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光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笔者认为,在概念教学中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应该注意体验时机的安排。
一、 把“体验”选在抽象向具体的转化时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概念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学生应围绕教学目标,利用各种条件,展示相应的直观学具,积极动手操作,仔细观察。通过讨论让学生从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概括,既理解了概念,又学会了探索的方法。
如教学“1~5的认识”,充分利用教材上“快乐的家园”的文本资源抽象出1~5。接着,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请学生根据数动手摆。如教师出示数3,有的学生摆出3个△或○,有的学生用3根小棒摆成“三”……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顺利把抽象的数具体化,结果通过看、想、数、说、做各项活动,他们更愉快地理解了1~5各数的基数含义,促进了概念的形成。
在概念教学中引入生活实例,在实例教学中让学生摸一摸、摆一摆、做一做,在亲自动手中体验概念的内化过程,同时获得及时的肯定引导。学生在鼓励、欣赏中感觉到数学由“陌生”变为“熟悉”了,由”抽象”变为“具体”了。同时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思维也活跃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加深了。
二、 把“体验”选在静态向动态的转换中
趣味横生的游戏活动能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有机地设计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中去体验、去思考、去构建、去修正数学概念。
如一位教师教学“偶数和奇数”时,就设计了“学号是奇数的学生和学号是偶数的学生开展比赛,在每条凳子上都贴上学号,同学们不准坐贴着自己学号的凳子,只准坐同类数(奇数或偶数)其他同学的凳子。在有趣的抢凳子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倾听、思考、交流,对“奇数和偶数”这一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
显然,利用游戏展开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和积极思考,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清晰而深刻。
三、 把“体验”选在此概念向彼概念的迁移处 类比发现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都相同或相似,联想或猜想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继而得到新的结论。它是依据客观事物或对象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相似性,进行猜测得到结论的发现方法,它可以使学生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概念系统。
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根据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大胆进行猜测:在“比”这部分知识中是不是也有一个比值不变的规律?最后通过验证,得到“比的基本性质”。
可见,利用类比学习新概念,有利于明确新概念的内涵,防止旧概念对新概念学习产生的负迁移。
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感知活动时,在把感知的对象从背景中凸现出来后,教师应把握恰当的时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讨论或结合游戏活动,借助动作思维获得鲜明的感知,逐渐掌握概念。
四、 把“体验”选在枯燥向有趣的转变中
高品质、设计良好并且使用得当的现代教学媒体有助于促进学习,尤其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作用更为显著。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数学的概念更是如此。
在教学“9的认识”时,为了使学生顺利理解数的概念,有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利用电脑软件,屏幕上展示一幅春天的景象,并配一段轻快的音乐,随着音乐的节拍,给学生讲了一个优美的故事:春天来了,阳光明媚,白云朵朵,大地披上了绿色的地毯。在一条清澈的小河边,有一片青青的草地,有位阿姨带着一些小朋友在那里高高兴兴地玩耍。(画面停)教师问:“你们数一数,那里有几位同学?”教师教学生认识9及书写9之后,屏幕继续展示9,小朋友嬉戏打闹之后,阿姨便叫大家一起做游戏。这时阿姨想把他们分成两组(屏幕停),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阿姨怎么分吗?共有几种分法?”(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在电脑屏幕上展示各种分法。)师问:“做完游戏后,阿姨给那些小朋友出了几道题,我们班的同学们想不想做?”教师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氛围中,在屏幕上展示了形式多样的若干巩固练习题。显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概念。
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感知活动时,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有意识地把感知的对象从背景中凸现出来,以便学生清晰地感知。同时,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或结合游戏活动,使学生借助动作思维获得鲜明的感知,并逐渐形成概念。
五、 把“体验”选在例举向归纳的建构中
一般来说,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要经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更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多次往复,才能实现对概念的感悟与理解、建构与生成。
发现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总结出本质属性或规律。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知识间的异同和联系,防止知识间的割裂与混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先给出一些自然数,让学生分别找出这些数的所有约数,再比较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然后根据约数的个数把这些数进行分类:1.只有一个约数的;2.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3.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即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约数的。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三类数的不同特点,总结出“质数”和“合数”的定义。
可见,在概念的巩固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针对事物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探索,能获得对事物较为全面的认识,弄清易混淆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