧洲文化中心论”的反思不仅仅停留在意识形态层面,而且已经进入到课程实施阶段。对“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已经证明以希尔德斯海姆大学为代表的德国高校音乐教育不再是居于优势地位居高临下看其他国家的音乐形式,而是以一种平等的文化价值观念公正地对待别国音乐,视己乐和他乐同为多元文化中的“一元”,同生共存、美美与共。用这种“各美其美、人各美之”的音乐价值平等观重新审视自我的“民族文化身份”,对于希尔德斯海姆大学的音乐教育找准自我定位,适应音乐文化转型时期新变化的意义将更加深远。
自我的“民族文化身份”如何定位?自我“民族文化身份”与“它者文化身份”的区别又是什么?要解决“身份定位”问题,就必须探究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因为音乐现象之所以不同,在多元文化观念看来,其根源在于文化之异,文化多样性导致音乐多样性。德国总人口中约10%的比例为外国人,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成为德国公民,不同文化背景的公民将同处一片国土、同享一方蓝天,彼此之间需要了解、沟通、对话和包容,也就为德国音乐教育带来挑战,而这时的高校音乐课本中不失时机地出现了“文化共享”的篇章,如在希尔德斯海姆大学音乐学本科生使用的课本中就有诸如:中世纪音乐史中的音乐表演模式——文化传递的问题、介于作品美学和文化历史之间、20世纪的犹太音乐和犹太音乐家、日本音乐、拉丁美洲的通俗音乐史、20世纪的南美音乐等课程。这些与不同文化相连的音乐课程的出现,验证了“把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把学习了解音乐、理解音乐、继承音乐以及发展创造新的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文化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1]106德国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的新变化则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的反映。
二 、从“跨文化”到“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转向
二战以后为了重建德国,百废待兴、千疮百孔的德国迎来了移民大潮。有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国的大量劳工进入德国,随之而来的就是移民产生的语言、生活习惯、教育等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移民子女的教育问题上,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学校中外国孩子的比例迅速上升,如何对之进行“补偿教育和同化教育”,[2]216使之适应德国学校教育,更快地融入德国社会,是当时德国教育界面临的时代性难题。德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在1980年前后,开始进行与人口多元化密切相关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研究,其主题已经不再是“同化”与“补偿”,而是着眼于从根本上消除德国传统的文化优势思想——“欧洲文化中心论”对移民文化的歧视,促进“相互理解、从而达到社会和平、人权共享”,[3]216在这一目标支配下,德国从70年代的“补偿教育和同化教育”到80年代的“跨文化音乐教育”再到90年代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其音乐教育改革从现象到本质,渐渐深入教育理念的核心。
2004年希尔德斯海姆大学音乐学院参加了在魏玛李斯特音乐学院召开的德国音乐研究协会第8届国际学术会议,该次会议的召开使得德国高校音乐教育真正找到一条适合于自己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道路,那就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本次会议议题分别是“音乐与文化认同”、“文化与认同”、“传统与历史”、“在地方性与全球性之间的音乐文化认同”、“音乐中的文化延续与变迁”。以上议题不再含混不清、模棱两可,*2002年以前包括2002年召开的全德第39届音乐教育学会议上出现的议题带有商讨、争论的意味,其结果仍然带有不确定性,即方向性不明确,如2002年会议产生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1、主张仍然以欧洲音乐文化作为专业音乐教育和国民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2、不主张排斥外来音乐文化,然而担心:以多元音乐文化定位的音乐教学内容,势必造成对欧洲音乐文化的忽视,进而导致欧洲文化走下坡路的危险——管建华《21世纪主潮: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8-100页。而是鲜明地指向这一事实:音乐并不是无国界的共同语言,而是跟语言一样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强调其个性化、区域性或民族性特点对近年来音乐学学科的发展,尤其是民族音乐学、音乐社会学领域的全球化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3]可以说“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已经被德国音乐教育界所共识,成为音乐教育的一个明确目标。其对希尔德斯海姆大学的音乐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课程设置范围和程度来看,德国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经由表及里,通过课程提供的音乐实践、认知活动增进了解、沟通和互信,为培养学生在多元社会中和平共处提供教育方面的支持;从政治教育途径来看,多元文化音乐课堂已经成为对学生进行反种族主义教育的场所;从文化认同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希尔德斯海姆大学的音乐教育已经在唤醒学生的文化身份意识方面做出了有积极意义的尝试。
可以说希尔德斯海姆大学的音乐教学在2004年才进入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场域,其音乐教育工作者真正意识到:对不同文化的解读不仅促进对音乐本身的理解,更能促进对其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理解。高校对不同音乐文化的教学可以在充分进行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论的拓展和实践,从而形成独特的文化音乐教学模式。在高校的音乐教育里不仅学会了对音乐本身的理解,而且还理解了音乐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在音乐教育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用平等、互信、理解、尊重的目光进行交流和沟通。
面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澎湃浪潮,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也产生了变化,2004年在中国南京召开了“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向全国音乐教育界发布倡议:在中国高等音乐院校开设世界音乐必修课和在普通大学开设世界音乐公选课的倡议。[1]384该倡议得到了部分高校的响应。近十年来,在南京、北京、广州、上海的部分高校与音乐类高校陆续开展了外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但是在教育理念、课程资源配置、教学方法以及师资培训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发展空间。我校于2008年春学期增设了该课程,该课程对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了解和尊重异国的音乐文化、服务基础音乐教育*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和内容中,就有“理解多元音乐文化”的条款,在一年级至九年级的音乐课本中,都有外国民族音乐的课程内容。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2008年我系与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音乐学院建立友好国际交流合作关系时,培养学生对德国音乐文化的兴趣、增进彼此间的文化认同,该课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对已经回国学生的访谈中,学生均表示加强国际友好合作的关键是对自我文化的自信以及对它国文化的了解与尊重,只有多了解双方音乐文化的特点和技巧,才能更好地推进友好合作进一步发展下去。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合作,我系在2011年音乐专业培养方案中又新增了四门课程,分别是合唱与重唱、合奏与重奏、西洋管弦乐队排练、民族管弦乐队排练等,新课程的增设是我系为了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在进行了充分而坚实的调查与论证的基础上,做出的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资源整合。事实证明,这几门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寻找教育合作增长点、增进中德音乐文化交流。
那么面对越来越开放、层次越来越深的国际交流合作态势,音乐系如何吸收希尔德斯海姆大学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经验,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大潮中,彰显自己的特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得到启示:
1.增加自我文化认同的课程资源,自我文化认同就是在课程设置中凸显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在我系2011级培养方案中,就增加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安徽民歌概论、台词正音、中国民乐合奏与重奏、安徽地方戏专题、民乐团训练、民乐重奏训练等课程,使得民族音乐文化课程由原来的2门增加到9门,开设的总时数由原来的128节增加到352节,学分由4增加为24,占本科生学分总值的14%(《合肥师范学院音乐系全日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1),覆盖了一至四年级,这些课程在培养学生了解深层次民族音乐文化,提升民族音乐文化素养和增加民族自信心起着关键作用。
2.增进对多元文化音乐了解的课程。对多元文化音乐文化的了解不仅仅是我系音乐学科的教学内容,也是我国中小学音乐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之一,为了进一步提升我系的办学定位,推动国际交流合作的发展,我系2011级本科培养方案设置了欧洲音乐史与名作欣赏、20世纪现代音乐概论、外国民族音乐、意大利语音、德语语音、钢琴伴奏艺术、钢琴教学论、钢琴文献欣赏、管弦乐合奏与重奏、室内乐重奏、管弦乐团训练等,使得多元文化课程由原来的3门增加为11门,开设总时数由原来的128增加为528,学分由8分增加为28.5,占本科生所需学分总数的16.2%,这些课程的增设不仅表明我系的课程设置的国际化面向,而且也说明我校的音乐教育在面对日益高涨的多元文化浪潮时做出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调整。
3.走出“文化后殖民”阴影的民族自觉心态的树立。课程的变化和突破只是表象,其内在核心则是国人现代化背后的“殖民心态”的反思,而欲走出“文化后殖民”阴影的民族自觉心态。在反思“殖民”和重建“文化”的背景下,我国音乐院校的专业类课程、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以及师范类院校的音乐类课程建设都经历了一个转型期,那就是从“外启式”转型到“内生性”,所谓的“外启式”即国际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思潮对“西方文化中心论”思潮的强大冲击,在巨大的冲击下,处于教育与思想前沿的高校音乐教育纷纷展开争论、剖析,反思“欧洲文化中心论”对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带来的种种面相、反思我国教育在追赶现代化的道路上渐渐“迷失自我”的窘态。深刻反思是为了更好重建,经历了阵痛和思考之后的中国音乐教育,当下重要且紧迫的任务就是“文化重建”,以“文化重建”为标的,展开两个维度的课程建设,一是正确认识“欧洲文化”的地位和影响,承认其是“文化多元”中的“一元”而不盲从;二是建立自我文化认同理念下的音乐体系和音乐教育体系。我系的音乐专业课程只是全国师范类高校音乐专业的一个缩影,犹如可以映出大千世界的一颗水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是都肩负着为文化重建的历史使命,个性在于面对新一轮的国际交流合作,属于地方性的高校如何在交流中展现地域性和民族性的音乐文化风格,为国际交流合作、为文化重建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1] 管建华.21世纪主潮——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代百生“德国的跨文化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M]∥管建华,国际音乐教育研究.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代百生.音乐与文化认同——德国音乐研究协会第八届国际音乐学术会议简介 [J].音乐教育,2004,(3).
(责任编辑 操申斌)
Change of Concept and its Enlightenment of Design of Music Curriculum in German Universities
LI Jing-song
(DepartmentofMusic,HefeiNormalUniversity,Hefei230051,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German musical education circle is embracing the tidal wave of multi-cultural music education that is sweeping across the world. The idea of constructing music curriculum in German universities, allocation of the teaching resources, the change of music education concept in the University of Hildesheim and music curriculum design can offer some enlightenment for the music discipline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for music departments in China.
multi-culture; German universities; mu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design; change
2014-02-21
安徽省2013年度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大教学研究项目(2013zdjy-132)、合肥师范学院院级重点教改项目(2011jg03)阶段性研究成果
李劲松(1972-),男,安徽六安人,合肥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博士。
G642.3
A
1674-2273(2014)02-01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