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职院校生态伦理教育创新研究

2014-04-08 08:46阙红艳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伦理文明院校

阙红艳,夏 韧,程 菲

(九江职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0)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我们对地球的掠夺也在逐步加快。近些年来,全国气候不断恶化,奇寒、高温、洪涝、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污染、土地沙化、砍伐植被、冰川消融等问题正在困扰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正在面临严重的挑战,保护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生态危机的爆发使人类尝到了环境严重污染及破坏生态的恶果,受到了大自然的处罚。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类价值取向和伦理道德问题。要缓解生态危机,必须建立起新的道德范式即生态伦理意识,尊重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存权,珍惜地球上有限的自然资源,才能使万物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生态伦理是挽救生态危机的思想基础,生态伦理教育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新课题,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社会的必要途径。因此,有必要在高职教育当中加强生态伦理教育,让学生具备专业的生态文明知识,帮助他们树立起科学的生态伦理观,为保护人类、保护地球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 生态伦理提出及其价值所在

生态伦理学是一门将现代生态学和伦理学结合在一起的综合型学科,是研究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道德理念和伦理关系,它通过约束人对自然界存在物的态度和行为来达到最终塑造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关系的综合学科。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伦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彰显出其前瞻性和理性的一面,它的出现为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伦理要求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注意协调好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倡导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共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伦理的价值在于通过一些思想观念来影响和改变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约束着人们对自然界存在物的行为,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并由此产生对人生的彻悟和反思。信仰性和实践性是生态伦理价值最实质内容,它通过改变人们的精神信念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最终实现人的心灵的转变。生态伦理思想最终是想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行性与必然性[1]。

二、高职院校大力开展生态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生态伦理教育是培养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

多数高职院校基本上是通过两种方式开展生态伦理教育。一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两门课的授课教师在讲到有关“人与自然”的章节时结合生态内容展开讲解,另一种是通过校园内的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生态伦理教育。可以说,现行高职院校的生态伦理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这点可以通过我们的调查问卷和走访得到证实。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些题目:遇到校园中的不文明现象你会怎么办?选择沉默的占48.33%,不去劝阻的占39.67%,主动劝说的只占12%,这种对待校园环境的消极态度令人堪忧。在选择一次性餐具使用的问题上,高达79.17%选择会,仅有11.67%的学生因为环保选择不用,有9.16%的学生认为较卫生而选择使用。在其他一些问题的回答上,回答结果也不尽人意[2]。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主力军。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说过,所有受过职业教育的人,一言一行、一招一式都要体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有必要在校园内开展生态伦理教育,培养他们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道德观。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分布在各行各业,他们的生态伦理素养、生态专业知识将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小影响。因而推进高职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措施。生态伦理是一种把人的问题提升到一种新的境界,是对高职大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要求高职大学生具备包括专业技能、生态素养在内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高职大学生才能担当起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任,才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开展生态伦理教育,是教育他们在面临自然界其他存在物时,不以商业价值作为判断标准,而是从尊重和关爱的角度去保护和面对。因此,推进生态伦理教育,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

(二)加强生态伦理教育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

自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能在较短的时间生产出更多的物资,并且可以生产出以前没有的东西。工业文明除了带给人们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外,也将酸雨、水污染、臭氧层破坏和地面沉降带给人类。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消耗着自然资源、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坏生态环境,如何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已经不能再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发展的纯粹目标和终极目标,每一位公民、每一家企业都有责任和义务去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企业必须面对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现实,调整生产经营理念,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企业的需求决定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职毕业生既要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还应具备较强的生态意识、具备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在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当中,这些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毕业生能从企业生产的各个流程来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从源头上保护生态,对已经产生的生态破坏不是听之任之而应积极考虑如何改善和治理。截止到2013年8月,全国共有高职院校1 297所,但是有很多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相同或类似,呈现出“百校一面”的办学景象。几乎所有的高职学校都认识到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性,除了在技能培养方面做到人有我优之外,要想在众多的高职院校胜出,还应做到人无我有,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3]。而生态道德作为新形势下人类抵御生态危机的根本之道,无疑会提升高职院校在同类学校中的竞争优势。高职院校面临的形势,只有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生态素养的人才,才更具有优势。现代高职教育要摒弃只给一技长的观念,要为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培养知识型、技术型、生态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

三、高职院校开展生态伦理教育的创新路径

在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大环境下,要想提高高职院校生态伦理教育的实效性,除了传统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提高高校生态师资队伍水平、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等方法外,还要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形势和高职生的认知特点,把生态伦理教育融入到高职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当中,创新高职院校生态伦理教育新方式。

(一)高职院校生态伦理教育方法的创新

实现中国梦需要人们的实际行动,如何使高职院校的生态伦理教育摆脱传统的说教,使其更符合高职生的特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高职院校有必要创新生态伦理教育方法。

1.情感体验法。情感体验是生态伦理道德内化为个体的重要阶段,情感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个人行为模式。在高职院校的生态伦理教育中,情感体验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和学生之间的沟通,用真情而不是说教去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用真情去唤醒学生内心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感恩之情,进而认识到人与自然界万物是平等的。高职院校有许多社团,其中不乏生态环保社团,这些生态环保社团是高职大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重要渠道。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开展生态情感体验:扶持高职生态环保社团走品牌化发展之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进行常态化的生态调研,把生态理论与生态实践相结合;打造绿色校园,生态寝室,将生态伦理理念融入到学校的教学、管理之中;将绿色环保节能技术应用于学校基本建设,集成先进实用的节能、节水、节材的环保新技术,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校园[4]。

2.事例研究法。事例研究法是一种注重主体之间平等对话、建造互动教学模式的一种方法。通过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教师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一问一答中练成严谨的思维,在此期间,学生的高级思维技巧在其思维过程中被激发,从而培养他们的道德推理能力。在生态伦理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事例的选择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与生态、环境相关联的热点时事,也可以选择历史上具有典型代表的环境污染事件。比如针对现在的高职生基本是90后,家庭优越的孩子可能会在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向家长提出购买奢侈品的想法,那么教师在讲到适度消费时,可以就“家长应不应该给孩子买奢侈品”这一问题,让同学们开展讨论;在讲到环境污染时,可以就“我们应怎样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研讨。

3.生态环境熏陶法。旬子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高职大学生良好生态意识的形成,除了需要课堂上的教育,还需要良好校园生态环境的耳濡目染。高职院校的校园内,建筑物要布局合理,实用性强。建筑的设计还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考虑水电煤气等日常能源消耗,充分体现环保、节能的理念;在校园里,除了植树种草外,还可以建造各类凉亭,假山。学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好似一本多彩的生态伦理教科书,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生态化的校园环境还包括水、电的节约与循环利用,垃圾的分类回收等。可以在校园内倡导节约水电,回收废旧电池,教材参考书的循环利用,纸张双面打印,厉行节约,简朴生活,人人争做“理性生态人”。让大学生们接受环境的熏陶和感染,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提升生态环保感知力。

(二)高职院校生态伦理教育途径的创新

1.将生态伦理规范纳入学生日常道德践行,培养高职生现代生态伦理思维。高职院校应该抓住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这一大好机遇,加强对高职生的生态伦理教育,在高职大学生们环境道德意识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当务之急是要让这些拥有生态意识的大学生们去践行自己的行为,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美丽中国要有文明的行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美丽,既体现在他的整体形象上,也反映在每一个公民的行为中。本课题曾对在校生生态实践行为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多数高职学生的生态实践行为有待进一步提高。如就餐时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刚粉刷完的墙壁上不久就会印有鞋印子,教室里人都走光了,灯开着,风扇在转。

“知、情、信、意、行”是人的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而高职生态伦理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学生们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行为习惯。高职大学生们需要从爱护身边环境做起,需要从点滴小事做起。道德本身不是空泛的,它可以通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体现出来。一个人的道德行为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道德行为偶尔为之,到经常为之,再到习惯为之,最后转化成其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并进而形成其内在道德品质的发展过程[5]。高职校园内的生态伦理教育也要经历一个这样的过程,因此,学校必须重视生态伦理的实践教育。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生态考察、参与社区生态宣传、加入生态环保社团、参观农业示范区等等。让学生从节约一滴水、种活一棵树、爱护一片草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这些做法看似简单,但是只有你坚持做了,才能从中领悟到道德教育的精髓,通过亲自参与,反复实践,进而达到道德教育润物无声的效果。

现代生态思维是思维的一种范式,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去思考、解决问题。它源于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它不仅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还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人类的思维方式是随着人类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现代思维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对现代生态科学提供基本原则和普通方法的哲学概括。我们党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本质上讲也属于现代生态思维范畴。高职院校应把培养学生的现代生态思维当作生态伦理教育的重点来抓。现代生态思维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一个“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共同体”,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随着现代生态思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必将给高职大学生的思想领域带来更加深刻的变革,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2.加大生态伦理教育经费投入,建立健全保障机制。高职院校的人均拨款低于普通本科院校,这些有限的经费还要先投入到实训室、仪器设备的建设和购置当中。由于生态伦理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开展生态伦理教育。如有的学校想编写一些有关生态伦理教育方面的教材,最终却因为资金问题而未能如愿。各级财政应加大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多方筹措资金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可以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生态教育当中。对于一些生态、环保工作做得好的院校可以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如浙江省于2012年出台了《浙江省绿色创建行动方案》,每年财政拨款100万元用于奖励那些获得省级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的单位。除政府之外,一些生态公益社会团体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公益活动,为生态文明建设筹措资金,并开设生态文明教育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为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6]。除了从资金方面为高职院校开展生态伦理教育提供保障之外,各高职院校的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还可以从机器设备、报刊图书、课题研究等方面为生态伦理教育在各高职院校的开展提供支持。

各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加强生态伦理教育的重要性,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人、财、物等方面加大对生态伦理教育的投入。在总体规划上,各高职院校主管部门要对所属高校开展生态伦理教育进行整体指导和协调,将生态伦理教育纳入到日常的教学计划之中,并通过考试或考查对学生所掌握的生态伦理知识进行考核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态伦理教育在高职院校当中落到实处。

3.健全高职院校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运行机制。改革和创新高职院校评估制度。为推动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教育部自2004年正式启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但由于高职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标准的单一性,在客观上推动了一些高职院校功利性的发展趋势。为了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的生态伦理教育,政府要加强对高职院校的管理,对现行的高校管理制度和评估制度进行创新和改革。教育主管部门要区分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制定分类指导、分层次评估的以“资源利用率”为导向的指标体系,引导高职院校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之路。此外,政府要为高职院校生态文明建设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借助法律保障来规范对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管理。

改革和创新高职院校生态制度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高职院校生态制度的建设与创新,建立健全生态管理制度,形成良性管理运行机制。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生态环保制度,如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制度、水电煤气能源管理制度、学生公寓管理制度、校园绿化建设制度、车辆费用管理制度等,加强对学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与管理。制度的制定既要有严格的执行力,还要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要依靠绿色制度进行长效管理,实现他律和自律的统一。

强化监督运行机制和完善高职校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为引导高职院校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政府和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生态管理方式,将考评结果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并建立相应的行政问责机制[7]。例如可以将各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与学校的拨款相挂钩,加大对生态文明教育及建设得比较好的学校的资金投入,反之,则给予相应处罚;在各二级学院、教师、职工和学生当中也推行相应的奖惩措施,将其与教职工的职称晋升、学生的评先评优相联系等。

[参考文献]

[1] 饶峻妮,郭盘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态伦理内涵及哲学思考[J] .清华大学学报,2010(1):36-37.

[2] 阙红艳,高职院校生态伦理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35.

[3] 蒋 琴.高职院校生态道德的必要性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10):38-39.

[4] 杨冬梅.从“独自”到“对话”——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变革[J].观察思考,2011(16):38-39.

[5] 廖 敏.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工业大学,2011:48-49.

[6] 姜树萍,赵宇燕,苗建峰,陈芊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1(4):74-75.

[7] 李海燕.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39-40.

猜你喜欢
伦理文明院校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