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正华
孩子接回家,就是不说话
洋洋还不到八个月时,就被送到了爷爷奶奶家。在洋洋的印象里,爸爸妈妈就是每几天会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的人,是每年春节会给他买好多好多东西的叔叔阿姨。洋洋要上小学了,爸爸妈妈想把他接回北京。
父母轮番游说,外加“威逼利诱”,洋洋才勉强同意,但离开爷爷奶奶的那天晚上,还是哭了个昏天暗地。
第二天一早,洋洋一声不吭,乖乖上了车。一路上,他都很顺从,到家后,看到爸爸妈妈为他精心准备的房间和玩具,也没表现出多么惊喜。
晚上要睡觉了,妈妈喊洋洋刷牙洗脸,他抱着娃娃坐在地板上,不上床,也不说话。看着快到一米二的儿子,妈妈一点办法都没有,叫来爸爸,说什么他也好像听不见。妈妈怒从心起,开始抱怨孩子都被奶奶给惯坏了。爸爸一听这不干了:老人带孩子多不容易,你还这么多事!
妈妈气得哭了起来,爸爸无奈地走了,洋洋抱着娃娃坐在地板上睡着了。
心还在老家
一家三口坐在我面前,妈妈满脸无奈,爸爸眼里全是焦灼。洋洋忽闪着珠圆玉润的大眼睛,不爱看人,却骨碌碌地在审查着周围的环境。
我问洋洋:喜欢这里什么东西啊?他用手指着沙盘(一大盒沙子,各种玩具,孩子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玩具,在沙子里摆出自己喜欢的造型),妈妈让他别乱动东西,他却像没听见一样,跑过去用手拨弄着沙子。妈妈很无奈:你看看,就是这样。我没说话,回头继续和洋洋说:你想和谁一起玩沙盘呢?洋洋回头看看我说:我自己玩就行。不带爸爸妈妈吗?不用了,边说边去架子上拿玩具。
妈妈开始和我絮叨孩子回来后的各种不配合,无视她的各种安排和照顾。爸爸不停地叹气,一声不吭。
听妈妈说话时,我用眼睛瞄着玩沙盘的洋洋,只要妈妈一提到奶奶,他就不自觉地回头看,皱一下眉头。
我过去问洋洋:我和爸爸妈妈能看看你做的沙盘吗?洋洋想了一下,说好。我们仨一起过来看:沙盘里有排小房子,房子旁有个大狗,两个人坐在门前,面前摆着一张桌子,远处是一片树林,还有一片水塘。我问洋洋:这都是谁呀?
洋洋说:这是我的家,这是妞妞,这是爷爷和奶奶。
妞妞是谁?就是我奶奶家的大狗啊。
大狗有这么动听的名字啊。听我这样说,洋洋回头眨着大眼睛冲我做了个鬼脸。
爸爸妈妈在哪儿呢?我装作好奇地问。他们都去上班啦。那他们回来会在哪里呢?他们不回来!洋洋肯定地说。
那你想让他们回来吗?洋洋抬头看我:不想。
为什么不想呢?
胖娃娃呶嘴:他们回来就要带我走,还说奶奶坏话。
想奶奶吗?想。孩子回头看了一眼妈妈,眼圈红了。
都是他奶奶惯的。妈妈终于插进来一句话。孩子听了闭严了嘴,不说话了。
你最想让妈妈和你一起干什么事情?看奶奶!洋洋斩钉截铁地说。
多跟孩子聊聊过去的生活
洋洋妈妈说,因为怕孩子想奶奶,他们都尽量避免提起爷爷奶奶。
其实,孩子有自己的情感世界,他不但会想爷爷奶奶,还会想和他一起长大的大狗妞妞。想让孩子更快适应新环境,就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即便和爷爷奶奶分开了,心也是在一起的,放假的时候,会回去看他们。多和他聊聊童年的回忆,聊聊爷爷奶奶平常是怎么对他好的,会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是愿意接纳和理解自己的,才会打心眼里接受父母,愿意配合父母。
我们一起讨论了让洋洋“回家”的各种步骤和方法,一家三口轻松地离开了。
一个月后,洋洋妈妈来电话,说洋洋上学后表现很好,对新家也很适应,月考之后,就带他回去看爷爷奶奶。
如何让孩子回家
让孩子回家,不光需要为孩子准备各种物质条件,更需要做一些心理准备,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允许孩子对曾经生活过的环境有所留恋,跟他说明情况,给他和小伙伴告别的时间;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曾经的抚养者,比如爷爷奶奶,和孩子一起回到新家,有个过渡;
一定不要当孩子的面说原来抚养人的任何坏话;
可以允许孩子带一些玩具或者熟悉的物品回新家,以建立一些情感的链接;
要让孩子知道,他回家后,和原来抚养人、和伙伴联系的通道是畅通的,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多谈谈过去的生活,一起和原来的抚养人保持一定的联系和定期的通话;
了解孩子的行为习惯,对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先接受开始,不需要立刻改造,等孩子对新家逐步从情感上接纳的时候,再慢慢进行改变;
在新家里,爸爸妈妈要步调一致,不能让孩子听到矛盾的指令,让孩子无所适从;
关心孩子对新学校、新环境、新伙伴的适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至少要给孩子三到六个月的适应期,大人不着急,孩子才会过渡得更容易。endprint