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针治疗脑卒中后患肢疼痛的临床观察

2014-04-08 13:30豁银成秦小永王智猛
中国民间疗法 2014年1期
关键词:次服中枢针灸

豁银成 秦小永 王智猛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475000)

脑卒中后常出现患侧肢体(如头颈、肩背、腰腿等)疼痛,直接影响患者的整体功能康复和生存质量。近一年来,我们采用平衡针技术治疗脑卒中后患肢疼痛23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全部46例病人均来自我院住院病人,男20例,女26例;年龄最小43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7d,最长9个月。所有患者均经头颅影像学(CT或MRI)证实,并经神经肌电图及神经传导检查无神经肌肉病变,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 alogue seale,VAS)评分≥6分。所有病例按照住院号编号随机分为平衡针治疗组和卡马西平对照组。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病程、病变性质、严重程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除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所有受试者入组后停用一切止痛镇静剂,脑梗死患者可在疼痛出现时即开始入组治疗,脑出血患者可在头颅CT显示血肿吸收或不再出血后1周开始入组治疗。

1.平衡针治疗组:主穴:升提穴、偏瘫穴。配穴:头痛穴、颈痛穴、肩背穴、肩痛穴、肘痛穴、腕痛穴、指麻穴、腰痛穴、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

操作:升提穴,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圈,以局部出现麻胀紧沉针感为主,留针30min后再顺时针捻转6圈,逆时针捻转6圈强化局部麻胀紧沉针感,出针。偏瘫穴(病灶侧),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下平刺4cm左右,顺时针方向捻转产生滞针,再逆时针方向捻转,至局部出现强化性酸麻胀紧沉针感,留针30min后再顺时针方向捻转滞针,复逆时针方向捻转(强化针感),退回针体出针。

头痛者配对侧头痛穴;颈肩背痛、肘腕指痛者加对侧颈痛穴、肩背穴、肩痛穴、肘痛穴、腕痛穴、指麻穴;腰腿痛者配腰痛穴和对侧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针刺配穴出现强化针感后即出针。针刺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

2.卡马西平对照组:服用卡马西平片,开始剂量200mg/d,分2次服;第3天后,无特殊不适,增加剂量至300mg/d,分3次服;第5天加量至400 ml/d,分2次服;第7天可加量至600mg/d,分3次服。连续治疗2周。

临床观察指标:VAS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立即评分及治疗后1、2周进行评分。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VAS评分减少90%~100%,疼痛感消失;显效:VAS评分减少80%~89%,疼痛感明显减弱;有效:VAS评分减少20%~79%;无效:VAS评分减少或增加在20%以内;恶化:VAS评分增加20%以上。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VAS疼痛改善比较(,分)

表1 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VAS疼痛改善比较(,分)

注:经检验: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23例,痊愈2例,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恶化1例,总有效率78.3%;对照组23例,痊愈0例,显效5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恶化2例,总有效率69.6%。

讨论

本研究表明,平衡针可以改善脑卒中后患侧肢体的疼痛症状,减轻疼痛感受,尤其是即时效应比较明显,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近年来,由于医疗技术的提高,脑卒中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脑卒中后各种疼痛症状的患者却增多。康复治疗主要针对脑卒中功能障碍等进行,常有意或无意识地忽视了疼痛的处理。脑卒中后患侧肢体的疼痛常使病人内心对疼痛感到害怕,乃至恐惧,进而加重肢体的不适感和精神或情志异常,直接影响患者的整体功能康复和生存质量。

中枢性疼痛是中枢性神经系统病变或功能失调引起的疼痛,其原发病位在脑内或脊髓[1]。平衡针法是王文远教授创立的一门以中医阴阳整体学说为理论基础,以西医神经调控学说为物质基础的针灸与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控模式[2]。其治疗定位于人的大脑高级中枢指挥系统,病因定位于人的大脑高级中枢的调控系统和心理适应系统。一般采用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左取之右、病在右取之左的取穴原则。其治疗特点主要是利用人体自我平衡系统的整体调节原理,通过针刺中枢神经反应在体表神经上的靶穴(传入神经),将指令性信息反馈于大脑高级中枢而调整大脑高级中枢,实施对子中枢、子系统的调节和修复,恢复、重建机体平衡,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3]。即通过针刺外周神经,启动神经系统传导通路,使大脑中枢调控指挥系统进行应激性调整,调动体内贮存的中枢递质,再通过神经指挥系统对失调与病变部位的子系统进行对症性调控,释放大量的能量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镇痛效应,增强机体抗炎和代谢作用等,对原来失调的病理状态和物质代谢紊乱过程进行间接干预,通过自我修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从而间接地依靠患者自身来治疗疾病。实验研究也证实,平衡针可通过启动内源性镇痛系统,激发机体痛反射及外周、中枢机制而实现针灸针刺镇痛作用[4]。平衡针技术因绿色安全、简便效捷,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疼痛的治疗,特别是针对颈、肩、腰、腿痛等临床常见症状的治疗中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5~7]。但在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疼痛方面报道不多,目前我们采用平衡针治疗这方面的病例也不多,时间亦短,尚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45-248.

[2]王文远.平衡针灸学最新理论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2(12):21-23.

[3]王文远.平衡针中枢调控的理论研究[C].第四次全国民间传统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4-7.

[4]袁红,陈榕,王文远,等.平衡针对大鼠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55-57.

[5]张艺萌,王文远,马文珠.平衡针治疗颈、肩、腰、腿痛的临床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8):67-70.

[6]柏强.平衡针治疗脑卒中后肩痛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10,30(11):921-923.

[7]韩笑,马文珠.平衡针的临床研究概况[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2,19(5):53-57.

猜你喜欢
次服中枢针灸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试议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与“进”“出”两种行为
治神经衰弱
都市区创智中枢 北郑州水韵嘉城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特发性耳鸣的中枢化机制探讨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治神经衰弱
抢占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