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蕊,冯 磊,王佳龙
(黑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哈尔滨150056)
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是质量保证工作的重要环节,应从数据的原始性、监测的规范性、监测的时效性、使用仪器的检定情况、数据的合理性和信息的完整性等方面进行审核,确保监测数据在获取过程中得到有效控制,保证数据的误差消除在监测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而保证监测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
环境监测涉及监测点位布设、采样、分析、数据统计等诸多因素。如:样品的采集具有代表性、分析方法的选择、使用的仪器、工作场所、环境、数据处理等,这些要素都将影响测试结果。
监测点位布设代表性都直接影响数据的质量,是反映该区域环境质量实际情况的关键。如监测点位方面有问题,则直接影响监测质量,所以监测点位的布设一定要按照监测技术的规范要求进行。
多年来,质量管理工作大多注重实验室分析环节,对现场采样重视不够。事实上,现场采样环节比实验分析出现的偏差更大,因此,必须加强现场采样的质量保证。现场样品的采集包括:水样的采样容器选择、水样及待测物的处理、样品的运输及保存等内容。现场采样要求两名以上人员参加,采样人员必须是持有环境监测上岗证的人员。采样方法要严格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及规范进行。采样量要满足分析项目的要求,采样设备必须经过检定或校准,使其技术状态满足监测要求,采样过程中使用的固定剂、采样容器必须满足相关要求,做好采样记录,当环境条件有偏离时,应按标准或规范要求对采样结果进行校准或停止采样。
由于分析方法不正确、所用仪器未经检定或校准、所用试剂纯度不够、测试时的环境条件、操作人员分析水平的差异及固有的习惯均会产生系统误差。
分析方法是保证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要尽可能使用国家、行业发布的标准方法,但这些标准方法对于在仪器操作使用、样品的制备和处置、检测工作程序等方面的说明尚不能准确指导检测工作时,应编制作业指导书来规范检测工作。检测工作所需的指导性文件、标准、手册等应随时更新,必须保证现场所采用的标准、方法和作业指导书等为现行有效版本。
监测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监测人员责任心、工作态度等都会主观地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监测人员在理论水平、操作技能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存在差异,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环境监测任务,也会影响环境监测质量。
第一,以能力建设为基础,逐渐提升基础能力建设,确保环境监测质量。不断加强使用先进技术设备的能力。做好仪器设备的维护和维修,能够及时掌握和了解国内外监测技术的动态,不断加强人员运用和掌握先进技术设备的能力,以提高科学的监测水平。
第二,建立适应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使之持续改进。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积极开展各种质量保证活动,加强监测站质控考核工作,创造良好监测环境,加强各监测站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加强监测队伍素质建设,加大培训力度,让质量意识贯穿到监测工作的各个环节,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确保监测结果具有代表性、完整性、精密性、准确性和可比性。
第三,加强质控工作力度。为保证全程序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质量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体系文件的要求开展质控工作。制定质控计划,在监测工作中采取平行样、空白样、质控样、加标回收等质控措施,对监测工作实施全程序的质量控制。同时通过参加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对等外部质控活动,发现并及时改正监测分析过程中存在或潜在的问题,提高监测人员的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对有关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等要进行受控确保现行有效。定期对监测仪器进行检定或校准、期间核查、定期维护。加强人员的质量监督、新方法的确认、服务和供应商的资质确认等质量管理工作。加强对原始记录、监测报告等内容准确性、完整性及有效性进行审核。强化质量监督管理,通过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资质认证、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人员培训与交流等一系列工作,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开展全程序质量管理的需要。
第四,提高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质量管理工作往往只局限于质量管理人员及分析人员,其他岗位人员的质量意识比较薄弱,这种观念如不改变,很难实现环境监测全面的质量管理。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的宣传及培训,把质量管理工作渗透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并制定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强化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
我们一定要认清环境保护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对环境监测的全程序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提高人员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工作意识,加强质量管理规章制度、监测过程中的监督力度,进一步强化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吴邦灿,李国刚,邢冠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3]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指南(上册)[K].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