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开镜
(广西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有些学者把关羽攻打襄樊,归于对《隆中对》的实施,认为属于隆中对策中的“北伐”。如黄晓阳说,“关羽北伐,失在时机的选择和退却不及上,但绝不能否定这是刘、葛《隆中对》立国的重大军事实践。”[1]朱子彦说:“关羽北伐曹魏的时机并未成熟。”[2]而笔者却以为,关羽攻打襄樊,与《隆中对》的思路虽然存在联系,但却并非隆中对策所说的“北伐”。有些学者之所以如此论述,是因为他们未能仔细研究《隆中对》文本中“荆州”的地区概念,误以为关羽攻打襄樊,就是《隆中对》所说的“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3]912
关羽之死,本来史实清晰,没有疑问。但是,到了20世纪早期,国学大家章太炎却提出了刘备假手吴人除去关羽的惊人之论:“如羽,世之虎臣……除之则不足以厌人心,不除则易世所不能御……故不惜以荆州全土假手于吴人,以陨关羽之命。”[4]83章氏突发奇想,搞出一个“借刀杀人说”,直指千百年来刘关张三人“恩若兄弟”感情的虚假[3]939。当时章氏的“借刀杀人说”并未引起学界多大震动,原因在于章氏的论据,只是推测。不过,近些年来,他的这种观点,受到部分学者的追捧。著名三国史专家方诗铭先生,认为章氏之说很“有见地”。[5]239近年有学者又提出,关羽“北伐”襄樊败死,实乃诸葛亮借刀杀人之计。如上海大学的朱子彦教授就说:“诸葛亮不惜假吴人之手置关羽于死地”[6],还有学者说,诸葛亮是“借用曹、孙力量杀害关羽”。[7]这种观点,从本质上说,是章太炎“刘备假手吴人除掉关羽”的翻版。这种解释,和章氏一样,依据的不是历史的真实,而只是历史的揣测,企图通过种种历史的推测,来揭开关羽之死的内幕。笔者认为,关羽之“北伐”,并不存在诸葛亮借刀杀人之动机,更不存在刘备欲除去关羽之想法。论述如下:
关羽为什么要攻打襄樊?时下,多有学者认为,关羽攻打襄樊,属于隆中对策的组成部分。这是被《隆中对》的“北伐”战略所迷惑。因为诸葛亮为刘备所设的隆中对策,其中有一关键步骤:“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3]912并因此认定,当时“天下未变”,关羽竟然发动了“北伐”,实际上违背了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但事实上,关羽攻打襄樊,不属于原来诸葛亮隆中对策的组成部分,而只是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的关羽,谋求荆州领土的完整的军事行动。这是因为:
第一,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策,定于建安十二年(207年),当时襄樊还为刘表所有。东汉末,荆州计有南阳、南、江夏、长沙、武陵、零陵、桂阳七郡。建安四年(199年)冬,屯居南阳的张绣听从贾诩之谋,率军投降曹操,南阳地区遂为曹操所占,而其他六郡依然受刘表控制。因此,诸葛亮当时所言“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之“荆州”,当属于包括襄樊在内的“荆州”,而非曹操占领襄樊后的刘备所控制的“荆州”。诸葛亮的设想,依然是以襄樊城为荆州州治,刘备如果占有荆州,当然其主将所带军队也在襄樊驻扎。此地离中原距离不远,一旦天下有变,可迅速发兵,很快就可到达宛、洛。如果不是从襄樊发兵,而是从关羽管辖荆州州治的江陵发兵,与宛、洛距离,过于遥远,达不到兵贵神速的效果。赤壁之战,曹操虽然败退北方,但是,曹操南下并非一败涂地,还是取得了较大的战果。如占有了襄樊,并分南郡、南阳郡设襄樊郡,加强了对襄樊的统治,从而巩固了许昌西南面的安全。从此荆州正式一分为二,荆州北部如襄樊郡等纳入曹操管辖区中。曹操所占荆州北部地区,以襄樊郡之郡治襄樊城的地理位置最为重要,可以说,占领了襄樊城,就掌握了北上中原或南下江陵的交通枢纽。因此,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不会不知道襄樊郡对于实现《隆中对》的重要意义。而此时,作为荆州北部最为重要的襄阳郡及襄樊城,均不在刘备控制的荆州区域之内,也就不是诸葛亮所说的“将荆州之军”的“荆州”了。那么,隆中战略的贯彻,就缺少了“地利”的基础。因此,关羽出兵攻打襄樊城,不是为了执行隆中对策,而是为了恢复隆中对策失去的重要城池,为隆中对策的实施奠定基础。只有如此,才能满足“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条件。
第二,关羽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之职位,因此,收复襄樊乃为其“天经地义”的行动。赤壁之战结束后,曹操败退,刘备收江南之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3]940时周瑜占有南郡。汉朝名义上的荆州牧为刘琦,刘琦不久死去,孙权于是表刘备为荆州牧,并借荆州——除去曹操所占区域后的地区,借给刘备以拒曹操。刘备在收复荆州江南四郡后,不以江南之郡封赏关羽,竟封关羽为襄阳郡太守,使其驻军于江北。襄阳为郡,是曹操占领后的事。曹操在占领襄樊后,深感此地重要,故而特成立襄阳郡,以经营荆州。此时关羽名义上为襄阳太守,实际上却未领襄阳一寸土地。因此,刘备以关羽为襄阳太守的用意十分明显,就是希望关羽有一天能够真正占领襄樊,恢复荆州的正常版图。刘备西定益州时,“拜羽董督荆州事”[3]940。表明刘备把荆州的全权交给关羽,让关羽处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称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前将军为重号将军;假节钺,即在战场上可随时杀违法之官员。表明刘备十分信任关羽。也就是在这一年的秋天,关羽开始北攻襄樊,这时关羽的襄阳太守之职当依然存在。
因此,关羽北攻襄樊,不是隆中决策的组成部分,而只是为满足隆中决策的前提条件而采取的行动。
关羽为什么一定要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开始攻打襄樊?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必须要了解当时北方的政治形势。
曹操占有襄樊后,派征南将军曹仁屯樊,以镇荆州。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冬十一月,南阳吏民苦徭役,宛守将侯音反。侯音发动叛乱时,“众数千人在山中为群盗,大为郡患”[3]726。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侯音为曹仁击杀。侯音与关羽有无关系,史无明证。不过,关羽在这一年的七月就开始“北伐”,表明关羽与宛的叛乱存在一定的关系。因为关羽攻打襄樊的同时,可能派出人员到襄樊以北地方策动政变,以响应关羽。这时,陆浑百姓因恶惮远役,“民孙狼等因兴兵杀县主簿,作为叛乱,县邑残破……狼等遂南附关羽。羽授印给兵,还为寇贼。”[3]362说明南阳以北真有民众响应关羽的行动。
关羽攻打襄樊之前,即建安二十四年的三月,曹操正在阳平关与刘备交兵,夏五月,曹操才返回长安。可见,这时曹操兵力不能集中一处,关羽可借此之机攻打襄樊。到这一年的九月,曹操手下的西曹掾魏讽与长乐卫尉陈祎谋袭邺,谋泄而败。尽管如此,说明曹操政权内部复杂,不太稳固。因此,关羽选择攻打襄樊的时间比较合适。只不过攻打襄樊时间过长,从七月开始,一直打到十月,还是没有攻下。这就为曹操派兵驰援提供了时间。
据上可知,关羽攻打襄樊的背景是,一是宛发生了叛乱,二是曹操集团内部也出现了谋反事件,三是曹操正与刘备鏖战于阳平关,四是曹魏淮南一线的防守受到孙权的压力。这种背景,并非《隆中对》所说的“天下有变”。“天下有变”者,当为曹操控制的汉朝中央政府发生大政变,或者地方发生大变乱,曹操一时控制不了。如果没有这种大变乱,隆中对策实施成功的可能性当大打折扣。刘备、诸葛亮对此当然最为清楚。而关羽攻打襄樊的背景与形势,只是北方发生“地方小变”,“中央小变”,远非“天下有变”。著名史家吕思勉先生早就指出:当时“北方无衅可乘,哪里就能实现诸葛亮隆中之对,荆益两州同时并举?”实为卓识。当然,吕先生又说,刘备让关羽出兵攻打襄樊,“大概意思还是重在关中方面,使他牵制曹操的兵力的。”[8]93吕先生所言有其道理,但恐非完全如此。如果仅仅是为了让关羽牵制曹操兵力,关羽何必一定要攻克襄樊方才甘心?关羽南撤之中,并未快速返回江陵,而是继续转战当阳地区长达一个多月。
可见,关羽攻打襄樊,非为攻打宛、洛的“北伐”。关羽所借的时机,非为“天下有变”之“变”。关羽非为执行隆中对策,而只为创造隆中对策制订时的条件。这与刘备命其为襄阳太守密切相关。当刘备命其为襄阳太守之时,其意就在于授其夺回襄阳之兵权。
有学者之所以怀疑诸葛亮借刀杀人,甚至怀疑刘备故意不出兵救援,而令关羽死无葬身之地,就是因为在关羽攻打襄樊的这一段时间内,诸葛亮、刘备似乎无所事事,对关羽的军事行动,没有任何表示。刘备与诸葛亮在这一段时间究竟在做什么、想什么呢?让我们分析一下:
如上所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春,刘备还在阳平关与曹操对抗,相持数月,曹操退出,刘备方占有汉中。大致也在这一段时间内,刘备遣刘封、孟达等攻申耽于上庸,并占有之。其年秋,刘备于沔阳设坛场,陈兵列众,群臣陪位,称汉中王。说明刘备这时还在汉中。刘备在汉中称王,其意为效法刘邦无疑。刘备称王之后,还治成都,提拔魏延为都督,镇守汉中。
刘备为什么放心地回到成都,而未驻扎汉中以策应关羽的军事行为?
关羽打败于禁在建安二十四年的秋天,具体时间在八月,因“汉水溢,灌禁军,军没”。[3]52于禁是曹操的五大虎将之一,竟然为关羽所擒,全军覆没。汉中有魏延把守,关羽又消灭了于禁的大军。刘备无所忧虑,这才放心回到成都。如果刘备真的是在贯彻隆中策的话,当从汉中出兵,相反,刘备在夺得汉中后,只是让军队紧守关隘,以确保汉中万无一失。说明刘备和诸葛亮并没有北伐的计划。
于禁被关羽打败之后,曹操又派出重兵援救襄樊。这一次所派出的对手,是关羽的两位同州好友:徐晃、张辽。曹操为何要用这二位来对付关羽?一来二人勇猛,唯此二人方可与关羽匹敌,二来二人与关羽交好,熟悉关羽作战思路。结果,建安二十四年冬十月,曹操从关中随军还洛阳,南征关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围解。”[3]52
关羽攻打襄樊未能成功,但是,并不能说明关羽完全失败了。因为,关羽打败于禁,俘虏甚多,多到粮食不足支出程度,如此,就出现了强抢孙权管辖区粮食的事件:“人马数万,托以粮乏,擅取湘关米”[3]1278。显然,众多的俘虏是造成军粮不足的重要原因。关羽为徐晃用计打败,主动烧屯而走,损失不会太大。因此,谈不上关羽为徐晃大败。
真正造成关羽败走麦城的原因,是江陵城池为吕蒙袭取。而江陵被袭取,则又因为守卫江陵的两位重要官员傅士仁与糜芳不战而降。这是关羽与刘备、诸葛亮等人都未预料到的事情。如果说荆州之失是关羽攻打襄樊造成的,还不如说是隆中对策中,诸葛亮与刘备二人对孙权集团的认识不足造成的。因为隆中对策只说外联合孙权,而未说明如果孙权与之联合产生矛盾该怎么办?而且,刘备想统一天下,如果天下统一后,孙权集团当如何处理?这都是隆中对策没有认真思考的问题,说明隆中对策存在缺陷——没有认真研究孙权集团在刘备集团与曹操集团进行战争中的态度问题。因此,荆州之失的责任,不能全落在关羽头上。
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关羽败走麦城,为吴将马忠获斩,荆州遂为孙吴所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回到至洛阳。孙权为了讨好曹操,转移矛头,把关羽之首传至洛阳。
从建安二十四年冬十月到十二月,近三月之久,刘备在做什么?在此期间,荆州失落的消息,当为刘备所知。这时,刘备为何不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呢?故有学者以此断定刘备是故意要置关羽于死地。其实,刘备不采取措施的原因在于:
其一,关羽开始攻打襄樊,非为执行隆中对策,刘备也就没有必要给予配合。反而如吕思勉先生所说,关羽攻打襄樊,有可能是刘备让其配合他占领汉中。再说,关羽即使攻打不下襄樊,也取得了不菲的战果,退兵返回江陵即可,谈不上失败。而且刘备刚刚占领汉中,需要休整军队。刘备与诸葛亮还没有考虑与关羽联合“北伐”,实施隆中对策,因为“北伐”时机不好。而关羽也只是希望打下襄樊而已。就关羽来说,他有攻下襄樊的力量。毕竟,关羽“万人敌”的勇猛,当世少有。关羽于建安二十四年十月南撤之时,兵马未受大损,故刘备、诸葛亮并不担心荆州问题,也就没有援救的必要。
其二,刘备与诸葛亮也根本未预料到关羽后院起火。一方面,刘备与诸葛亮未曾研究孙权集团觊觎荆州的严重性,这是刘备集团的重大认识失误。二人只想到如何联合孙权以对付曹操,而没有深刻分析孙权的政治野心。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刘备更未预料到自己的舅子糜芳会投降孙吴。
其三,当时可出兵帮助关羽的军队,以控制东三郡(西城、上庸、房陵)的刘封、孟达的军队最为接近。而从其他地区迅速派兵接近关羽的可能性太小。但是,“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刘)封、(孟)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会羽覆败,先主恨之。”[3]991
由此可见,关羽攻打襄樊之时,曾要求刘封、孟达相助,但是,二人却不出兵。从行政所属关系而言,关羽从未指挥过刘封、孟达。而刘封、孟达不服从关羽,有拒绝的理由。关羽之败,意味着荆州之失,问题非常严重。刘备远在成都,最容易调动的军事力量,只有刘封、孟达二者。刘封、孟达有义务帮助关羽,却不出兵帮助,无论如何都有其罪过。因此,刘备恨之,有其理由。不过,刘封、孟达不出兵相助,可能刘备、诸葛亮也未能预料。如果刘封出兵相助,即使关羽依然失败,刘备要赐死刘封也就只能采取欲加之罪的手段了。
其四,刘备当时并没有可观的军队可供支援,也来不及支援。当时刘备新占汉中,其军队主力多在汉中,根本不可能调出。其他地区的军队,还要维持对益州的统治,刘备也不敢全部调出。如果仅调去少量人马,根本起不到作用。时为隆冬,刘备要派遣大军,需要时间准备。水路方面,宜都已为孙吴所占,孙权既然占领荆州,早做好了防备。因此刘备救助关羽的水路不通。陆路方面,孟达竟然叛变,东三郡为魏所占。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如何出兵相救?
关羽之首被孙权送给曹操,酿成身首异处的悲剧。在这种情况下,刘备无法对关羽进行安葬,没有安葬仪式,谥号问题也就没有提上日程。有学者提出法正死时待遇甚隆,被加“翼侯”之谥,而关羽死后却未加谥号,表明刘备早对关羽心存不满。
其实,死后加谥,刘备在位时,只有法正一人获此殊荣,其他人均未获谥。关羽被杀后不久,张飞遇害而死,也未获谥。法正死,刘备痛哭,有其理由。一则,没有法正,刘备就没有益州;二则,法正为刘璋系人物,法正死得谥,表明刘备对刘璋系人物的重视,可借此团结刘璋系人物。
再者,关羽死,其头颅入魏;张飞被部下所害,其头颅入吴。因此,刘备无法对二人进行体面地安葬,更没有时间讨论谥号的问题。关羽未得谥号,张飞也未得谥号。关羽死,史书未载刘备痛哭;而张飞死,史书也未载刘备痛哭。只如此记载:“飞营都督表报先主,先主闻飞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飞死矣。’”[3]944如果说刘备对关羽不满,难道对张飞也不满意?如果对二人都不满意,为何要重用二人?如果刘备不重用二人,还能用谁?刘备如果不信任关羽、还能信任谁?刘备不同于曹操、孙权,都有庞大的家族势力可以作为依靠。刘备没有血亲兄弟,儿子不多、能力又弱,如果不依靠异姓兄弟以及异姓大臣,如何建功立业?又如何兴复汉室?刘禅继立后,关羽追谥关羽壮缪侯,缪者,谬也。可见后主对其有所批评。而对关羽不满的原因是他“大意失荆州”,而非刘备、诸葛亮故意让其失掉荆州。
有学者说刘备在学汉高祖,当皇帝后要除掉异姓王,以免他死后尾大不掉。不错,刘备的确有“高祖之风”[3]892,可是,要明白,关羽败走麦城时,天下还远未统一。汉室还没有复兴,刘备就开始屠杀功臣,是不是太愚蠢了?韩信、彭越均死于吕后之手,而非死于刘邦之手。再说了,刘邦杀韩、彭等,是在国家统一之后,是在“狡兔死”后方才烹“良狗”的[9]2627。《隆中对》既然成为刘备与诸葛亮等人的共识,当时,汉室离中兴还遥遥无期,国家远为统一,为何要用如此大的代价来消灭自家的一个武将?关羽是三国时代少有的“万人敌”,其勇猛之程度,足可担当一方重任。刘备和诸葛亮在《隆中对》正在贯彻的过程中,竟然放弃荆州?因此,不能说法正死刘备痛哭,而关羽死刘备未哭,就表明刘备早对关羽跋扈行为产生了强烈不满,甚至于要为儿子除去后患而不惜假借敌国之手。
诸葛亮和关羽之间,正如三国史专家余鹏飞教授所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不存在所谓权力之争。”[10]又如朱绍侯先生所说:“如果诸葛亮真是借刀杀人,自毁长城的小人,那么他所说的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名言,就不值一文钱”了。[11]果真诸葛亮要借刀杀人,不惜荆州重镇的失去,其隆中对策还有何意义可言?
参考文献:
[1] 黄晓阳.关羽北伐与《隆中对》再探[J].成都大学学报,2001(2):74-76.
[2] 朱子彦.论襄樊之役与关羽失荆州[J].军事历史研究,1989(3):136-142.
[3] 陈 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 章太炎全集:卷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5] 方诗铭.三国人物散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6] 朱子彦.诸葛亮择主与拜相再认识[J].东岳论丛,2004(5):133-137.
[7] 仓林忠.破解关羽败亡的千古疑案[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98-102.
[8] 吕思勉.三国史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6.
[9]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0] 余鹏飞.诸葛亮与关羽关系浅议[J].襄樊学院学报,2007(3):79-83.
[11] 朱绍侯.试析《隆中对》兼论关羽之失[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