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视角下的《聊斋志异》对话翻译研究

2014-04-08 06:05都媛陈吉荣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聊斋志异译者原文

都媛,陈吉荣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语用学视角下的《聊斋志异》对话翻译研究

都媛,陈吉荣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下实际交际过程中的运用与理解。小说中的对话翻译就是一种在特定情景中的间接交际语,译者从人物对话中获取相关信息再将其传递给译文读者。小说对话翻译的好坏,不仅影响信息传递的准确性,而且影响读者能否顺利阅读等等。所以在翻译小说对话的过程中,译者要结合原文语境,正确推理并理解会话含义及原作者意图,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恰当的词汇进行原文信息的传递。通过《聊斋志异》的两个不同英译文本对话翻译的对比分析,从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两个方面来阐释语用学在对话翻译活动中的作用,进而阐明语用学在对话翻译中的重要性。

语用学;翻译研究;聊斋志异;语言语境;非语言语境

一、引言

小说是读者最喜欢的文学形式之一,小说的翻译在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人物对话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递人物思想、性格等信息的同时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所以对话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要想取得良好的翻译效果,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语用学在对话翻译活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例,从语用学视角,探讨语用学在对话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二、语用学在对话翻译中的应用理论分析

何自然认为:“语用学,即语言实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新领域,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1]3冉永平亦提出:“语用学就是关于语言使用的实用学。是研究话语在使用中的语境意义,或话语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包括意义的产生与理解,也包括交际语言形式或策略的恰当选择与使用。”[2]16此外,对语用学的定义还有很多,根据马忠才的统计:“对语用学的定义不下数十种。其中,有代表性的定义如:语用学是研究说话人意义的学问;语用学研究人们如何使用语言来达到成功的交际”[3]49。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语用学最主要的任务是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下实际交际过程中的使用与理解,强调语境对语言的影响作用。

随着语用学跨学科研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语用学开始渗透到翻译领域。翻译理论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取向,从语用学的角度多方面对翻译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传统的观点认为,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变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是两种符号之间的转换。如魏婷认为“翻译其实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4]41范东生则提出“翻译的本质是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交际”。[5]31在这种语言转化过程中,语用交际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翻译其实是原作者与译文读者的一种间接交际活动:原作者与译者构成一种交际活动,译者又与译文读者构成了一种交际活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着双重身份,他既是原文的读者又是译文的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担负着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桥梁作用,所以翻译其实是原作者、译者以及译文读者共同努力的一个成果。[6]289

对话翻译是小说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在特定情景中的间接交际活动。李雪阳、章喜查也提出过“虽然小说对话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交流语言,但它是一种间接交际语,是作者借助作品中人物之口向读者传递信息的编码,它直接指向作品中的人物”。[7]译文读者通过译者对小说对话的翻译获取相关信息,包括:说话人的性格,故事发生的背景,情节的发展以及原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意图等。可以说,小说对话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部小说的完整性和可读性。

进行对话翻译时,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对原文的正确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语用学主要考虑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语言语境,即对话翻译中具体的语言现象,要充分考虑对话人物、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在语言上的运用,比如会影响到翻译时词汇的选择等。非语言语境,包括社会环境、背景知识等因素对对话翻译活动的影响,要考虑这些因素对对话人物、原文作者、译者以及译文读者产生的具体影响,例如说话态度、思维方式、认知和阅读能力等。正如李菁提到的“我们在进行对话翻译时,要将翻译活动置于人类交往活动的背景框架中”。[8]160这些因素对对话翻译实践有着极大的影响,为译者的翻译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础,并且帮助译者解释翻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所以“如果能够将语用学引入翻译学领域,就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翻译中的诸多矛盾现象”。[9]10

三、语用学视角下的《聊斋志异》英译对话分析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创作于清朝时期,收录了近五百篇故事,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艺术典型,主要是通过谈狐说鬼,对当时社会的腐败和黑暗进行批判,寄托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恨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无奈。《聊斋志异》中的对话描写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物对话都发生在特定的情景中,根据语用学的要求进行翻译活动时,要根据该情景中的需要进行语言词汇选择。对话翻译的关键在于译者对原文中人物对话的理解程度,如说话人的态度、语气等等,以及原作者真实的创作意图。这样才可以将原文信息准确地传递给译文读者。同时,译者还要明确阅读对象了解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环境,以便译文读者能够更好地接受译文传递的信息。另外,不同国家背景的译者对同一部作品的翻译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对话翻译既然是一种间接交际语,那么在进行对话翻译的实际过程中必然受到语境的影响。Verschueren将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又称为非语言语境)。[10]121不同的语境在对话翻译活动中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本文将以《聊斋志异》的两个译文为例,从语用学角度对中西方对话翻译进行分析和比较。这两个译本分别是由西方译者Denis&Victor和中国译者Mo Ruoqiang等人所译。

(一)语言语境中的对话翻译语用分析

语言语境是对语境最狭义的理解,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词组等语言知识和上下文等语篇知识。由于中西方文化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在对词汇、句法、语序等方面的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

例1:

曾否有不识者一人来?

仆早赴青帝庙,良不知,当归问之。[11]69

译文1:

Has anyone you don’t know been here?

I went to the Blue Emperor Temple this mo-rning,so I have no idea.I’ll go back and ask.[12]57

译文2:

Is there any stranger in the house?(Mo Ruoqiang etc.)

I have no knowledge of it,as I’ve been out to Qingdi Temple and not at home.But I’ll ask about it on my return.Please wait aminute.[13]182

语用学对翻译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把握原文的“意”。但由于不同国家的译者文化背景不同,对同一词汇的翻译必然会出现差异,这种差异往往成为原文信息传递的障碍。上文曾提到“对话翻译是一种间接交际活动”,而交际翻译要求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要与原文读者获取的效果尽可能的接近,即何自然[14]149所提到过的语用等效。

译文2中,中国译者对“青帝庙”采用了音译,信息表达不明确,会给西方读者带来困惑,不符合语用等效要求。

例2:

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

既有之,何不自食?

我特需此核作种。[11]14

译文1:

We who have renouncedlaylife do not understand miserliness.I have afine pear which I wouldlike to offer to my guests.

now that you have got it,why not eat it yourself?

I only needed the core for its seeds.[11]15

译文2:

We,who haveleft our homes and given upall that is dear to us,are at aloss to understand stingy conduct in others.Now I’ve some excellent pears which I shall do myself the honour of serving you.

If you have pears,then why don’t you eat those ones yourself.

The reason is that I need one of these pips to grow them.[13]62

戈玲玲[15]9提到语用学中最大关联的要求即译文读者在理解话语时付出尽可能少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这就需要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必须完全理解原文的每个细节,理解每个词语在上下文中确切的含义。

译文1采用直译,未译出原文隐含的信息。译文2明确译出原文的隐含信息,达到了语用学最大关联的要求。

(二)交际语境中的对话翻译语用分析

交际语境[10]127即在实际运用中的语境,包括情景语境、背景知识和指示词语等。语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总是置身于某种语境,并受到语境的影响。

1.情景语境中的对话翻译语用分析

情景语境也可称为社交语境[1]67,指在进行对话翻译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因素,包括对话发生的时间、地点、说话人物、背景;说话人的身份、地位以及说话双方的关系;译者的文化、思维差异等。明确了社交语境,才能更加准确的进行翻译。

例3:

王何人?

少间自悉。[11]330

译文1:

What king are your calking about?

In alittle while you will see for yourself.[12]188

译文2:

Who is your king,please?

You’ll see for yourself in no time.[13]2

根据社交语境的要求,在进行对话翻译时,要判断说话人的身份、地位和对话双方关系,以便于进行词汇的选择和应用。例句中的对话双方互不认识,因此译文2选择“please”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例4:

何之?

在亡之人,乌有定所。[11]68

译文1:

Where will you go?

Afugitive does not choose adestination.[12]53

译文2:

Where are you bound for?

I don’t know how can arunawaylike me have afixed dwelling place.[13]53

例句中对话发生的背景为逃亡路上。原文要表现的是对封建社会的一种不满和无耐之情。译文1中对说话者的情绪描写过于平淡,译文2不但按照社交语境的要求对事件发生的背景做到了充分考虑,还表现了人物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例5:

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

既有之,何不自食?

我特需此核作种。[11]14

译文1:

We who have renouncedlaylife do not understand miserliness.

now that you have got it,why not eat it yourself?

I only needed the core for its seeds.[12]15

译文2:

We,who haveleft our homes and given upall that is dear to us,are at aloss to understand stingy conduct in others.

If you have pears,then why don’t you eat those ones yourself.

The reason is that I need one of these pips to grow them.[13]62

“出家人”意指脱离家人、远离世俗到寺庙修行或四处云游的人,是中国特有的词汇。若翻译的不到位,会使不了解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读者产生困惑。

语用学要求对于不了解特定信息的译文读者,译者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向译文读者传递信息时扩宽信息量,使译文读者更容易感受并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这也就是Verschueren[10]229所提出的语言顺应理论:人们在使用语言时要同时考虑语言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因素。两个译文都按照要求进行了相应的翻译。

2.背景知识中的对话翻译语用分析

背景知识就是交际双方事先所具备的相关知识,比如关于世界的常识性知识或者涉及谈话双方交谈内容的特定、隐含信息等。在进行对话翻译时,就要考虑原文中的相关常识或者隐含的特定信息,才能翻译得更成功。

例6:

君何无家口?

斋耳。[11]69

译文1:

Why isn’t anyone in your family here?

It’s only me studio.[12]54

译文2:

She asked him why none of his family was there?

It was merely astudy of his,he informed her.[13]179

由于原句运用了世界常识性知识进行对话,不用担心翻译会造成信息错误传递,所以两个译文并未做出多少改变,对原文进行了直译。

3.指示语对对话翻译的语用分析

指示语主要包括时间、空间、人称等指示语。当关于时间和空间的选词不同时,也会造成语境的改变,结果就会使译文读者得到不同的信息。

例7:

南院谁家?

小生所舍也。

现在君所。[11]69

译文1:

Whose house is that in the south courtyard.?

I live there.

She’s in your place now.[12]57

译文2:

Wholives in the house on the southern courtyard.?

I do.

Now she’s at your house.[13]182

运用地点指示词应同时考虑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的空间位置。如果双方同物体本身的方位不同,话语会产生歧义,导致谈话双方的误解。译文1“in”表示很大的一个范围,可能在院子里,也可能在别处。“at”则表示一个小范围,在屋子里。

语用学认为只有当听话人获知对话中的语境后,才能正确理解并推断出相关的信息,否则只能获取字面意义。例句原文要表现的就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可见译文2与原文并不相符。

四、结语

目前,从语用学角度对对话翻译进行研究,已经引起国内外语言学者、翻译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对蒲松龄《聊斋志异》两个译文中对话翻译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同样一句话或一段话在不同的语境下生成,其表达的意思也会有差别。译者在理解原文表层含意的同时,还要把握原文要表现的隐含意义,并将其表达出来,让译文读者更好地接受,这才算是成功的翻译。因此,在进行对话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和运用语用学知识,成功再现原文。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马忠才.语用学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启示[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4]魏婷.论翻译的本质[J].科技信息,2011(28).

[5]范东生.翻译的本质与翻译批评的根本任务[J].中国翻译,2000(4).

[6]张新红,何自然.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3).

[7]李雪阳,章喜查.从语用学角度看小说对话翻译[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6).

[8]李菁.语用翻译研究的新路径[J].外语教育,2007(10).

[9]叶苗.关于“语用翻译学”的思考[J].中国翻译,1998(5).

[10]Verschueren,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11]蒲松龄.聊斋志异之二十四卷手抄本[M].山东:齐鲁书社,1981.

[12]Pu,Songling.Strange Tales from Make-Do Studio[M]. Denis C.&Victor H.Mair(trans.).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Fress,1989.

[13]Pu,Songling.Selected Translations from Pu Songling’s Strange Stories of LiaoZhai[M].Mo,Ruoqiang&Mo,Zunzhong&Mo,Zunjun(tran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88.

[14]何自然.汉英英汉翻译与语用学[J].外语教学,1992(1).

[15]戈玲玲.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J].外语学刊,2002(3).

To Study the Dialogue Translation of Strange Tales from Make-Do Studio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DU Yan,CHEN Ji-rong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Liaoning Dalian 116029,China)

The pragmatics mainly studylanguage in specific context conditions used inthe process of actual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Andthe dialoguetranslation of novel isthe indirect communicationlanguage in aspecific scene,thetranslatortoobtain information fromthe dialogue andthen passthemtothe readers.The quality of thetranslation of the dialogue not only:affectthe accuracy of the information,but alsoaffectthe read smoothly of readers and soon. Sointhe process of dialoguetranslation of novel,thetranslator should combinethe context of sourcetexttoinfer and understandth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ion andthe original author’s intentions,thentochoosethe appropriate methods and wordstotransferthe information of sourcetext.Fromaspects oflinguistic and non-linguistic context,by comparingthetwodifferenttranslated versions ofStrange Tales from Make-Do Studioby PuSongling,the paper statesthe effect of pragmatics inthe dialoguetranslation.

pragmatics;translation studies;Strange Tales from Make-Do Studio;linguistic context;non-linguistic context

I207.419

A

1673-2022(2014)02-0072-05

2014-02-22

2012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聊斋志异》英译文学形象认知研究”(L12BWW003)的阶段性成果

都媛(1987-),女,辽宁庄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学;陈吉荣(1972-),女,辽宁大连人,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学。

猜你喜欢
聊斋志异译者原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