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海
(1.上海海事大学 商船学院,上海 201306;2.Greenwich Maritime Institute, London SE 10 9LS)
英国海事服务教育集群现状与启示
董文海1,2
(1.上海海事大学 商船学院,上海 201306;2.Greenwich Maritime Institute, London SE 10 9LS)
英国优秀的海事服务教育集群为伦敦长期保持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分别对英国海事金融与保险、海事经纪与法律、海事安全与政策以及生僻海事领域等方面的海事服务教育集群进行阐述和分析,总结其具有布局全面、层次清晰、面向国际,引领未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破解我国海事服务教育难题的关键举措是扩大专业布局、增设研究中心、加强留学资助、引进行业专家,以期为航运强国建设提供有益的决策支持。
英国;海事服务教育;集群;海事金融与保险;海事经纪与法律;海事安全与政策;决策支持
随着世界经济重心东移及亚洲航运业的兴起,英国的航运硬实力逐年下滑,但伦敦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依然难以撼动。牛津经济学(Oxford Economics)2013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英国海运业共提供63.5万个就业岗位,贡献了317亿英镑的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占英国当年经济总量的2.1%。[1]这得益于英国自身强大的航运软实力,也与其全球领先的海事服务教育密不可分。
人才、战略、机制是行业发展的三大关键要素,而其中人才要素是主导,起决定性作用。[2]英国的海事服务教育集群,每年为其提供大量高质量的海事服务人才,确保其伦敦国际航运中心地位长盛不衰。反观我国,虽然近年来在航运硬实力上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并跻身世界航运大国之列,但航运软实力的进步却乏善可陈,即使有2009年以来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政策的推动,也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缺乏人才是关键,我国海事服务教育在航运人才上的缺位亟待解决。[3]本文试图通过对英国海事金融与保险、海事经纪与法律、海事安全与政策以及生僻海事领域等方面的海事服务教育集群进行介绍,从中总结出其培养高质量航运人才的关键举措,以期为我国培养高质量航运人才提供决策支持。
位于伦敦金融区的卡斯商学院金融系提供包括投资与金融风险管理(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银行与国际金融(Banking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e)、商科(Business Studies),管理学(Management)共四个与海事金融相关的学士学位课程;提供航运贸易与金融(Shipping,Trade and Finance)、投资管理(Investment Management)、金融与投资(Finance and Investment)等服务于海事金融的硕士学位课程;此外,其MBA课程及博士学位课程也涵盖了航运贸易与金融、资产估价与投资(Asset Pricing and Investment)、银行及国际金融等领域。这些学位与非学位教育,共同为学生或学员提供关于航运、贸易、银行、金融、投资、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及技能,很好地满足了航运市场对海事金融人才的需求。[4]建于1983年的科斯塔斯·格兰姆诺斯航运贸易与金融中心(Costas Grammenos Centre for Shipping, Trade and Finance Centre,STF),更是在30年的时间里,为业界培养了超过2600名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级航运金融人才,其中很大一部分甚至成为行业内全球领导者。[5]
起始于1970年的卡斯商学院精算与保险系于1974年第一次引入三年制精算学(Actuarial Science)学士学位,自那以后,包括精算管理(Actuarial Management)、保险与风险管理(Insurance and Risk Management)等学士、硕士以及博士学位逐渐发展并趋于成熟,在全球顶尖精算学院系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Wharton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成为英国航运保险人才的摇篮。[6]
此外,雷丁大学亨利商学院(Henley Business School)国际资本市场协作中心(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Association Center-ICMA Center)也提供了类似的教育项目,如国际航运与金融(International Shipping and Finance)硕士,供那些有志从事航运金融的人员选择。
英国的航运经纪商在国际航运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提供船舶与货物撮合、船舶买卖、货运衍生品交易、市场分析和情报以及航运风险管理等服务。[7]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Baltic Exchange)的数据显示,全球约30%~40%的干散货和50%的油轮租约是由英国船舶经纪公司经手交易的,这得益于英国完善的海事经纪教育与培训体系所提供的人才支撑。虽然海事经纪没有类似于海上货物运输的专业准入要求,但其人才的培养依然主要依托具有海事背景的院校、协会以及相关组织。其中,卡迪夫商学院(Cardiff Bussiness School)、南安普敦索伦特大学(Southampton Solent University)、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等高校提供航运业务(Shipping Business)方面的学位课程;英国特许船舶经纪人协会(Institute of Chartered Shipbrokers,ICS)、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以及克拉克森(Clarksons)等则提供海事经纪人专业培训和/或认证。[8]
在解决船舶建造与租赁、航运金融与保险、货物运输、船舶碰撞、海难救助等海事纠纷时,英国法律的应用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法律都要广泛,这使英国成为全球领先的法律服务中心[9],仅伦敦就拥有30多家海事律师事务所,汇聚了涉及航运问题的专业律师和仲裁员,为英国航运业提供无可比拟的法律服务支撑。与之相对应的英国海事法律教育,成为英国海事法律人才的关键保障。
成立于1982年的南安普敦大学海事法律研究所(Institute of Maritime Law)虽然是法学院的下属机构,但却有自己独立的经费来源,研究所目前共11名成员,专注于海事及国际贸易法律的研究,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海事法律教育、研究和咨询中心,为全球的航运企业、航运从业者以及有志从事海事法律行业的人员提供高质量的培训及学位教育;[10]成立于2000年的斯旺西国际航运及贸易法律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hipping and Trade Law,IISTL),非常有针对性地专门对LLM(Mater of Laws,法学硕士)开设了国际海事法(International Maritime Law)、国际商法(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Law)、国际海商法(International Maritime and Commercial Law)以及国际贸易法(International Trade Law)四个独特而又相互融合的专业,将具有各个国家法律背景的学生与本土学生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非常国际化的交流氛围,再加上其雄厚的师资力量,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也成为英国乃至全球领先的海事法律教育、研究和咨询中心。
时至今日,英国在海事安全与政策领域依然拥有强大的话语权,专注于该领域的海事院校及机构,如格林尼治海事研究院、卡迪夫大学、伦敦城市大学(City London University)等,提供了涵盖海事安全与海事政策方面的学位及短期课程。
格林尼治海事研究院的前身是英国皇家海军学院(Royal Naval College),它沿袭了英国海军在历史、防务安全以及政策方面的研究,成为格林尼治大学下属的一个独立学院。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不提供本科教育,而把重心放在硕士及以上的研究型学位教育之上,提供包括国际海事政策(International Maritime Policy)、海事安全(Maritime Security)、海事历史(Maritime History)以及海事研究(Maritime Studies)四个方向的硕士及博士学位教育,其招生面向全球,因此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并拥有一定的海事专业背景。[11]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授课、学术讨论、课程论文三者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保证了知识的有效传递,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学业。此外,针对中国航运业在21世纪的快速发展,该院于2012年建立了中国海事中心(China Maritime Centre),致力于中国海事的发展及其对全球影响力的研究,该中心聚集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具有良好海事专业背景的学者及学生,并与中国海事领域的相关政府部门、船公司以及学术机构,如上海海事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两年的时间里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此外,卡迪夫大学、伦敦城市大学等高校也都提供关于海事安全与政策方面的学位教育与培训。而由伦敦城市大学法学院(City Law School)牵头、GMI及伦敦都会大学一起参与建立的伦敦大学海事法律及政策研究组(London Universities Maritime Law and Policy Research Group,LUMLP),更是在伦敦以至全英的海事法律及政策专家、学者、博士及硕士研究生之间搭建了互相学习与交流的桥梁,使英国在该领域的教育和研究质量不断提升。
英国不但在传统海事及海事服务领域提供数量齐全、质量优良的教育及培训,而且在一些生僻的海事衍生行业如水道测量(Hydrographic Surveying)、海事考古(Maritime Archeology)等领域均提供高水平的学位教育或培训。
创建于1826年的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CL)提供水道测量方向的硕士学位教育。该课程由UCL与伦敦港口管理局(Port of London Authority,PLA)合办,使UCL领先的水声研究与PLA先进的测量设备及丰富的水道测量经验得以融合。它主要提供海图制图水文(Nautical Charting Hydrography)、港口管理及沿岸工程水文支持(Hydrography to Support Port Management and Costal Engineering)以及海洋工程水文(Offshore Construction Hydrography)三个模块的专业培训与教育,被国际水道测量组织(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Organization,IHO)、国际测量工作者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urveyors,FIG)以及国际制图协会(International Cartographic Association,ICA)认定为A类课程。这一具有国际资质的认证,使其毕业生基本就职于本行业的顶尖职位。除此之外,格拉斯哥大学和普利茅斯大学等高校也开设类似课程,共同为英国水道测量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使英国的海图出版及发行在世界上继续保持着主导地位。
由于海洋探测的特殊性,海事考古的难度比陆地考古大,且不确定因素多,因此开设该专业意味着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和科研人员常年不懈的努力,但同时也正由于其特殊性,新的科研成果往往能带来更多学术及经济上的连锁效应。英国作为传统的海事岛国,四面环水,加上其在扩张时期对外殖民所累积的经验和财富,为其海事考古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在英国有许多高校开设海事考古专业的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学位教育,其中既有南安普敦大学之类的传统海事院校,也有伯恩茅斯大学(Bournemouth University,BU)和阿尔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Ulster)等综合性大学,甚至连牛津大学这样的世界名校也参与其中,共同组建了英国全面、深入的海事考古教育和研究体系。有些院校还组建了自己的海事考古研究中心,使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南安普敦大学依托自身在海事领域的优势,于1995年成立了南安普敦大学海事考古中心(Centre for Maritime Archaeology);牛津大学在德国喜利德基金(Hilti Foundation)的资助下,也在2003年成立了牛津海事考古中心(The Oxford Centre for Maritime Archaeology,OCMA),致力于从事环地中海水域、印度洋、南中国海等地从古至今的海事文化、海底遗物,海洋沉船等多方面的考古研究,并提供相应的本科、硕士以及博士学位教育。[12]
1.布局全面,层次清晰
英国的海事服务教育集群,全面涵盖了海事金融、经纪、法律、保险、安全、政策、考古、水道测量等领域,并形成了包含短期培训(Short Course)、本科、硕士以及博士的多层次、清晰的垂直教育体系,甚至在关键领域都形成了专门的研究中心,是英国长年保持伦敦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人才支撑动力。
反观我国,海事教育主要集中在传统船员教育与培训领域,事关海事服务人才培养的教育机构则显示出数量少、质量低的状态,涉及海事生僻领域的教育则几乎鲜有涉足。基于此,政府、教育部门以及各院校应该加强在海事服务教育领域的布局,依托几所传统的海事院校,整合地区性高校资源,增设海事金融、海事安全、海事政策等试点专业,同时逐步组建相应的海事金融、保险、政策等研究中心,逐步扩大并推动海事服务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2.面向国际,引领未来
英国许多海事服务教育机构及院校均采取面向全球招生的方式,创造了国际化的学习及交流氛围,培养出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航运人才,引领着海事服务教育的未来。
由于经济和语言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在海事服务教育的国际化方面投入偏少。[13]一方面,大多数教师没有国外学习与生活的经历,在授课形式上受传统灌输型教育的影响较深,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授课内容上则缺乏国际化视野,无法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生源几乎来自本土,没有类似英国的国际化学习氛围,因此也较难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能引领未来的航运人才。基于此,教育部门应加大对我国海事服务教育国际化的资金投入,资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到国外经历和体验先进的海事服务教育理念和制度;同时各海事院校应增加教师出国学习的机会,利用在外学习的教师,将国外教师引进来;此外,通过交换生的方式,将部分国内学生送出去,将部分国外学生引进来;最后,适度并逐步放开对国际学生的招生限制,使更多的国际学生加入到我国的海事服务教育体系中来,营造良好的国际化学习和交流环境。通过上述各关键举措的实施,相信能一定程度上以推动我国海事服务教育体系的发展,为航运强国的建设提供优秀人才支撑。
[1] OXFORD ECONOMICS.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UK Maritime Services Sector [R].Feberary,2013: 10-15.
[2]孙培廷,文元全,张世平,等. 英国航海类专业基础学位教育制度及启示[J]. 航海教育研究,2013(2):1-7.
[3]马 硕. 软实力是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关键[J].水运管理,2007,29(5):1-4.
[4]王红伟.我国高等院校国际航运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2011.
[5] Cass Business School. Alumni[EB/OL].[2013-12-24].http://www.cass.city.ac.uk/research-and-faculty/centres/stf/alumni.
[6]维基百科.卡斯商学院[EB/OL].[2013-12-24].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A1%E6%96%AF%E5%95%86%E5%AD%A6%E9%99%A2#cite_note-2.
[7]董 岗. 伦敦国际航运服务集群的发展研究[J].中国航海,2010,33(1):80-83.
[8] The Baltic Exchange. A Career in Ship Broking [EB/OL].[2013-12-24]http://www.balticexchange.com/default.asp?action=article&ID=511.
[9]董 岗. 伦敦国际航运中心和英国航运业的动态演变规律研究[J].水运工程,2009,(12):17-23.
[10]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Institute of Maritime Law[EB/OL].[2013-12-24]http://www.southampton.ac.uk/iml/about_us/.
[11]University of Greenwich. Research Degrees [EB/OL]. [2013-12-24].http://www2.gre.ac.uk/about/schools/gmi/study/research-degrees.
[12]University of Oxford. The Oxford Centre for Maritime Archaeology[EB/OL]. [2013-12-24].http://www.arch.ox.ac.uk/ocma.html.
[13]高 洁,真 虹,李建丽,等.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人才聚焦水平综合评价[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9,30(4):46-51.
2014-01-04
董文海(1984-),男,讲师,主要从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航海/海事教育与研究。
1006-8724(2014)02-0016-04
G649.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