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数字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坚守与转型
张倩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传统出版业步入数字化时代,在出版业改制的背景下,编辑工作者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极大变化。面对数字媒体时代学术期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能否顺利完成学术期刊和编辑群体的转型,回应时代的呼唤;能否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适时调整编辑理念;能否准确定位并进行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这一切都将关系着整个出版业的兴衰与整个社会文化大厦的缔造和建构。
数字时代;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坚守;转型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影响和改变着纸质期刊的生存状况。作为一种先进的传播形式,必将大大有助于纸质期刊内容的传播并与纸质期刊形成“共赢”的良好局面。但有些人对纸质期刊的存在担忧,认为当今社会众多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质的变化,数字阅读因其自身优势会最终导致纸质书刊在不久的将来消亡。笔者认为,作为学术期刊编辑,要从自己的工作实际出发,正视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应摆正自身的位置,乘势而上,争取更大的作为。
目前,全国共有报刊11 800多种,其中报纸1 900多种,期刊9 900多种。[1]在各类期刊中,有4 000多种学术期刊。目前,这些学术期刊总体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同质化、订户少、成本高等问题,直接导致期刊销量走低和期刊社不容乐观的生存状况。同时,由于学术期刊读者的阅读大多以指向性阅读为主,往往是单纯以某一特定问题为核心进行的系统化阅读,为此,数字化阅读方式就成了“研究类”读者的首选方式。读者由纸质学术资源向数字学术资源使用习惯的转变,造成学术期刊生存的困境。
(一)读者的阅读习惯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数字期刊更适合网络环境下成长的新一代年轻人,网络阅读成为了一种新型阅读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当前年轻一代阅读多元化、个性化的阅读需求。诸如万方数据、维普资讯、清华同方(CNKI)三大数据中心均设立了全文期刊数据库,并同时向各大高校图书馆提供数据检索等信息化服务。这一变化直接导致高校图书馆阅览室阅览人次逐步减少,而网络在线检索、下载量逐年攀升。这一现象的发生对纸质学术期刊造成了巨大冲击,并且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
(二)对期刊编辑的观念、能力提出新要求
技术与内容是数字出版的两个基本要件。其中,内容是数字出版的本质,技术则是数字出版的手段,以“内容为体,技术为用”来描述两者之间的关系较为妥贴。技术是服务于内容的选择、编辑加工与传播活动的。现代社会,没有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再好的期刊也难生存。如同市场上产品与需求的关系,产品是为满足用户的需求而生产的。有什么样的需求就应该有什么样的产品。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学术期刊编辑队伍的信息化程度并不太高。而面对读者阅读习惯的急剧转变,编辑人员原有的观念和能力一时很难适应,在“满足读者需要”、“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方面,也就会存在一些滞后和不足。
(三)期刊编辑的角色和功能发生转变
在旧传播时代,传媒处于传播的中心位置,具有很强的控制能力,传统媒体可以以自我为中心来决定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而在新传播时代,传统媒体的控制力和传播能力已经大大弱化,在内容设计等方面必须以市场和受众为中心,在角色和功能方面必须及时转变,才能真正适应新传播时代的要求。[2]一些学术期刊在以数字平台为依托进行期刊出版和发行时,往往还会受到传统媒体旧的传播理念和习惯的束缚,致使在期刊出版和编辑实务工作中容易忽视新型读者诸如用户体验等新要求。此外,一些学术期刊也不重视新媒体技术的综合应用,譬如在学术期刊的内容组织和信息融合方面,往往投入多,效果差。究其原因,其中重要一点就是编辑的角色和功能在数字化时代未能及时转变,有的编辑虽然思想上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但在编辑实践工作中仍未摆脱传统媒体的习惯。
无论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编辑工作者都要有自己的一份职业坚守。这里所说的“职业坚守”不是抱残守缺,而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文化发展方向,在保持原有办刊宗旨、办刊路线、办刊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时代脉搏,了解读者需求,不断创新和发展。
在我国,学术期刊不仅是一项出版活动,而且以其鲜明的政治性、学术性、指导性,凸显着独具特色的存在价值,并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和水平,首先要提高编辑人员的职业素质。要具有张元济那样的“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的胆识和果敢。编辑出版工作者应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以编辑出版为志业,集成和实现文化建设的抱负,为民族精神之“火”添加利益之油,成为时代的追随者,文化大厦的建设者,为此开新路,领风骚,执牛耳,创造中华民族瑰丽的新文化。
(一)坚守“内容为王”
与网络媒体相比,纸质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其内容的权威性、公信力等方面。因此,作为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坚守“内容为王”,打造特色内容期刊。要紧紧抓住期刊质量不放松,切忌不要轻易跟风,迷失了方向;更不要放弃原则,触犯出版法规。[3]
在编辑出版实践中,责任编辑审稿要把握两项基本原则:“观其大,不宜遗其小。”“观其大”是指要从整体上分析文章的政治倾向和学术价值,刊物及内容是要向全社会传播的,不能不讲政治;“不宜遗其小”是指运用编辑的基本功,对文章的主题、篇章结构、逻辑、文字等各个方面做出修改、加工、润色,做到精雕细琢。这是回应时代呼唤的一种积极可取的态度。
(二)树立“多元”理念
对于传统纸质期刊,网络媒体在信息量、实效性、直观性、便捷性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对此,传统纸质学术期刊编辑应学会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在提升内容竞争力的同时,要树立“多元”理念,在留存价值、内容创造、阅读多元、诠释魅力、工艺赏析等方面深耕细作,提升作者、读者与内容的互动性,满足不同层次读者和作者的需求,以应对网络媒体的挑战。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必然会发生受众的“阅读分化”。不同的传媒板块拥有不同的读者群体,各类阅读群体各取所需,各自存在,互不干扰,于是出现了专业读者、大众读者和网络读者之间的隔膜——主要是专业读者与后二者之间的隔膜。而正是这种情况的存在,客观上为学术期刊提供了转型的机会。对此,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纸质期刊与数字期刊各自的优势,并对其进行信息整合、资源共享和深度开发,从而既能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又能保留载体的丰富性,也能弥补纸质期刊的不足,实现信息的传递和迅捷、便利的检索。
(三)掌握数字技术
纵观世界出版行业的发展,从过去单纯的纸质期刊,逐渐发展为期刊数字化,进而产生数字期刊,这是大势所趋。我国正处于期刊数字化阶段,影响较大的是以汇聚纸质学术期刊文章为基础的各类学术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等;采用较多的是一般纸质学术期刊的PDF版,扫描后直接上传,配合纸质期刊的出版而进行的配套网络服务和开发。如2006年《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开始的网络版(预印本),[4]大大缩短了论文出版的周期。
学术期刊数字化区别于传统的出版和呈现方式,更加强调学术期刊出版方式的变化;而数字学术期刊代表了我国未来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涵盖了学术成果从申请发布到出版发布的各个方面,外延更为广泛。如作为中国新闻史学会学报的《新闻春秋》,其期刊社自2011年起,便开始着手探索学术期刊从投稿到录用,从审稿到出版发行等诸多编辑实务工作完全数字化运作的可行性,逐步推进数字期刊在期刊出版中的实践。另外,江苏省在全国构建完成了首家科技期刊审读数字化平台。
学术期刊数字化和数字学术期刊对编辑的多元化素质与能力的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急切的要求。只有真正提高编辑自身素质,才能实现其职业价值,从而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在学术期刊数字化运营时代,掌握数字技术是当代编辑主体的必备技能。媒介的多样化直接导致阅读产品的多态化。期刊能在大多程度上影响社会,关键取决于编辑群体对现代化、数字化技术的掌握程度。有学者提出了编辑部和编辑人员要从三个方面实现转型、重塑自己。第一,由单纯的平面文字编辑,转变为全媒体编辑;第二,由追求做一个学者型编辑,增加、转变为做一个职业化编辑;第三,编辑部要由单纯的学术机构,转变为市场主体,要成为版权经营中心、选题中心、经营中心、利润中心。[7]
(四)实现战略突围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实现期刊发展的战略突围,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把握期刊属性,找准市场定位和读者定位,奠定突围基础,保证期刊资源开发的延续性,实现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出版,提升行业期刊的权威性及影响力;第二,注重期刊质量,打造精品栏目,实现内容创新,彰显刊物个性,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出版理念,提升内容竞争力;第三,创新技术、工艺,改变传统发行观念与方式,树立新的营销理念,拓宽销售渠道,进行多元化经营,依托已有出版资源,将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期刊品牌,从纸质载体延伸到网络或手机载体,线上线下相互依托,不断开发新型产品,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新的历史时期,培育新的读者群非常重要。我们要一手抓办刊质量,一手抓读者的培育。”[5]数字时代,学术期刊要实现困境中的突围,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办好特色栏目,吸引读者。网络文化公司将我们的学术期刊“碎片化”,组成一个个学术专题,不仅资料丰富,而且特色鲜明,很好地满足了现代读者“选择性阅读”、“专题性阅读”的需求,同时也吸引了纸质期刊的大量读者。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学术期刊已经成为所在地区、所在学科的“文化高地”,要注意发挥地域优势,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办刊,形成鲜明特色。如《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的“宋史研究”,《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的“船山研究”等栏目,都是非常成功的案例。还要依托学科优势办刊,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创办的“青年问题研究”,一些师范大学创办的贴近实际的教育学、心理学研究专栏。此外,还有些学术期刊抓住社会热点问题,邀请全国专家作笔谈。权威专家集中、深层次地解读,不仅推动了社会研究的发展,也进一步提高了期刊的威望和关注度。
近年来,一些学术期刊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做期刊栏目主持人,这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这些专家、学者往往就是某个学科的领军人物或学术带头人,在其研究领域中,成果颇多,威望较高,凝聚力和影响力很强。请他们做编外编辑,既有利于办刊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期刊社会声誉的提高,以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6]
总之,在期刊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数字化已是大势所趋,作为传统的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及时把握机遇,主动应对挑战,在保持职业坚守的同时,实现主体观念的转型,承担起自己的使命,对期刊内容进行更加严格的编辑筛选、质量控制、加工处置,逐步实现编辑工作的数字化,实现数字化和传统纸媒的优势兼容,加快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进而促进学术期刊的良性发展。
[1]李晓明.打好四个攻坚战,实现河北版的中国梦[R]. 2013-05-27.
[2]郭全中.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转型:误区、问题与可能的路径[J].新闻记者,2012(7).
[3]成少安.期刊宣传的法律边界与政策空间[R].2013-05-27.
[4]汤飞.关于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9(9).
[5]李浩.文学期刊:困境和可能[R].2013-05-27.
[6]张耀铭.关于学术期刊生存发展的几个问题[R].2013-05-27.
The Professional Persistence andthe Concept Transformation of the Academic Journal Editors inthe Digital Age
ZHANG Qian
(The Central Institute for Correctional Police,Hebei Baoding 071000,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technology andthe Internet pushesthetraditional publishing intothe digital age. Inthe wake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ation,asthe keylink of the periodical workthe editors’living environment alsochanged greatly.Inthe digital mediaage facing of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canthe academic journals completethetransform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and editing group,and respondtothe call of the age Can it be practical and realistic and adjustthe editing concepttothe changing condition Can it be accurate in positioning and conductthe cultiv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quality It will affect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ntire publishing industry as well asthe cre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whole social culture building.
digital age;academ ic periodical;editor;professional persistence;concept transformation
G214.1
A
1673-2022(2014)02-0077-04
2014-02-20
张倩(1980-),女,河北保定人,编辑,硕士,主要从事法学、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