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涛,郑永光
患者,男,19岁,因“间断性发热、腹痛半年余”于2013年4月来我院就诊。患者入院前半年无明显原因及诱因间断出现发热、上腹疼痛等不适症状,最高体温38.5 ℃。无恶心、呕吐,于南昌某医院,行腹部B超及CT等检查,结合个人史,来自西部某牧区,诊断为:多囊肝合并肝包虫病。给予对症治疗后发热及腹痛消失,但此后仍复发多次,在首诊医院治疗无效后转入我院。查体:体温37.9 ℃,发育正常,无浅表淋巴结肿大,无皮肤、黏膜黄染,无肝掌及蜘蛛痣,腹部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软,中上腹深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血常规、肝功能及肝炎相关检查均未见异常。腹部B超示:肝内可见多个类圆形低回声区,考虑多囊肝。腹部CT示:肝内多发低密度影并肝内胆管囊状扩张(见图1~2),考虑:肝内胆管扩张,多发性肝囊肿?腹部MRI示:肝内胆管广泛扩张,多囊肝待排。入院后经会诊考虑为肝内胆管多发性囊状扩张,遂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肝内胆管广泛扩张,最大的扩张胆管直径约12 cm,且有大量泥沙样结石形成,并伴重度肝纤维化。向家属告知病情,建议行肝移植术,但由于经济及供体等原因,术中行姑息性左半肝切除,右肝管空肠吻合术,术程顺利。术后病理:胆管囊肿。术后诊断:肝内胆管多发性囊性扩张(Caroli病)。术后随访至今,一般情况良好,偶有发热,待有合适肝源(供体)拟行肝移植术。
图1 CT水平位平扫示肝脏体积增大,肝内可见多发大小不一囊状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其间可见分隔,病灶中心可见点状血管断面影
图2 CT冠状位平扫示肝脏体积增大
Caroli病是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的V型[1],肝内胆管扩张可单发或多发,其发病原因至今未完全明了,可能系胚胎时期胆管上皮增生不均匀,胆管上皮空泡化,局部管壁薄弱,交感神经缺如,胰胆管合流异常以及胆道内压升高作用的结果。典型的临床表现可包括“腹痛、腹部肿块和黄疸”三联征,但是具有典型“三联征”者尚不到1/3,多数患者仅有其中的1~2个症状,且因发病率低而容易误诊。本例患者在我院就诊前半年起出现间断性发热,腹部不适等症状,曾多次就诊,接诊医生均考虑患者来自西部牧区,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该医院相关检查,诊断多囊肝合并肝包虫病。后病情反复发作,在我院经剖腹探查后确诊,并行姑息性手术治疗。
对怀疑Caroli病者可考虑选择下列辅助检查帮助诊断,如MRCP,因为其无创性,又可以系统完整的显示胰胆管系统,已逐渐成为诊断此病的首选检查方法[2]。B超和CT也可以较好的确定囊状大小及其部位。ERCP和PTC不仅可以显示囊状部位和确定囊状类型,而且可以了解整个胆管系统的情况,确定有无结石、肿瘤以及胰胆管合流异常等。ERCP对肝外胆管,尤其是胆总管下段有较高的诊断率,而PTC对肝内胆管有较高的诊断率,但这两种方法均为有创性,故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本病保守治疗无效,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确诊应及早手术治疗。对于单纯的左或右肝内胆管囊状扩张以行肝部分切除为宜;对于双侧肝内胆管囊状扩张者,应行左半肝切除,右肝管空肠吻合术,或其他方式的内外引流术等;对于肝内胆管扩张病变较重并累及全肝或已并发肝硬化者,应考虑行肝移植术[3]。本例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应为肝移植术,但因供体、经济等原因未能实施,先施行了姑息性的左半肝切除,右肝管空肠吻合术,待有合适的肝源和经济支持后可考虑再进行肝移植术。
参考文献:
[1] Todani T, Tabuchi K, Watanabe Y,et al.Carcinoma arising in the wall of congenital bile duct cysts[J].Cancer,1979,44(3):1134-1141.
[2] 黄长玉,黄建富,沈娟,等.Caroli病11例[J].肝胆外科杂志,2003,11(6):417-419.
[3] Sans M, Rimola A, Navasa M,et al.Liver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Caroli's disease and recurrent cholangitis[J].Transpl Int,1997,10(3):24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