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昆明 郑连来
(三十一)
【原谱】
大椎宜卸,尾闾中落。
精神气力,凝集贯通。
【注解】
①大椎:泉州话指脊椎骨。
大椎宜卸:拳家要求,人体脊椎骨必须挺直,有向下卸落之感。
②尾闾:即尾椎骨。
尾闾中落:拳家要求行拳之时,尾椎要垂直向下中落,配合束胯,收缩肛门括约肌,以完成整体的协调。
③精神:《淮南子·精神》注:“精者神之气,神者人之守也,本其原,说其意,故曰精神。”
气:气功名词。精、气、神指人体内三宝,即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和原动力。
力:气力。《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
④凝集:凝定不散。
凝集贯通:拳家指如果能做到卸大椎、尾闾中落,就能使全身的精神气力凝定不外散,能贯通于周身经脉。
(三十二)
【原谱】
骱如机枢,闪展赖之。
两骱务夹,谷道宜提。
【注解】
①骱:原指骨关节相衔接处。泉州话指人体胯部为骱。
机枢:事物运动的关键,也称枢机。如《易·系辞上》:“言行,君子之枢机。”
骱如机枢:拳家指明人体的胯部是人运动的关键部位。
②闪展:侧身躲避,转移。
闪展赖之:拳家指攻防中的侧身躲避、转移等动作都依靠人体胯部的转动来完成。
③两骱务夹:拳家要求行拳时,胯部两股要向内夹束,身体才会稳定。
④谷道:气功术语,指肛门,也借指尾闾。
谷道宜提:拳家要求收缩肛门括约肌。
(三十三)
【原谱】
步武夹束,腰骱煞定。
连消带闪,腰骱齐移。
【注解】
①步武:《国语·周语》:“目之察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六尺为步,半步为武。
夹:从两旁加力使固定。
束:约制。
步武夹束:拳家要求进退步伐配合夹胯等一系列动作,约制固定使之稳定不移。
②煞定:泉州话指牢牢地定止一处为煞定。
腰骱煞定:拳家要求腰部、胯部都要牢牢地稳定。
③连消带闪,腰骱齐移:拳家指明应招接敌之时,要解除对方的封缠,同时做出回避对方的攻击,就要依靠腰部和胯部展转移动。
(三十四)
【原谱】
就势转化,其势自灵。
靠打无败,千钧难移。
【注解】
①就:随。如就事论事。
就势转化:拳家指随着对方攻击而来的技手,利用腰胯转动来化解对方的招数。
②灵:灵活、应验。
其势自灵:拳家指如果能正确地利用腰胯部的侧转移动,则化解对方的攻击是很灵活的,招术也是应验的。
③靠打无败:太祖拳认为只要充分利用本门拳术的技术特点,逼近攻打,是不容易被打败的。
④千钧难移:拳家指明只要谨遵本门的技术要求,腰胛扎力,腰骱煞定,腰胯夹束,自身稳定,则任你千斤之力都难以动摇。
(三十五)
【原谱】
拳不空发,利箭穿革。
手不空回,倒拉九牛。
【注解】
①拳不空发,利箭穿革:太祖拳孔武有力,势雄劲猛。发拳讲究实用,相准目标,用足气力,其气势就像发射利箭一样,可以穿透牛革。
②手不空回,倒拉九牛:这也体现太祖拳以刚为主、富含阳刚之美的特点。拳家要求拳要收、发同力。一拳发出中或不中,收回之时,也要用力后拽,就像向后拉动九头牛一样威猛。
(三十六)
【原谱】
如戈似盾,蓄发相生。
一技数变,明暗互寓。
【注解】
①戈:平头戟。《说文·锴注》:“戟小支上向则为戟,平之则为戈。”
盾:用以抵御敌人之兵刃矢石的武器。
如戈似盾:拳家指人的双手就像戈一样可以进攻,也像盾一样可以防守。
②蓄发相生:蓄是积蓄,蓄有蓄势、蓄劲两种。拳家在运动中,将肢体屈回,各关节处于最佳发力角度,是为蓄势。而蓄劲则将气力收敛于丹田,一旦得机,有可乘之势则发。发是伸展出击,以丹田发力,用呼气配合。蓄是基础,有蓄才能发。发是目的,蓄不足则发不得力。蓄发相对,互为转化,才能持恒。
③技:太祖拳指组合动作为技手。
一技数变:拳家指明一个组合动作中可有数个变化,不能僵硬对待,应该灵活应用。
④明:指意图明显、易于辨别、劲道明显的技手。暗则相反。
寓:寄托。苏轼《宝绘堂记》:“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拳家指一个组合动作中都寄托着或明或暗的特点。
(三十七)
【原谱】
长贵力足,直中见曲。
短护八卦,随曲就直。
【注解】
①长:指出击的肢体长度长,攻击的距离远、幅度大。
长贵力足:太祖拳要求攻击而出的技手为长技,长技的关键是发力要足,这样才能有效地攻击敌人。
②直中见曲:拳家指明,长技属攻击型技手,发力固然充足,但也应该注意不可尽放。要留有余地,预防对方借力打力或引进落空。
③八卦:太祖拳家指人体胸部为八卦。
短护八卦:短的技手要注意防护胸部中门,防止对方乘虚攻击。
④随曲就直:短技基本持曲势,以曲势防守,以横破直,自然而然。
(三十八)
【原谱】
长短互卫,因势发技。
肘不贴肋,出七留三。
【注解】
①长短互卫:太祖拳认为长短技手要互为保护,如长技攻击,短技防卫。发长拳兼用肘膝,使长中有短。用短打又兼施拳脚,使短中有长。这样长短技法兼容于一体,则能臻至完善。
②势:一指冲发或冲击的力,如来势很猛。二指形势、气势,如居高临下之势。三指姿势,如手势。
因势发技:拳家要求发拳攻击都要注意“势”的因素,不能盲目而动。
③肘不贴肋:太祖拳家要求肘要平直,肘尖不离肘部,但又不能贴紧肋部。这样的姿势紧凑便捷,便于出入,有利于护卫双腋、两胁,又有利于上防头、中防心、下防阴。
④出七留三:拳家要求发拳要足,但应注意不使尽,要留有余地。
(三十九)
【原谱】
借技而入,技手宜活。
阴阳要转,吞吐宜明。
【注解】
①借技而入:太祖拳家指明,对方进攻失利或动作用老,必然收手退步或换招,我则加力推击或进招,迫其退之不及而倾倒,或因来不及变招而受到攻击。
②技手宜活:要做好“借技而入”的动作,自己的技手要灵活,主要是要看准机会。
③阴:荫也,气在内奥荫也。
阳:阳气,扬也,气在外发扬也。
阴阳:隐显也。
阴阳要转:拳家就“借技”一法讲阴阳,则指明我方隐显两方面的技手的转化要及时,要尽量不为对方所察觉。
④吞吐宜明:拳家指明在“借技”过程中,吞吐时(即隐的时候和显的时候),动作要明,不能似是而非,不能拖泥带水,要干脆利落。
(四十)
【原谱】
意到指到,指到力到。
激力点端,点到即收。
【注解】
①意:气功术语,佛家特指八识之一,即知觉思维。指综合感觉所形成的知觉、思维等,也泛指意念活动。
意到指到:太祖拳家认为动作受知觉、思维的支配,手指也不例外。思维想攻击何方,手指就攻到何方。
②指到力到:拳家认为劲力要在指头触到目标后才能发放。
③激力:泉州话,指将劲聚集一起为激力。
点端:泉州话,即点穴。点穴是以强力刺激对方穴位,使其经络受阻,影响气血流通而受制的技击方法。
④点到即收:拳家认为点中穴位后,自己的劲力就要放松,以利换劲再战,否则徒费精力,容易疲劳。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